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议
2012-08-15袁茂琳张晓露
□ 高 峰 袁茂琳 张晓露
渝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议
□ 高 峰 袁茂琳 张晓露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核心聚集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是重庆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
一、渝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渝中区主动服务全市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渝中区的主导经济形态。
(一)行业门类齐全,总体规模较大,对地区发展贡献明显。渝中区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主要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与客运业、现代商贸流通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现代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自律性行业组织等九大类。现代服务业目录中的9个大类160个小类中,大类覆盖率为100%,小类覆盖率达92%。截至2011年底,全区现代服务业单位共5488个,占全区法人单位数的42.8%;资产规模8521.4亿元,占全区法人单位资产规模的81.3%;以金融、现代商贸、商务服务、都市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增加值完成376.8亿元、同比增长16.7%,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5%。
(二)金融业已成为渝中支柱产业和发展引擎,开启了渝中发展的“金融时代”。多年来,渝中区坚持金融业首位意识,大力培育金融产业,国内外一大批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OTC等六大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发展。目前,驻区市级以上金融机构达101家,占全市的90%以上。“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2011年实现211.3亿元,对经济贡献率达到23.6%;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583.8亿元和3075.5亿元,占全市存贷款余额的22.6%和23.7%,处于全市龙头地位。
(三)商贸业持续繁荣兴旺,成为了重庆市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商贸中心区域。渝中区坚持调整结构和集聚高端,注重“商、旅、文”互动,培育会展品牌,扩大商贸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市场上档升级,商贸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4年突破500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67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年为65.7亿元,2001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达到414.3亿元。目前,解放碑CBD区域汇集的国际知名品牌已达148个,成为全市的揽金核心区域。
(四)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渝中区坚持“稳定、吸引、聚集、优化、品牌”的思路,大力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基本形成法律服务、会计评估、房地产代理、广告策划、工程管理五大门类为主的产业体系。2011年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0.5亿元,同比增长14.4%。一是探索文化旅游融合互动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285.6亿元,同比增长20.4%;接待旅游者2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126.3亿元,同比增长16%。二是加大对科技信息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2011年科技信息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19%。三是突出专科特色和对外辐射推进医疗保健业发展,2011年辖区医院诊疗人数突破713.8万人次。
二、渝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
1.渝中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更高发展阶段。近年来渝中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233美元,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5.3亿元,同比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233美元;区域内全口径税收完成144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区级财政收入完成51.2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区域内税收收入完成35.5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69.3%,税收总量和占比均位居全市前列;实际利用内外资累计分别达到385.8亿元和29.1亿美元,分别增长38%和7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46元,同比增长14.7%。
2.产业先发优势明显。渝中区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和商贸业,也有房地产、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旅游、交通、物流、文化等行业,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行业覆盖较齐全,整体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配套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区内发达的金融保险、专业服务、商贸流通、科技信息和文化娱乐业形成了良好的互生关系。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能级调整,率先形成金融、企业总部、高端品牌等集聚发展态势。
3.各类资源政策富集。一是区位优势。渝中区是重庆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二是文化优势。作为重庆的母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是渝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三是资源优势。渝中区国际化程度西部领先,有8家驻外领事馆、2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渝中区,是中西部地区和全球对话的重要枢纽;股权转让中心等重庆六大要素市场落户渝中。四是政策优势。2010年底,渝中区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这将使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在企业融资、项目建设、资金补助、价格改革、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
(二)挑战
1.空间资源不足制约高端产业发展。一是甲级商务楼宇比重偏低,缺乏适合高端服务产业发展的高档商务楼宇。二是现有部分商务楼宇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功能设计不合理,物业管理及周边物业杂乱、环境差、噪音大,难以满足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区域内交通秩序不畅,交通状况和交通设施不能满足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
2.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目前渝中区服务业已占到95%以上,但内部结构中产出效益较低的传统低端商贸业仍占较大比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现代高端商务服务占比较低,大部分企业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内,辐射能力有限。中心城区金融、商务、办公功能不完善,传统商贸、人口居住区功能太强,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转换的任务艰巨。
3.区域同质化、同构化竞争使渝中区服务业面临功能分流压力。渝中区陆地面积仅18.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多达63万人,可利用拓展的空间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等建设,邻近的主城其他区域发展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以前由渝中区主力承担的如文化教育、商贸、行政、金融服务等功能由于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或开始向周边区形成分流,渝中区金融商贸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三、加快渝中区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找准发展重点,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的主体行业
1.金融:渝中应坚定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核心区的目标,建设重庆结算型金融中心。构建解放碑-朝天门为主、大坪-化龙桥为辅的“一主一辅”的“双核”金融业空间布局,形成发展有序的产业格局和增长极:五一路“重庆金融街”建设,形成重庆市金融管理和决策中心;解放碑“十字金街”形成重庆乃至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市场运营、交易、服务和信息中心;大坪-化龙桥区域形成中国的国际电子商务结算中心;聚集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形成金融创新试验中心。通过“双核”的带动,把金融优势辐射至全区,打造名副其实的渝中金融半岛。
2.商贸:坚持瞄准消费高端,打造以购物中心、品牌消费、特色街区、展示贸易为主要平台的西部品牌之都、购物天堂。加快商圈建设,巩固提升解放碑西部第一街地位;强化品牌集聚,发展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专业店、专卖店,探索开设高端奢侈品免税商店;培育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湖广会馆民俗文化街、十八梯巴渝文化商业街、“重庆天地”休闲街区等特色街区;调整传统市场,加快朝天门-菜园坝市场群调整搬迁、提档升级。
3.商务服务:积极推进重点专业服务门类发展,构建完善的商务服务业体系,打造西部商务服务业高地。突出重点门类,重点集聚和壮大要素服务、会计评估、法律仲裁、信息咨询、营销贸易等方面的品牌机构、战略性机构和行业协会;培育商务品牌,重点引进商务机构名录库和品牌培育库,支持商务服务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推动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整合资源、组建联盟,引导商务服务机构管理运营等制度接轨国际,突出培育会展品牌;强化政策支持,建立与重点产业园区配套的中介服务合作机制,搭建商务服务机构与园区制造业企业的有效交互平台,引导政府及社会组织采购专业服务。
4.文化:以西部文化名区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业、影视传媒业、娱乐演艺业、文化培训业,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创意等关联产业的互动发展、融合共进;打造发展平台,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并重,重点打造国泰文化交流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和重庆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利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交易、融资、管理、合作的市场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整合。
5.旅游: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将渝中整体打造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景观区。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建成旅游集散中心,整体包装山城、江城、不夜城旅游品牌,提升都市旅游魅力;强化整体营销,健全城际旅游网络,强化“商、旅、文”融合互动,增强城区旅游购物、休闲消费、文体娱乐等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为底线,人本化设计、高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星级酒店等接待设施建设,并完善酒店周边环境和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6.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意等新兴产业:围绕全市建设国家重要的数据中心和长江上游地区信息中心,把握宽带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前沿和新方向,打造重庆互联网产业高地。重点打造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培育壮大科普传媒、右脑“LOFT”国际等创意产业基地和集多种业态为一体、多种业务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二)健全完善与民生相关的服务产业
1.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消费、扩大社区服务为抓手,建立健全多元化城市社区服务体系。(1)坚持以社区商业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连锁、网络化、专业化零售商业体系。(2)加快餐饮、美容美发、休闲健身、社区教育、维修服务、家政服务、运输快递、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居民消费服务业。(3)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和支持力度,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医疗健康:渝中区要充分利用全市医疗卫生高地优势区域优势,重点培育高端医疗服务、特色专科医疗、大众保健、个人健康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1)进一步整合辖区医疗资源,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深化改革,强化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2)鼓励、引导民营医疗保健机构健康发展,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有条件的医院与品牌医疗机构合作办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3)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培育心理健康保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卫生保健延伸服务。
3.教育培训:利用渝中全市基础教育高地优势,进一步提升渝中区教育培训水平。(1)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名校集团化发展,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基础教育品牌。(2)围绕“长江上游地区开放型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吸引国内外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服务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3)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引进国际一流的教育培训运营模式,开拓青少年教育、职业生涯、个人兴趣爱好、老龄教育等教育培训新兴领域,满足市民新需求。
(三)夯实服务业综合改革的配套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探索跨部门产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兼具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统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职责,协调解决体制障碍、薄弱环节、政策瓶颈等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形成健全完善的服务业统计制度,为决策、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2.打造政策洼地。细化国家和全市在企业融资、项目建设、价格改革、税制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出台总部经济、特色楼宇等认定办法,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名录库,制定服务企业发展办法,设立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基金、投资资金,形成渝中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
3.增强创新活力。引导关联行业向楼宇、区域集中布局,推动企业集团化、联盟化发展。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鼓励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培育自主服务品牌。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亮点,支持开展基于高新技术运用的发展创新。加强服务业整体宣传推介,用新机制、新理念、新技术推动综合改革取得突破。
渝中区将围绕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坚持“高端产业、高端品牌、高端人才”方向,创新体制、技术和管理,全面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带动全市、辐射长江上游、影响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作者:高 峰,中共渝中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袁茂琳,中共渝中区委党校讲师
张晓露,中共渝中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惺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