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江如何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思考
2012-08-15杨英姿
□ 杨英姿
对黔江如何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思考
□ 杨英姿
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10〕36号)明确支持黔江打造“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黔江区委二届十次全委会出台的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小康的决定》,明确提出 “力争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推进兴旅富民”的目标。本文对黔江如何打造和实现“国内知名、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进行粗浅探索。
一、黔江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有利条件分析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将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地方,即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是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质、打造区域名片的过程。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打造旅游目的地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交通环境极大改善。黔江是重庆、四川乃至西部进入东南和东南沿海陆上通道的重要出口,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黔江交通条件在“十一五”期间不断改善,得到了较快发展: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舟白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已建成投运,目前正在建设黔江-恩施(湖北)、黔江-梁平高速公路,国省道过境公路也在不断改造升级,即将开工建设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和渝怀铁路复线,重庆-黔江城际高铁也正在筹备之中,综合交通枢纽基本成型,黔江正在成为重庆进入东南沿海陆上通道的重要节点、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渝东南地区最畅通最便捷的城市,黔江旅游可进入性极大增强。区内交通方面,小南海、阿蓬江神龟峡和武陵仙山三大景区全部是水泥或柏油公路直达,同时黔小二级公路正在抓紧推进,北部旅游环线即将实现硬化,全区主要景区实现了通达。
(二)景区打造初见成效。以小南海为龙头的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小南海景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家级品牌,全国唯一的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濯水古镇完成风貌恢复,蒲花暗河景区正在推进建设;蒲花河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神龟峡先后被评为被评为“重庆市民最喜爱的十佳景区”,“重庆市民最喜爱的避暑胜地”等;水市村、小南海村及新建村(后坝)三个村入选市扶贫办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景点项目,成为全市首批避暑纳凉新村;城市峡谷公园全面开工建设;武陵仙山、仰头山等旅游景区(景点)初步达到游客接待条件。黔江旅游正逐步被外界熟知,知名度不断提高。
(三)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区共建成投用1家(预备)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和1家二星级旅游饭店,在建2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和一批三星级饭店;全区有旅行社(门市部)6家,其中一家被认定为重庆市旅行社知名品牌,旅游车队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目前基本能满足游客接待需求。
二、黔江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独占资源或品牌。小南海4A级景区、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等虽然也是国家级品牌,但与全国众多的同类品牌相比,没有特别之处。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知名度不高,旅游核心吸引力不强,旅游文化氛围不浓郁,旅游形象品牌没能有效树立。
(二)景区体量太小,旅游要素不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黔江的吃、住没有形成体系,地方餐饮特色不突出,没有兴建较高级的接待、服务设施,没有上档升级;旅游交通和旅游购物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区内交通体系不健全,景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增加了游客的中转环节;景区游览基本停留在观光游,旅游产品内容单调,文化娱乐项目缺乏,特别是作为黔江旅游灵魂的民族文化挖掘、提炼、嫁接不够,景区民族文化氛围不浓,没有吸引力,导致客人逗留时间短,消费不高,景区收入难以增加;旅游商品不丰富,特色不突出,档次不高。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旅游服务对渝东南及周边辐射能力弱。
(三)黔江旅游人气不旺,落后于周边区县。由于人气不旺,导致旅游招商困难、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旅游投入的瓶颈未能有效克服。同时,黔江旅游还存在文化底蕴不深、旅游人才缺乏、景区缺精品、服务差、特色等不足,与“国内知名,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有较大差距。
二、打造黔江旅游目的地的对策措施
(一)塑好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景区建设、旅游要素配置、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感知、印象、观点的综合认知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所有关于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脑海中的印象和感知进行加工、甄别、排列、整理的信息处理过程。对一个地方有良好的初始印象就会产生旅游冲动,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冲动,我们必须主导“到黔江去旅游”这个冲动的形成过程,并促成这个冲动得以实现。针对黔江旅游政、企分立的实际,旅游局理当承担黔江旅游形象宣传之责,在尽可能大的地域内树立良好的黔江旅游形象,让尽可能多的人产生“到黔江去旅游”的冲动。旅游业主应该积极进行旅游市场营销,促成“到黔江去旅游”这个冲动得以实现,同时实现旅游收益。
(二)打造品牌
1.树立“峡谷峡江 清新清凉”旅游品牌。在黔江旅游资源当中,神龟峡、官渡峡、观音岩大峡谷等峡谷旅游资源,不论是其数量、体量和品质,都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官渡峡和观音岩大峡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峡在城中、城在江边”的奇特景观,则更显示出了黔江峡谷峡江资源的独特个性。它不仅使黔江旅游在武陵山区资源同质化严重的现实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差异性,同时在全国和世界的同类资源中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果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高质量的建设,打造城市峡谷旅游精品,具有形成世界级旅游精品的潜力。全力打造“峡谷峡江、清新清凉”旅游品牌形象,将会对黔江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以城市峡谷旅游景区为中心,辐射周边旅游资源。选择1-2个旅游景区(点),进行开发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集中财力物力,用1-2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旅游要素齐备、功能完整、能够游览1-2天、有较高水准和特色的旅游服务、具有较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的龙头景区,以此提升黔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起黔江旅游形象品牌,并在此基础上有序开发新的景区(点)。
(三)强化营销。旅游形象宣传的手段很多,如形象宣传片、游记、专项活动、广告、征集形象口号、文化周、旅游形象大使或天使评选等等,其效果不易量化,需要策划分阶段的详细实施方案。旅游市场营销要措施具体、手段有力、讲究细节,比如针对组团旅行社让利问题,可以给来黔游客发放旅游消费券;可开展社区促销;可与临近的张家界、凤凰等地的旅行社让利合作,与厂矿学校专门团体合作等。旅游市场营销方案的实施,涉及交通、宾馆、景区、旅行社等整个旅游链,需要强力协调,加大行业统筹力度。针对黔江主要客源市场为重庆主城区的实际,可以考虑在重庆主城区有选择地投入车身广告、公交站台广告、宾馆商场移动电视广告、黔江旅游户外广告,所有经营黔江鸡杂的店铺进行补助并摆放黔江旅游资料和张贴黔江景区照片,在主城区设立不直接组团的销售代理机构并与平面媒体和网络紧密合作,根据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的黔江旅游主题活动等方式。在主城区形成“到黔江去看看”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黔江旅游形象。
(四)完善奖励办法。旅游发展初期,要强化政府主导,运用财政政策杠杆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培育旅游产业链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建议设立“旅游促销和招徕游客”、“旅游品牌创建”等奖项,激励全民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在小南海-后坝片区、濯水古镇-蒲花河片区确定一定数量的旅游经营业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培训、扶持,引导他们在餐饮、住宿、山歌、民族舞蹈、旅游商品等方面走特色化、差异化服务之路,以期树立典范,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五)“筑巢引凤”。一方面把景区的基础设施尽力先建设好,把环境保护好,游览资源可量力开发,用自身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吸引外来投资,力求突破投资不足这个黔江旅游发展的第一瓶颈。另一方面按照“降低门槛、敞开大门”的精神,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有实力的企业。
(六)挖掘民族文化。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目的地,是最让人难舍难忘的。从桂林推出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开始,就拉开了旅游文化竞争的帷幕。文化竞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量竞争。目前毗邻黔江的武隆也推出了《印象武隆》,而黔江的民族文化几乎仍然处于原生状态,原生态的文化不具群众性,不能走向市场,需要提炼、升华,需要用现代技术包装。
(七)统筹协作。鉴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政府主导作用尤显重要。一是建立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机构,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部门联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整体营销;二是争取、吸引资金,突破旅游开发资金瓶颈;三是出台加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相关政策。黔江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市场的发展远未成熟,旅游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和注入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和资金,壮大旅游企业,培育旅游市场,提高社会支持度,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惺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