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草原文化 搞好我区生态建设*
2012-08-15何凤艳
何凤艳
(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1 什么叫文化
文化乃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集大成后积淀的亘古绵延的不朽精神与灵魂。
草原文化生成于大草原,植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其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天—地—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文化的核心内容。草原文化的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流之一。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相互助进、共同造就了博大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 草原文化特点
2.1.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草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相继产生了拥有“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许多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结晶,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由于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赤峰的辽文化及红山文化、通辽的科尔沁文化、锡林郭勒的蒙元文化等。
2.2 草原文化的包容性
草原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草原文化对异域文化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总是为己所用,他们不仅吸取汉文化,而且吸收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善于吸收不同文化、游牧民族的动态性、决定了它必然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发展、吸收、继承,并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登上历史舞台。
2.3 草原文化具有传承性
草原文化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文明积淀,不但曾在历史的天空光辉耀眼,而且时至今日,其积极、进取、优秀的物质仍然显示智慧之光,成为现代中华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草原民族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精华,时至今日,依然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建设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2.4 草原文化的开放性
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造就了游牧民族豪放大气、宽容大度和博大胸怀,形成很有自信力的开放型文化心态,他们不仅敢想敢干、还善于“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吸纳一切有益的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又促进了这一文化善于同周边文化的趋同发展和兼容的特征,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草原文化。
3 发扬草原文化搞好我区生态建设
3.1 草原文化的生态与内涵
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不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它是根据人、草、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人文思想、这种游牧方式为草原提供了可再生的饲草、水源和充足的地域空间。这种循环利用草原的制度,可以保证草原植物的更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发挥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随着生产发展、游牧人视季节、草场植被变化、由逐水而居,逐渐改变为季节放牧、夏处旷野、放牧牲畜、冬居山中、繁畜育羔,根据水草的变化确立养畜数量,游牧地带和放牧时间的长短、不断调整放牧压力和草原的时空分布、避免对草原的破坏。他们把尊重草原、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选择、珍爱草原、热爱生命、重视对草原、森林、山川、河流的生态保护,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朴素的生态与思想历代相传,为了防止草场的超载使用,将可利用的草原划分为四季营盘,以减少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传统的游牧、轮牧、休牧、实际上是一种对草原自然生态恢复的科学理念,这就足以说明,在远古时期,蒙古民族就已知道合理载畜量或按现在的名词叫“理论载畜量”。这种由逐水而居到季节放牧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满足了家畜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同时也避免了在同一地点,同一时期过度利用草原而造成对草场的破坏,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草原生态。
为了改善已破坏的内蒙古大草原,国家已制定了“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又根据内蒙古的特点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规。事实上,在古代蒙古民族就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从远古时期的习惯法到蒙古汗国以后的成文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一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倒场轮牧、禁止草原荒火和污染水资源、严禁破坏草场和保护森林资源、春夏禁猎和保护野生动物等。在草原文化中,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论理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了鲜明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维。
蒙古民族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与观念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经过游牧民族长期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而成。草原民族的游牧方式可保证草原的更新繁育、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演化与宝贵基因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并且在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爱护家畜;保护生命,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体现,是十分可贵的生态意识,是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良好的思想基础。
3.2 保护草原、建设草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于爆炸性人口的增长,又缺乏对内蒙古草原科学的管理,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处于内部功能紊乱、平衡失调、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的受损状态。草场退休、土壤荒漠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资料统计,内蒙古荒漠化面积为65.9万km2,占全区总面积56.9%,每年并以2000多km2的速度扩展。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退化严重,森林资源过度砍伐、中西部干旱、半干旱草场几乎全部荒漠化,从东到西绵延约4000km的绿色生态屏障遭受严重破坏,其结果是沙尘暴肆虐。20世纪60年代发生强沙尘暴8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仅2000年春季就发生12次之多,横扫华北、东北,袭击京津、直抵南京、上海等东南亚地区。另外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早已看不到逐水草而居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种秀丽的风光。怎么办,只有一条光明大道,就是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草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林牧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事关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现行生产经营方式、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道路。
3.2.1 保护战略 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认为保护好现有未退化或退化不严重的草地,应作为草地畜牧业各项任务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因为保护未退化草地比治理退化草地成本低、见效快。我们总不能边治理边退化。要做到这一点,要做到严格控制载畜量,要加大草地改良力度,大幅提高饲草量产量,搞好家庭牧场,大幅增加国家对内蒙古草地的支持力度。
3.2.2 草原建设战略 以治理“三化”草原和解决草畜矛盾为突破口,以退耕草,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等工程为示范带动,依靠科技、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等综合措施,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扩大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饲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围栏化进程,采取草原围栏封育补播等技术措施,改良退化、沙化草地,不断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制定及完善草原建设技术标准,建立长期投入补偿机制,使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势产业的开发相结合,实现草原资源、草原生态、草产业良性循环、互动发展。
3.2.3 生态建设战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绿化美化国土、治理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屏障,这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产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内蒙古退化、沙化草原面积大、沙地、沙漠面积亦大、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个根本性改变。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实事求是、大干苦干的精神,科学地把沙地治理好,当前应着重治理直接影响京津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漠。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飞播与营造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种形式的防风固沙带网。以固沙为基础,创建沙区的农牧林草复合经营的方式,在治理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让群众得到实惠。
生态治理是一个多级、多层次、多领域、多区域的复合系统工程,治理中必须有一个全面规划,做到切合实际,不要不顾实际情况,硬性规定在特定时期内必须完成治理沙地的任务和指标,过去已有的教训要吸取。
3.2.4 饲草饲料产业化发展战略 发挥我区粮食资源优势和畜牧业产业优势,调整优化饲料工业结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使饲料工业与饲草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原料基地紧密结合。鼓励开发研制高效、安全、环保的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加快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建设增加饲料供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饲料生产企业构建稳定的营销网络,通过销售和技术服务的紧密结合,促进饲草饲料产业化发展。
3.2.5 草原文化发展战略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草原畜牧业。深刻挖掘草原文化的地域特色,按照自身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到与草原文化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草业产业化发展,保护和建设好草原,为草原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自身规律的文化体制。依托草原民族地区特色的人文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促进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传承草原文明和体现时代精神、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大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典型。
〔1〕刘永志,常秉文,邢旗,等 .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郝益东 .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洪绂曾 .草文化〔J〕.牧草与草坪.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