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型声乐教学观与唱法的融合

2012-08-15曹登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通俗高师唱法

曹登银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浅析新型声乐教学观与唱法的融合

曹登银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本文在透视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同时,提倡模糊“唱法”的概念,把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等融合在一起,以音乐文化风格为主线,提出多种唱法相融的、开放的新型高师声乐教学观.

新型声乐教学观;美声唱法;通俗流行唱法;民族唱法

在面对全世界通俗流行音乐对严肃音乐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高师传统的声乐教学活动应该是到了扩展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时期了!否则的话,高校的功能和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职能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在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笔者认为扩展教学内容首要的任务,就是以美声、民族经典音乐和唱法为基础,把全世界在近一百多年内的优秀的、经典的通俗流行歌曲及通俗唱法纳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和研究范围来,要在现有的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和贯穿流行唱法的教学,首先必须构建与实施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

1 建立新型声乐教学观的理论依据

1.1 高教职能和时代的要求

正如高教研究专家潘懋元先生在其《多学科观点中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总结说: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并不与世俱生,而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正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明确要求教育:引进并改善课程内容等,在论及“高等教育的的传统使命”这一命题时,指出现代社会就业机构的变化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采取创新行动,要求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要求大学作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应该教授“广义的文化,它包括从最严密的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1].

现在来反观我们的高师声乐教学,非常有必要突破唱法的局限性,拓展教学演唱曲目,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气息的声乐作品.当今多种唱法的提法中有着本质规律的一致性,在各种唱法现象中又有许多融合、交叉的地方.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应以美声、民族唱法为基础,兼顾研究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流行歌曲演唱方法.将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注入古老的声乐艺术.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树立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新型声乐教学观,将通俗唱法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时代的呼唤,是我们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提出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其开放性特征有如下论述:“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日常音乐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所选曲目中,应包括现代音乐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2].

对中小学生尚如此要求,对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师院校理所当然的提出了更高标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由十七个单位的音乐院系共同合作的科研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2002年2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大家齐心合力的探讨下,新的高师音乐教育目标出台,同时为高师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大家明确了高师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普通的歌唱活动,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既它特有的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

2005年10月,高师《声乐》教学指导纲要的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举行,在讨论稿和修改稿中[3],明确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观念要求:要正确处理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声乐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声乐与相关艺术及文化的关系,不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声乐流派及唱法间的关系;摒弃门户之见,为学生创造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全面发展的条件;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基础及条件差异,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体现教师教育特点,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坚持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练声曲及歌曲提高发声技术水平,增加声乐艺术表现力.

多年来,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的观念相对老化,审美趣味局限在比较狭小的艺术空间里,重技术轻艺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快速把握声乐艺术的精髓.有关对高师声乐教学的不满呼声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师声乐教学顺时改变、接受新的理念并转化为实践行动.

2 何为高师新型的声乐教学观

新的教学理念的构建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着鲜明的时代内容和特征,反映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存在和融合,作为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要求,适应和拓展音乐人才的未来发展之路,适应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下所述:

2.1 了解唱法之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

各种唱法之间有着本质规律的同一性,那就是熟练的声乐技术和不同文化中各种情绪情感的表达.正如技术创新对几次工业革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样,声乐技巧的发展和创新也是不同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声乐技巧一般是指声乐演唱中运用得很熟练的技术.国内一般把声乐技巧概括为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四个方面.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把握住声乐教学的根本点:呼吸、发声、语言等,再根据歌曲风格和学生的具体条件要求适当的共鸣,增加对多元风格歌曲的了解和试唱,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比追求纯粹的一种唱法技术上的提高更有实际意义,也更容易开展,让所有学生都能收益,而不只是那些声音条件和素质拔尖的学生.

2.2 模糊“唱法”概念,建立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

追根溯源,不是唱法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唱法技术和表现风格,决定了不同的声音效果,而后这些唱法技术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借鉴和融合,再来表现不断发展中的音乐文化现象,这并不是这三种唱法之间的区别,而是多种唱法、风格甚至歌曲情绪表达之间的区别.唱法的提出本身是后人为了大众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总结出来的,它们本身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代表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

民族唱法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融合西洋美声发声技巧、按照国人审美欣赏习惯、具有民族语言特征、民族风格的一种演唱方法.从民族唱法的广义来说,它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只要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音乐素养、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的演唱都可称之为民族风格的“民族唱法”,这就要包括中国民族声乐、戏曲、曲艺、说唱等多门艺术形式,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声乐当中又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民族风格和演唱方法.如最近中央电视台提出的“原生态”唱法概念,也应归与“民族唱法”的文化范畴.近年更是出现“中国唱法”或“中国声乐学派”的提法.可见一种唱法的涵义远比我们平时理解的要更为丰富.

通俗唱法是指演绎通俗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经常运用一些嘶哑的声音、鼻音、喊叫声、白声或直声等,通俗易懂,让普通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出现.通俗歌曲虽然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作品良莠不齐,可是在其发展的近一百年内也积累了非常多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歌曲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较深刻的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其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演唱方法上崇尚个性、不拘一格.比如《哦 苏珊娜》、《老人河》、《有个好心情》、《斯卡堡罗集市》、《雪绒花》、《Memory》、《Think of me》《No matter what》等等,国内的如《青藏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乡的云》、《烛光里的妈妈》、《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等作品数不胜数.这些作品都被时间证明为不折不扣的音乐经典.

通俗歌曲的通俗易懂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青年学生们容易接受和喜爱的音乐.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理性的审美眼光,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辨别和演绎好的通俗流行作品,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热爱把通俗音乐作为一个起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声乐知识,更深入的学习美声和其它唱法技术.像《青藏高原》可用通俗唱法来演唱,也可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来演唱.在某届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一位外国歌手将中国的通俗歌曲《同一首歌》用美声来唱,演唱的感情真挚,声音华丽,最后获得了第一名.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可用民族唱法,也可用美声唱法或原生态唱法.上届春节晚会正是这么做的: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共同演绎了我们的经典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师拥有开放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个体差异,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上所述,使我们明确,“三种唱法”实际上只是三种文化和风格的外在表现手段,而且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而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并互相交叉,融合,并处在不断借鉴、变化发展中的.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而新型的声乐教学观念首先要求教师打破多种唱法的界线,持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唯美的眼光,来面对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声乐作品,用多元文化的观念来接受和演绎同时代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流行经典音乐.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准绳,以掌握基本的演唱技术、了解多元文化和多元音乐风格为主线,因材灵活施教,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声乐鉴赏能力,更好的完成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培养合格的音乐普及人才.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耀华,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萍.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性及其异同[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G642

A

1673-260X(2012)06-0235-02

猜你喜欢

通俗高师唱法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