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什克腾旗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2012-08-15巴布拉豪布尔

草原与草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草场农牧民畜牧业

巴布拉,豪布尔,乌 云

(1.内蒙古赤峰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草原监督管理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天然草地是影响人类生存和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1〕;天然草地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促进牧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克什克腾旗是内蒙古的畜牧业大旗,草地是克什克腾旗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结合部,沙地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们对天然草地干扰程度的加剧,导致草地“自然活力”的作用减弱,生产自然产品的能力逐渐削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我们必须对克什克腾旗草地资源的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1 克什克腾旗草地资源概况

根据80年代全国第3次草地资源调查显示,克什克腾旗天然草地总面积为138.51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12.29万hm2。其中退化草地面积为45.11万hm2,占总草地面积的32.61%〔2〕。近些年来,由于克什克腾旗牲畜头数发展过快,草场保护相对滞后,同时开矿、修路等占用草场以及对草场的人为干扰加剧,天然草场逐年沙化、退化,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1.1 克什克腾旗天然草地资源分布特点

克什克腾旗天然草地分布有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两类水平地带性草地以及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沼泽三类隐域性草地。其中,温性草甸草原类广泛分布于克什克腾旗农区各乡镇;温性草原类草地在克什克腾旗所占比重最大,分布面积也最广,主要分布于5个牧区苏木镇;山地草甸类草地在克什克腾旗草地中所占比重较小,只在芝瑞镇的赛罕坝顶部和局子一带有小面积分布;低平地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旗的乌兰诺尔湖、查干诺尔湖、达里诺尔湖、牦牛泡子、将军泡子等湖泊周围和西拉沐沦河等河流两侧。沼泽类草地在克什克腾旗分布范围较小,只在达日罕乌拉苏木的达里诺尔湖周边、浩来呼热办事处的大水诺尔湖周边、红山子乡的龙口电站周边有小面积分布。

1.2 克什克腾旗草地利用及保护建设情况

90年代初期,克什克腾旗的牲畜头数发展较快,而草场保护相对滞后,同时受开垦、开矿和修路等对草场的占用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天然草场出现了沙化、退化现象,生产能力降低。

自1985年始,克什克腾旗首先在与毗邻地区没有争议的草场上落实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实行以草定畜,开始走上了建设养畜、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路子。1986年全市种灌木5000hm2,草原灭鼠1.3万hm2,建草原围栏80hm2,还向牧民发放了草场使用权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天然草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及“全区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克什克腾旗草地建设又掀起了高潮,草原的保护也已步入了法制化管理时期。

明确提出草原牧区要以恢复生态植被和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标准、规范化配套草库伦以及草业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对全旗已经出现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天然草地采取禁牧、限牧、休牧等政策,分期分批,划分区域进行统一保护和治理。

1998年,中共克什克腾旗委、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提出了“生态立旗”的发展战略,对草原实行严格保护。2002年,新《草原法》修订后,克什克腾旗成立了自治区第1家旗级生态监察队伍,暨生态监察大队,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2005年,克什克腾旗将生态监察大队和草原监理所合并,成立草原监督管理局,明确了草原行政执法的主体。使破坏草原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由于克什克腾旗比较干旱,退化草场的自然恢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自2002年实行封育禁牧的决定政策出台以后,克什克腾旗对自然保护区、林区、生态治理工程区、旅游等周围的大面积天然草场划分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实行草牧场划分到户,以草定畜,定界分场,开始走上了建设养畜、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路子。

2 克什克腾旗天然草地利用与保护问题的解决

2.1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过分强调草原的经济功能,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对草地的掠夺性经营,超载过牧日趋严重,草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决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追求眼前的政绩,决不能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要通过建立和实施基本草地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以及采取舍饲圈养等重大措施,找到生态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的结合点,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有效转移从事第一产业即纯牧业的人口,减轻人口对天然草原的压力,促进牧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2.2 正确处理草原全面保护、重点建设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由于大部分草地自然条件较差,尽管国家不断加快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步伐,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急需治理的草原仍没有得到治理。实践证明,要扭转草原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保护,通过全面保护巩固建设成果,实现草原的合理利用。实行全面保护,必须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实行重点建设,必须建立国家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草原,带动地方和农牧民投资的积极性;实行合理利用,必须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放牧转移到牲畜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上来,提高畜牧业效益。要积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生态极度脆弱区的草原要实行永久性禁牧;退化严重的放牧场和割草场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禁牧,恢复草地植被和生产力,然后实行在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季节性休牧,在放牧期划区轮牧,从而促进牧草恢复生长、繁殖更新和休养生息;割草场和采种场要推行轮割轮采制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正确处理农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地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处理草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片面强调农牧民生产生活,忽视草地生态保护,只注重牲畜数量增长,不顾草原承载能力,造成草地超载过牧日益严重,草原生产力持续下降,制约了牧区草地畜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片面强调保护草地生态的重要性,一“禁”了之,工作方法简单,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缺乏统筹考虑。为此,正确处理草地的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系。要围绕农牧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农牧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农牧民利益放在首位,通过落实草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好农牧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完善草地项目建设政策措施,维护好农牧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推进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好农牧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牧业发展和牧区稳定。

2.4 依法治草,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要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行为。还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草地的意识。

要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把落实各项制度作为草原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同时帮助牧民加快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出栏,以提高生产效益。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不断提高饲草生产供应能力,切实扭转草原超载过牧的局面。

3 克什克腾旗草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根据草原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结合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牧业生产现状、经营方式、资源利用和生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对克什克腾旗草原不同地区进行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

克什克腾旗地带性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以牧为主,草原、耕地、山地交叉分布。东南部是粮食主产区,除林区外的其余大部分地区是草原畜牧业主要分布地带,也是克什克腾旗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

西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东南边缘,为全旗各类草场之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且遭到严重破坏,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威胁。严峻的生态形势表明,传统的粗放式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减畜减人,坚定不移地走转移人口、保护生态的发展道路,建立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东南部地区,山丘台地草甸草原干草原复合草场,水土资源较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草原资源呈现零散和交叉分布,合理开发利用对于调整全区经济、人口的空间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农区饲草饲料丰富的优势,突出抓好草业开发,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等生产方式,引导更多的农户通过养畜实现增收,加强草原综合生产能力。

西南部的塞罕坝上及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是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在发展理念上,要尊重自然规律,从资源环境的特点出发,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旅游产业,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引导超载部分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或转移到农牧业条件较好的地区。

西南地区沙地干草原,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从事规模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和人口聚集,资源环境不具备承载能力。对该区域实施强制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生态的干扰,严禁草原畜牧业生产开发活动,组织该区域人口自愿、有序迁移,让生态自然恢复。

〔1〕章祖同 .草地资源评价方法的探讨〔J〕.自然资源,1981,(3):13—18.

〔2〕内蒙古草地资源编委会 .内蒙古草地资源〔M〕.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2.

猜你喜欢

草场农牧民畜牧业
祁连草场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雪峰下的草场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