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设计与自然的关系
2012-08-15于潇倩
于潇倩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也谈设计与自然的关系
于潇倩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绿色设计;废旧品再设计;设计与自然;和谐
1 引言
纵观漫长的人类发展进化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奋斗史,是人类不断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断得到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起,就开始不断地探索着自然界的奥秘.
早在原始采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人完全处于自然的支配之中.但是原始人已经开始凭借自己的形象思维,依靠人类的智慧,设计和打造出属于哪个时代的石器、铜器等器具,用来服务于狩猎等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这便是设计的源头.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不断探索,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爱因斯坦……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辛,每一步却又都掀起一场空前的变革.总的来说,人类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而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设计的烙印,所以设计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探索自然历程中最重要的创造活动.
2 自然是设计之源
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如东方人崇尚神秘和高贵的黑色和“黄为贵”的黄色,而西方人崇尚纯洁和直率的白色;东方人喜欢用花鸟山水写意表现温和、宁静和平衡与朴实的价值观,而西方人喜欢用动物造型和寓意展现力量、强盛和威猛与竞争的价值观;中国人喜欢拙朴的泥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内敛平和的黄土地文化,西方人喜欢坚硬的石头建筑,体现出雄伟、力量和永久.而这些区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无不包含着源于不同自然区域所独有的设计风格.
自然环境在人类提供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设计灵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自然界中有设计师取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了设计师们尽情发挥想象的翅膀,他们懂得如何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汲取设计灵感.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的造型,那三组优美的白色壳体似贝壳、似花瓣、似鸟翅,又似白帆,与港湾自然地融为一体;比如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汽车,圆头圆顶圆尾的模样,的确像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甲壳虫;比如奥斯丁·希利Sprite的前大灯和前进气格栅让人一看就联想到青蛙的两只大大突起的眼睛和大嘴巴的生动形态,使人们对汽车立即产生一种自然情怀的亲近感和趣味性;比如雅各布森的天鹅坐椅、蛋椅,给人温馨可爱的感觉;比如保尔汉尔森的PH灯灵感就来源于松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创造能力,引导着人们积极驾驭和改造自然,创造“人化的自然”,使人类过着丰硕的物质生活.人们沉浸在征服自然地快乐中,忘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忘记了担负着生态平衡的责任.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严重地破坏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甚至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极限.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困扰着人类,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设计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人们贪图方便,设计制造出了大量一次性用品和各式各样的塑料包装物,如一次性筷子、餐盒、各种一次性塑料包装等.还有为了迎合追求个性时尚的人们迅速换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各种电池等.它们很快就会加入垃圾的行列,更重要的是,这种消费方式大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少数纸制品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自行分解外,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变成了难以处理的垃圾,污染和破坏着周围的环境,有些甚至造成长期污染.
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植被破坏、能源资源危机、大气水源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让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特大干旱、严寒、雪灾、滑坡、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让世人都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种惩罚没有任何预兆和商量的余地,同样带给人类的伤害也是刻骨铭心的.
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已走到了极端.这种势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将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打造美好的明天也已成为当代设计的重大课题.
3 设计必须回归自然
人类的祖先从野外穴居到今天的文明生活,从适应环境到改造和利用环境,进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以求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从非理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回归自然,保护环境也已成为未来设计的共识,绿色设计和废弃品再设计就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3.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叫法虽然不同,但是其内涵却是相同的,绿色设计就是指在产品生产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同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也降到最小.譬如汽车行业的绿色设计开始重新审视环保、制造材料选择、可回收性等更多问题.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循环和重新利用.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汽车商都在研制新能源汽车,从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到氢燃料、太阳能汽车正在寻求更环保、更高效率的驱动能源,从而对人类的消费做出正确的引导.
回归自然的热浪从发达国家席卷到发展中国家,已经涉及波及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期望回到能与自然交融的理想家居中,突出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态.都市人追求简洁、宁静、自然的装饰风格,使用绿色的植物点缀居室,使家庭生机盎然.特别是日本,最近出现了把蔬菜挂在墙上的室内装饰热,因为蔬菜的色彩漂亮,形态小巧玲珑,给人一种自然的生命感,受到人们欢迎;在建筑方面,对回归自然的意识更为强烈,现代建筑艺术大多体现人对自然的崇敬.
绿色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更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大事,关系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这对子孙后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都将是不可估量的.“绿色设计”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一场“绿色革命”已经到来,在节能环保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绿色设计正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3.2 废弃物品再设计
废弃品再设计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产品和产业,但是在未来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时代废弃物品再设计必将大放异彩,大行其道.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废弃品随处可见,而且数量巨大.昔日曾影响左右人们生活的产品、设施与空间,在岁月的磨砺下华服渐褪,最终被弃置.无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华丽表面下,掩盖着大量的垃圾废墟;新颖时髦的工业产品在一轮轮潮流中被吞噬,沦落为过气低廉的无用之物.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设计师也是“未来垃圾”的制造者.事实上,除了有害和危险的废弃品之外,大多数废弃品是可以被分类回收,经过洁净处理再利用的,通过科学设计,利用物理、机械、化学、生物等手段,以创意改变原有功能,以灵感赋予其新的生命.所以废弃品再设计就显得迫切和重要.
废弃品再设计是变“旧”为“新”、变“废”为“用”的创造力展现,更是节能环保与保持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巧妙的设计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废弃品再设计,让废弃品再生,改变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物质单向流通方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回收——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流通方式,使物质永远在循环体系中流通,实现了循环再利用过程.这实际上也是循环经济流通方式,在这个闭合的流通体系中,大大减少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废弃品再设计使被废弃的产品的价值与功用被重新审视,设计师将对生活的热情与智慧注入废弃品再设计中,从“旧”中蜕化出“新”的意境,让那些原本死寂的东西,重新焕发新生,当人们近距离感知、使用时,蓦然被触动,激起对以往生活的熟悉情怀,找回往日那难以割舍的点滴美好,享受着平实的惬意.废弃品再设计与利用,不应是仅仅为满足猎奇心态而一时兴起的风潮,更不应是迷失自我的随波逐流.它展现出动手务实与自主建构的设计观,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真切反思,也是对建筑、空间、器物力所能及的再创造.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如果人类还想回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宁静与平和,就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绿色设计、废旧品再设计的理念启发人类正确的消费欲望,改变消费和生活方式,做到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只有让设计真正回归自然,将设计与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人类与环境才能共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王继成.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Donald A.Norman.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J524
A
1673-260X(2012)04-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