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幼儿园班级良好秩序

2012-08-15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晓博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佳佳秩序规则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郑晓博 李 莉

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幼儿园班级良好秩序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郑晓博 李 莉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目前,在大力倡行尊重幼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如:如何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幼儿园班级的良好秩序?有些缺乏班级管理经验的老师会认为尊重儿童和良好班级秩序的建立是矛盾的,尊重儿童一定会带来班级秩序的混乱。于是,为了保证班级正常秩序,只能对幼儿更加严格地管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幼儿不一定听从,而且容易使教师陷入不尊重幼儿的尴尬境地。其实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班级秩序的有效方法。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幼儿园良好秩序呢?

一、了解幼儿的想法,弄清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有时候幼儿作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非故意为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规则过多,幼儿一时难以接受;幼儿年龄太小,不能理解所定规则;教师没有解释清楚,造成幼儿理解有误。这就需要教师找出原因,作出正确决定。

有一次,教师和孩子们玩“一网不捞鱼”的游戏,规则是两个成人手拉手作为渔网,网到哪个小朋友,就需要他出列,站在一边表示待在鱼篓里,如果所有的鱼都被捕到岸上,游戏则结束。刚玩第一轮,贤贤就被网到了,于是被叫到了一边。当他看着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便大哭大闹起来,游戏的声音都被他嘹亮的哭声掩盖了,排成一队的“小鱼”们,个个看着贤贤,致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经过老师们商量之后,游戏规则变通为所有被捕到的“鱼”在岸上待一会儿之后可以重新回到鱼群里,待的时间长短由孩子自己决定。规则讲完后,我们请贤贤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到游戏队伍中,这时候他才破涕为笑,立马跑回游戏队伍中去。后来又有两个孩子被捕到岸上,一个孩子待了一会儿主动回到了队伍里,另一个孩子则明确告诉老师自己想多待一会儿。游戏一直顺利地进行,最终也没有出现哪个孩子哭闹或不快乐的现象。

由此可见,我们在给幼儿建立规则时,必须尊重幼儿的接受能力,他们是否理解这项规则,是否有能力遵守规则。如果规则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或者超出幼儿理解水平,就需要教师及时修改,以达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从而减免游戏时的混乱和无序。

二、弄清幼儿之间矛盾起因,帮助幼儿建立所需技能

在幼儿园里表面看起来,我们和平化解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平息了冲突。但这样做并不能减少幼儿园里每天类似的冲突和矛盾,反而会增加孩子们打闹升级的危险性。倘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多培养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相应技能,幼儿园秩序将会改善许多。

有一次,我在一旁看一组孩子玩益智游戏。这时甜甜走过来,手指着一方,委屈地对我说:“老师,她们不让我玩。”我看她指的方向,了解到她说的是今天早上新投放的材料——长板积木,于是我拉着她的手,说道:“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吧。”甜甜说:“他们在搭高。”看来甜甜待在那里有一会儿了,而且已经观察清楚。于是我陪她走过去,询问正在玩长板积木的两个孩子,“你们是在搭高吗?”她们说:“对,我们在比谁搭得最高。”我问甜甜:“你有不同方法搭高吗?”甜甜自信地回答:“有。”我鼓励甜甜说:“甜甜,你想加入他们,是吗?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搭高,对吗?”甜甜说:“嗯,我可以加入你们吗?”两个孩子听了之后,同意把一部分积木给她,三个孩子最终愉快地玩了起来。

上例中拒绝同伴加入的两个幼儿并非不懂得团结和分享,而是担心新来的同伴破坏她们的活动进程。有时幼儿之间的矛盾并不需要我们判定谁对谁错,幼儿只是缺乏交往技能或者不懂得正确交往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这些技能,不仅保护了幼儿的自尊,而且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序。这也是对幼儿想法与愿望的一种尊重。

三、适度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论表明,人有多种需要。适度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就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如果一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频频违反正常秩序,有可能表示,他(她)需要被关注。教师在关注幼儿的同时,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和正确的方法。

亮亮是班里最活跃的孩子,每次无论做操还是游戏都能看见他好动的身影,不是撞倒这个孩子,就是推打那个孩子。刚开始,我们打算忽略亮亮的行为,可这样做却助长了亮亮的捣乱气焰,使得好多孩子都心生不满。后来,我们便单独抽出一位老师专门教育他,亮亮似乎对这种单独待遇很满意,时不时地通过特立独行来引起老师的关注。

又一次体育活动的时候,亮亮跑来跑去推攘其他孩子,我说:“请你回到队伍里去。”他把头一撇:“我不要。”我把他拉出队伍之外,让他一个人待在那里,亮亮却满不在乎地说:“一个人就一个人,我自己玩。”我问他:“你打算一个人玩吗?”他趾高气扬地回答:“我一个人也能玩。”我告诉他:“如果你回到队伍里,和大家一起玩的话,大家会更喜欢你。如果不回去的话,大家就会慢慢地不爱和你玩了。要不要回到队伍里,你自己决定吧。”然后我就走开了,不再理他。亮亮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是回去吧,”然后自觉地回到队伍中去。

如上例所示,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注之后,便要适可而止,如果没有达到效果,就要另寻办法。上例中的亮亮在需要老师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同伴们的关注,几乎所有孩子都希望自己被同伴们喜欢,受同伴们的欢迎。我们只需要把行为和结果的关系告诉他,幼儿往往可以自己作出正确决定。当教师能够正确掌握幼儿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室里的秩序会让我们省心很多。让幼儿体会到被关注也是对他的尊重。

四、与幼儿平等有效交流

虽然我们花了大把时间与孩子们互动、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但效果却不明显。这说明,师幼之间的交流没有达到有效交流。蹲下与幼儿平视交流并非真正平等交流,只有内心平等且有效地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

有一次蒙氏活动期间,我和绘画区的孩子们一起玩,这时候佳佳拿着剪好的窗花从手工区跑过来,举起手中的窗花问我:“老师,好看吗?”我当时正在忙,匆忙看了一眼就说:“好看。”只见佳佳愣了一下,很快又跑到其他地方,逢人就问他的新作品好看不好看。其他孩子不满地看着佳佳,并纷纷说一点都不好看。孩子们手中的活动也都因此而暂停,佳佳听到其他幼儿的回答,则失望地走开了。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我认真评价佳佳作品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后来,我再遇到这种情况,便不再简单地说一句:“真好看!”“你真棒!”之类的话。而是拿起孩子的作品,品评一番,或者提出一些问题,经过我发自内心地调整自己与幼儿交流的状态,活动过程中再也没有乱糟糟的情况发生。

尊重幼儿,就是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幼儿园规则;以儿童为中心,帮助幼儿建立解决问题的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利和自由;合理满足幼儿的正常需要,为幼儿建立一个温馨舒适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将教师和幼儿平等对待,与幼儿平等交流,而非作为权威出现在幼儿面前。尊重幼儿,让幼儿内心得到满足,获得内在的秩序感,好的秩序将不建而立。

猜你喜欢

佳佳秩序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欢乐的歌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秩序与自由
让规则不规则
孤独与秩序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