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2012-08-15赵伟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皖江旅游业区域

赵伟峰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赵伟峰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相应发展战略,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皖江城市带;旅游业;SWOT

旅游业作为皖江城市带一项重要产业,具有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特质突出等特点,完全有条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重点领域,也因此有望成为推动皖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区域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性障碍.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战略分析方法,它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1].本文运用SWOT系统分析法来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使皖江旅游在其发展中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并利用在其发展中所拥有的机会,化解威胁因素,进而提出皖江旅游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对皖江旅游业乃至皖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将具有深远积极意义.

1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突出的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范围包含九个城市和两个县区,紧邻长三角地区,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从地理位置上看,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既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区位优势明显.皖江城市带地处我国人口分布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有着较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区域内科教资源极为密集,全省95所高校、2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45个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合肥市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已启动建设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也在该区域覆盖之内.此外,皖江六市毗邻长江,可以借助长江黄金航运优势拓展旅游业.相比而言,皖江城市带各市的地理区位条件优于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

1.1.2 便捷的交通条件

皖江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位于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三角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交通条件是关键驱动力.除长江水运这一有利条件外,陆路和航空的易达性和便捷性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支撑.皖江城市带通往长三角的立体交通网络现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八百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将会进一步改善,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港口、空中交通和高速公路等方面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使外来游客进入皖江城市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大为缩短,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等原先就处于近距离的市场现已与皖江城市带同城化发展[2].长江作为国内的黄金水道,随着港口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其作为运输和旅游的交通功能越加凸显,长江三峡水上游已经成为品牌旅游产品,并正逐步向中下游区段延伸,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上游的川渝城市群、中游的鄂赣城市群和下游的皖苏沪等城市将形成广阔的合作空间.交通格局的变化,将使海西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进入皖江城市旅游更加便捷.

1.1.3 丰富的旅游资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皖江这条“巨龙”所涉及到的区域中,旅游资源是安徽除了黄山之外的第二大丰富地区.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皖江城市带所属范围内,其旅游资源分属8大主类,25个亚类,81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拥有率为100%;亚类比全国少6个,拥有率为80.65%;基本类型比全国总数少74个,拥有率为52.26%.同时该区域资源特质突出[3].作为长江黄金游道的轴心构成具有城市与旅游的融合度高、现代时尚感强等特点.区内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与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具有通过联手开发,建成世界级旅游区的良好条件.

1.2 劣势分析

1.2.1 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低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各地方政府对旅游都非常的重视,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除了各地出台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之外,还有关于乡村旅游、旅游投资、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国际化、旅游业奖励办法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也包括一些旅游促销的奖励办法等,有力的支持了地方旅游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和措施,仍局限于各地的行政区划分,没有突破地域的局限,没有形成整合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皖江城市带最大的一体化优势是长江黄金游线,这条游线不仅连接起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而且连接起皖江城市带和长江沿线的上下游城市,可以利用长江游船码头的建设,成为长江黄金游线的中间枢纽,促进长江沿线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但目前长江黄金游线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皖江合作刚刚起步,与湖北的大武汉旅游区和江苏的环太湖旅游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

未来的旅游竞争,是特色产品、精品产品的竞争,包括旅游特色服务.目前皖江城市带带现有旅游产品以自然观光为主,休闲度假等其他产品开发滞后,突出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普遍存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和规模较低的问题.皖江城市带旅游区虽已形成了一些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主的观光旅游,也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项目,但这些在项目设计上雷同居多,且缺乏新意和特色,也没有和皖江特色资源、主题资源相匹配,无法带来经济效益.例如诗词文化、戏曲文化、汽车文化、钢铁文化、铜文化等,都只是在一些初级的产品层面,没有形成深度体验、专项旅游产品,度假产品更是极度缺乏.皖江城市的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产品体系仍有待提升,尤其是有皖江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体系要加快建设.

1.2.3 产业要素不完善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皖江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一些旅游业态的创新,如:铜陵的天井湖铜官府、芜湖的方特主题公园和陆和村等,但从总体上看,核心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少支撑.区域范围内还缺少大型有影响力的娱乐产品、购物产品;在产业链上,旅游和工业(铜陵、马鞍山、芜湖等)、旅游和文化(诗词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的结合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旅游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短缺;在旅游交通上,大交通基本通畅,但小交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最后一公里”工程还亟待解决;旅游的交通标识体系、旅游解说系统等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仍有待完善、提升[4].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体现了国家战略目的,为安徽经济乃至安徽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此,国家和政府会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支持[5].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加快旅游强省建设进程”.《安徽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进入中部省份的领先位次,争取跻身全国前十位”,“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示范产业,基本建成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1.3.2 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涉及的城市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市,在皖江城市带地区就有马鞍山、芜湖和铜陵、池州、安庆等5个城市.这说明皖江城市带多数城市在追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皖江城市带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超越长三角,变承接为分工,变融入为合作,改变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作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分工者.从生态环境、发展空间、资源特点等方面看,皖江城市带的各城市需要另辟蹊径.从旅游的产业分工角度,皖江城市带要成为长三角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借以提升自身的地位和改变分工格局.这也是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

1.4 威胁分析

1.4.1 行政体制的束缚

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使区域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此外,地方利益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

1.4.2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旅游越来越为各地政府重视,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创建品牌旅游区,在该旅游开发战略驱动下,各地区在服务配套、产品设计和特色营造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后发区域,其旅游发展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皖江城市带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皖江旅游业具有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的特点.如何保持和进一步发挥优势来弥补劣势,及时捕捉机遇并减缓威胁,必须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来考虑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2.1 区域一体化战略

区域旅游一体化主要是指具有地缘优势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城市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实现旅游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以促成合作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在我国,受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影响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区域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6].随着皖江城市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该地区各城市间旅游发展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多年来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不够明确,旅游开发仅局限于各自行政区域内,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从而制约了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应正确定位,区域的合作要注意层面的划分,要根据不同层区的实际制定不同的一体化合作策略,具体来讲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区域内层面,即皖江城市带区内功能区和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包括客源共享、市场共享.要形成九华山、天柱山和芜湖主题公园等多个龙头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创造条件分流到黄山的旅游者.二是安徽省内层面,皖江城市带旅游区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板块之一,应实现和大合肥旅游区、皖北旅游区、皖南旅游区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要和大合肥旅游区、皖南旅游区之间加强合作,利用八百里皖江,形成大皖江旅游区;皖南则作为安徽旅游的龙头,是品牌性的旅游区,皖江要强化,甚至融入到皖南旅游区,通过皖南旅游区,吸引更多的长三角游客和国际游客.三是跨区域层面,该层面要加强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宁镇扬城市群之间的合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既是客源地也是目的地,在很多方面都与皖江旅游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区域外联动的主要方面.

2.2 主题精品化战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主题精品项目是吸引旅游者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游客认知当地旅游资源价值和潜力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区域旅游优势的有力手段.主题精品化战略主要是指通过构建主题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项目来提升区域旅游的质量和层次,扩大区域影响,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一种核心战略.皖江城市带旅游产品的主题较为鲜明,但主题化发展程度低,特色不够鲜明.根据目前皖江城市的旅游资源状况,结合区域内各城市资源特色,笔者认为应开发主题化产品,建设主题化城市,增强区域旅游影响力.如:乡村系列主题、佛教主题、钢铁文化主题、诗词传统文化主题、时尚娱乐主题、铜文明主题、戏曲文化主题等;各城市也要按照主题化模式进行旅游规划和建设,如:安庆戏曲文化主题城,桐城传统文化主题城,池州山水养生主题城、芜湖时尚文化主题城,铜陵铜文明主题城和马鞍山钢铁文化主题城等.当前,面面俱到、天女散花般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休闲度假类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不能仅仅突出主题化,还需要针对客源市场的消费和需求特征,加强旅游精品项目的建设.通过旅游精品项目,构建鲜明的旅游形象,提升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皖江旅游通过精品化战略,不仅可以塑造若干个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产品,而且可以提升整个旅游业的品味和素质,进而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3 产业聚集化战略

产业聚集主要是指生产力的高度集中,具体包括产业地理空间的聚集、关联产业及服务机构的集聚、产业关系的强化、重点产业部门地位的突出等.目前皖江城市带已有了一些较好的精品,如铜陵的铜官府、芜湖的大浦农业园等,但还都是单体性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聚集,难以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空间,难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拉动作用,包括芜湖的方特,也仅仅是一个主题公园模式的简单外延[7].因此,皖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实施产业聚集化战略.皖江旅游的产业聚集,应按照大旅游发展的要求,以本地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为基础,形成大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等.通过产业的聚集,形成大投资、大项目,构建若干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其中要重点发展芜湖汽车主题产业聚集区、马鞍山钢铁主题产业聚集区、铜陵铜文化产业聚集区、安庆戏曲文化产业聚集区、池州中韩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产业聚集化战略的有效实施,要求各皖江城市主动培育产业主体,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大旅游、跨区域的建设.

2.4 产品创新化战略

产品创新即为满足需求而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以取代旧产品,以及提供一个新方法以满足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产品创新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引擎.受市场全球化、技术进步和顾客需求变化的影响,产品创新已成为许多旅游企业战略平台的最重要的支撑[8].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区域旅游之间的竞争,同时面临着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压力,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发展的压力.旅游产品创新战略无疑是今后皖江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目前实际,笔者认为皖江城市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主题化利用.对皖江现存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化旅游产品,挖掘内涵,合理利用.二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的新型业态.实施科教兴旅,是科教兴国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旅游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是旅游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皖江旅游产品的创新,新型旅游业态的形成无疑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如:旅游金融,旅游保险,以及钢铁、铜、汽车等旅游主题城.三是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间文艺特色,将旅游和体育、旅游和生态、旅游和文化等结合起来,创新旅游大活动,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的旅游节庆活动.

〔1〕姚媛.陕西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38-40.

〔2〕徐正旭.基于SWOT分析的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1(1):23-25.

〔3〕安徽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课题组.安徽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EB/OL].[2011-05].

〔4〕马怀礼,等.浅析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1(23):127.

〔5〕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简介.安徽旅游资讯网.http://www3.ahta.com.cn/about/.2010-12-6.

〔6〕唐睿.浅析皖江地区的旅游开发[J].新闻世界,2010(8):330-331.

〔7〕岳岚,等.苏州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选择[J].城市旅游,2011(7):49-50.

〔8〕柏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J].唐山学院学报,2010(9):85-88.

F590

A

1673-260X(2012)06-0117-04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皖江城市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联合发展战略研究(2011sk320zd)

猜你喜欢

皖江旅游业区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分割区域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小鲟”过皖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