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残弱群体医疗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课群体医疗

李 洋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残弱群体医疗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李 洋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残弱群体的体质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医疗体育课的开设效果对其影响意义深远.现行高校医疗体育渐行发展的过程中,尚存诸多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对比研究法相结合,针对当下医疗体育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一些思路,以供学者与教学工作者参考.

高校;残弱群体;体育课程;改革

学生享受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不但是智力方面的,而且是来自身心各个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残弱学生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健康的理解要比正常学生更加深刻,更加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从每年的高校招收残弱学生的大体情况来看,伤残学生占入校总人数的5%,体弱学生占14%,二者相累加起来,占到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高等教育对这近于五分之一群体的身体健康的的关注是责无旁贷的.虽然,随着高考的改革、社会助残意识的增强和残疾人保护法的实施,残弱学生的高等教育被政府机关、高校以及社会所关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残弱群体的重视程度还远需要加强与提升.

1 高校医疗体育课概述

1.1 高校残弱群体的界定

高校残弱群体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已不再是新的话题.对于高校残弱群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社会层次给予其不同的界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总体上来说,无非是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分为身体上的弱势与心理上的弱势.当然,无论是身体上的弱势,还是心理上的弱势,都存在显性与隐性的划分.显性是指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或者可测量的,诸如四肢残障、躯干姿势错位、心肺机能相对较差等等.而隐性则难以给予定量的检测与评价,只能给予主观定性评价,诸如心理性弱势、害怕、恐惧等.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整合其残弱群体的划分,分为身理弱势、心理弱势和经济弱势三部分.

1.2 残弱等病症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病残给学生带来的身体伤害.由于身体伤残或者功能性的障碍,导致运动减少或者完全停止运动,运动系统的功能出现退化或者萎缩,与运动系统相关的系统也逐渐的退化,从而使得运动能力大幅度的下降,较长时间的不能充分刺激或者一段时间不能有效的刺激运动以及相关系统,内脏系统也随着衰竭,进而限制了病残学生的活动能力,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残弱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病残学生所带来的不但是身体上的伤害,而且是心理上的.由于病残学生身体的原因,在社会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常感到消沉和自卑,甚至对生活失去勇气,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抑郁和恐慌等症状.

1.3 医疗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体育课其增强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文化生活与学习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早已熟知或耳熟能详之.而对于医疗体育课的重要价值是在体育课原有的价值体系上的重新构建.由于残弱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正常群体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心理上来讲,残弱群体由于自身健康的问题,对健康的渴望更强于正常人,而其长期的较少的参与体育运动或不参与体育运动,使其对运动产生恐惧状态.加之,其身体条件的限制,难于参与部分运动,从而影响其到户外运动,也对其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医疗体育课的开设,其功用是调动其运动的兴趣,促进和康复其残弱机体的功能;不但是使其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也是使心理获得参与运动的“源动力”,能使学生在参加完体育课,能够进行自我的锻炼,那么体育课达到了其根本的目的.

从总体上来说,医疗体育课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残弱学生进行影响,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使学生生理、生化机制得到改善,从而使器官机能趋于健康.通过医疗体育课的心理辅导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走出封闭,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只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才是健康的完整定位,对残弱学生来说,医疗体育课在某种程度上,是最优化的组合.

2 医疗体育课的源起与现状

2.1 医疗体育课的源起

提到医疗体育课的历史,人们似乎不愿意去提起它.因为它源于战争,战争是残酷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伤员.20世纪初,一战爆发,伤残士兵极剧增加,有人提出用体育手段参与治疗,从此诞生了一门新的医学,但当时未引起各国的重视.直到二战期间,欧洲有人提出将运动性疗法与传统疗法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此被各国所重视,战争结束后,体育疗法从军事转向民间,服务于社会.后来引入学校中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其教学对象是残弱群体,大体上包括弱和残疾两个群体.众所周知,医疗体育课在我国是没有的,属于“泊来品”.当然,从本质上来讲,与中国传统养生课程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较大的差别.其课程内容以防病健身为主,防病医护优先的原则.注重对参与运动群体的机能维护和调节其心理为前提,恢复其机体与心理的正常水平后,进而实现其身心机能的进一步提高.

2.2 东西方医疗体育课开展情况对比

对残弱学生高等教育的重视,在国外较早,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美国、前苏联、德国、加拿大、英等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时,日内瓦曾召开专门的教育会议,针对高校残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讨论.1975年,美国发表了残疾人宣言,进一步保证了残疾人的权利,渐进9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残弱学生高等教育已日渐成熟.而在我国90年代才刚刚起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等院校中残弱学生较少,从87年到97年间,招收残弱学生的总数仅为460人,对这小部分群体几乎处于边缘的地位,通常采用体育免修的方式来处理.而欧美和日本先后开设医疗体育课针对残弱群体,其受众群体有不同层次,由中小学到高校基本都进行医疗体育课的开设.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无论是认识程度和重视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2.3 医疗体育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医疗体育课开展,大多数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进行与展开.无论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等等.在授课的实践中发现,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其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不高,被动性较大,课下难以进行自我的学习.现行的大多数高校医疗体育授课内容主要以主动性与被动性练习为主,结合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然而,反思教学内容,我们发现其弊端存在较多,重肌肉而忽视学生的感觉,重视学生整体的状况,而不能重视个性化的需求,重视局部的效果的叠加,而忽视整体的锻炼,重视强度而忽视心理需求的满足,尤其是部分西方化的体育手段是否适合于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需要进行考虑.

3 医疗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的整体原则

多样与多元结合.医疗体育课其授课的对象个体差异性较大,区别对待是必然的选择.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不能搞整齐划一,应加强个体体能与心理的适度影响.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要采用多样化,三五为一组,采取一种方式.诸如:对于下肢有残障的学生,可以采取站与坐式相结合.而对于上肢有与残障的学生,则可以多以站姿授课为主,但尽量减少上肢为主的运动,以上肢为辅,在增强身体整体的机能的同时,而增加残弱局部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太极拳、游泳、气功、健身体操、器械体操、呼吸运动等等作为授课内容,重点在于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所接触.而后,使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进行学习,强化技能学习的重点.

娱乐与健康共存.残弱学生心理相对正常群体来说,常处于弱势.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促其注意力转移,排解其不良情绪.通过运动的乐趣,获得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对社会活动的参与,通过在体育课程的参与,增加了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增加了社会活动的参与,从而,调动其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娱乐与健康是医疗体育课的两个主题元素,相对于技能的获得相比,娱乐与健康所占比例更大.通过体育保健课的正确指导,运动的参与,在运动中克服身体上,心理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个人在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娱乐身心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3.2 医疗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对于原有教学体系来说,在课上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下人体形态学结构方面的知识,诸如构成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位置、起止点、以及生理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了解,为运动处方的编制奠定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介绍一下医务保健和监督的常用知识和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讲述心理学方面知识,引导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中,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医务监督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监测,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监测,才能使体育锻炼实现有效、合理、适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不是过量或者不足不能有较好的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适当的介绍几种简单的监测身体状况、运动强度的方法.如通过心率测定,呼吸频率的测定,强调方法简单易学、很强的可操作性.

课内外锻炼相结合,对于大多数残弱群体来说,体育课对其身体的影响是远达不到其身心健康的要求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注意自然因素锻炼的结合,包括日光浴、空气浴、和水浴等.学会辅助综合性训练手段:如体操训练、截肢残端训练、轮椅训练.加强肺部呼吸训练、胸部呼吸、腹部呼吸、混合呼吸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现实生活中,可以采用基本活动功能训练:包括各个关节活动、变换体位、平衡移动等.注重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吃饭、脱衣、穿衣、清洁整理、上厕所等动作训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提倡进行作业训练,又叫作业疗法,包括手工业的绘画、编制、制陶、镶嵌、园艺等,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复.

3.3 医疗体育改革的重点与注意事项

对于残弱学生来说,通过医疗体育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与医疗保健知识是最为关键的.其中,会编制运动处方,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基本保证.在运动处方是类似于医生给病人开出的处方单一样的一个周期性的运动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体形、体力、健康程度、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病史、以及喜好的运动和参与目的.来选择运动种类、强度、运动时间,调整营养、水份、睡眼、选择指导者、伙伴、以及设施、控制运动的频度、和准备整理活动.同时,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一些问题应给予重视,由于授课的对象是特殊的群体,在讲课过程中的,力求使学生学会几项自我锻炼的方法,在生活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语言、以及授课态度以免伤害残弱学生的心理.

〔1〕李洋,盛洪涛,孙国辉.思辩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基于和谐视角[J].2011(12).

〔2〕李健兵.针对“弱病残”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08(7).

G807

A

1673-260X(2012)06-0041-02

猜你喜欢

体育课群体医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体育课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什么是医疗告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