APP下载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研究
——以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为例

2012-08-15李先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创新型隐性

李先江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研究
——以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为例

李先江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各类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质疑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尤显重要,而这离不开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以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的传播现状,提出了提高高校各类学科任课教师授课中隐性知识传播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教学活动;隐性知识;传播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办学模式使高校与社会需求脱节,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忽视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管理类毕业生在管理胜任特征上并没有明显优势,理工科类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上让用人单位不满意.在职业素质的塑造上,我国高校各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各校大同小异,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也是基本相同,管理类专业课程教育沦为管理知识的教学,理工类专业课程教育沦为基本原理的教学,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较少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理论设计、教学体系到实践教学,还处于学习、探索和起步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本研究认为,高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胜任特征上之所以没有明显优势除了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有关外,还与高校各类专业任课教师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有关.

2 隐性知识的涵义

Polanyi在1958年首先对“隐性知识”进行了界定,认为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他指出,在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和掌握的知识与能够表述出的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表述和难以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往往可以用数学公式、书面文字以及图表进行表达,并且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进行编码.

隐性知识是指尚没有被正式的语言编码表述,尚处于难以描述或缄默状态的具有个性化、具体目的、非正式,难以记录或阐释的知识,它隐藏在人的头脑中.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隐性知识影响和指导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个人或许没有将其当作知识来对待,因此很难将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1].

Roy Lubit(2001)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2],但是,隐性知识难以编码,难以言传(Ipe,2003[3]).斯腾伯格(R.J.Sternberg)认为知识可以由隐性知识和正式的学业知识两个方面所组成,“正式的学业知识”主要表现为智力测验及类似测验;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4].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将隐性知识的理论引入了管理学界,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5].瓦格纳(Wagn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隐性知识的内容、情景和定位三维结构模型,较好的体现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复杂性和范围宽泛性的特点.德鲁克(P.F.Durcker,1993)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6].

我们个人拥有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即我们所能表述出的知识要小于所掌握的知识”(余光胜,2002)[7].Borgatti&Cross(2003)认为隐性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8].

石中英(2005)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和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内容的隐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是关于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9].

3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现状

高校各类专业任课教师教学中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有关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自己在组织中对本专业的感悟以及在科研中的感悟和经验;其中,各类课程任课教师自己在组织中对本专业领域的感悟和科研经验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由于一般高校教师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进行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只能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缺乏实践经验.而曾经在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过的教师,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中积累起来的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其中就包括许多隐性知识,如果将这些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然而,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属高校绝大部分各类课程任课教师都没有实际部门工作经验,这极大地妨碍了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各类课程任课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也包含许多隐性知识.通过随机调查武汉市各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和与部分武汉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喜欢有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本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

其次,每个专业的课程任课教师都有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尤其是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师更是拥有这方面的独特隐性知识.然而,对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师来说,隐性知识可以使其获得竞争优势、得到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教师以及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满足自己的上进欲望和个人的内心成就感、避免失业威胁等.因此,在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部分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调查发现,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师往往不希望自己拥有的隐知识被他人轻易掌握,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对其掌握的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倾向.

再次,勒特利斯贝格尔认为,一个人是否全心全意地为一个团体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和上级的感觉如何.相同专业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积极性与教研室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关,人际关系和谐会增加教师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提高其转化隐性知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加快隐性知识的转化.然而,在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部分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疏远和戒备,这样的人际关系是隐性知识转化的无形障碍,严重地阻碍了他们转化隐性知识的积极性.

第四,当前教学模式对各类课程任课教师隐性知识传递的制约.(1)多个班级合班上课降低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隐性知识,由于高校的扩招,多个班级合班上课已经成为常态,往日广泛的师生交流难以再现,这为各类课程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隐性知识增加了难度.(2)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降低了各类课程任课教师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由于高校教师评职称主要看所发表的论文,这导致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对隐性知识传授不愿下工夫.然而,如果各类课程任课教师过分轻视隐性知识的传授将导致学生评教的落后,于是许多教师往往在科研和上课之间取得平衡,以求得所耗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的平衡.(3)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降低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部分湖北省属高校调查发现,由于许多高校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授课方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

4 提高高校各类课程授课中隐性知识传播的对策探讨

4.1 多吸纳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各类课程的任课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任课,纯理论研究的专业则多吸纳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从事各类课程的任课

高校许多专业的课程不仅仅讲授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许多专业既要强调理论知识还要强调实践知识,在许多专业的课程中没有永恒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科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要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地采用最合乎情境的方法和策略.许多专业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本专业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高校大多数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才能清楚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奥秘,并且能更深刻的了解显性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还会悟出新的道理.这个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持续积累增加的过程.但是,现在许多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很多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或研究经验),对本专业本身感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其中就包括许多隐性知识.因此,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大力吸纳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任课,吸纳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从事理论性较强课程的任课,或者从实际工作部门如企业聘请有讲课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定期到学校做讲座等方式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这对于隐性知识的传播是极为有利的.

4.2 加强高校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高校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首先,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十分关键,在领导与教师的关系中,首先,要求领导要尊重教师,真正实现教师为本、学者为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从“权力本位”向“责任和服务本位”的转变.其次,以人为本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关系建设上,是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高校应切实出台各种措施、开展各种活动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并把教师是否能够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尊重他人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交流和传播才能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

4.3 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

在高校各类课程授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门学科都包含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隐性知识主要表现在各门学科的艺术性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效率地传授理论知识,但明显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授课应重点强化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彻底改变传统填充式教学的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统一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

4.4 大力使用有利于隐性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各专业的课程学习除了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外,更应该学习和提高本专业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与专业实践相分离、各专业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有很多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10].对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应大力提倡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有利于隐性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亲验式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与教师多交流,使教师对学生的隐性知识传递建立在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基础上.

5 结束语

国内学者对职业胜任特征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胜任特征、问题解决特征和诚信责任特征等为各种职业的优秀从业者(包括技术从业者和其它管理者)应具备的通用胜任特征.这些通用特征和其他专业特征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些优秀从业者应具备的通用胜任特征和专业特征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与隐性知识传播有关,各专业的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胜任特征与各类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隐性知识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各类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而成为一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Roy Lubit.Tacit know ledge and know ledge management: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1,29(4):164-178.

〔3〕Ipe M.Know ledge sharing on organizations:A conceptual framework [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3,2(4):95-105.

〔4〕傅振瑞.组织内资讯人员知识分享态度之研究——多层次分析模型方法[D].(台湾地区)中央大学,2005.

〔5〕常亚平,覃伍,阎俊.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2):86-93.

〔6〕Peter F Drucker.Post-capitalism Society[M].Oxford:Butterworth Heniemann,1993:78-89.

〔7〕余光胜.企业发展的知识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Borgatti,S.P.&Cross,R.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432-445.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5-88.

F713.50

A

1673-260X(2012)07-0069-03

2010年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0245)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创新型隐性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