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故事教学的策略
2012-08-15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黄贤
■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黄贤
优化故事教学的策略
■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黄贤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听的层面,无法与故事积极对话,更别提心灵的共鸣了。由此看来,一个优质、有效的故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彩演绎,灵活地调控活动过程中师幼间的互动,还需要精心合理的设计,充分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注重情感的体验。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走进故事,感悟故事的内涵,体验美好的情感;才能利用故事巧妙地扩展知识经验,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我们在实践中的探索。
策略一:巧搭桥——链接旧经验,丰富新经验,引导幼儿走进与理解故事
搭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之间搭建桥梁,梳理和提升他们的零散经验,最终达到帮助幼儿较快地理解故事,获得丰富的新经验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三种途径把这座隐性的桥搭好。
1.妙用情境创设。根据故事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个熟悉的游戏,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感知觉等多种感官,不断地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从而让幼儿在一种“身临其境”中走进故事,积极对话。这就是情境创设的魅力。当然,不同的故事,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创设适宜的情境。
如故事《小羊过桥》,当讲述到“小白羊和小黑羊为了先过独木桥,越吵越凶,谁也不肯让谁”时,我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把体育器具“独木桥”搬到教室,分别请两个幼儿扮演小白羊和小黑羊。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真实的体验,也让幼儿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成功找出了“你往前走,我往后退”的过桥好方法,理解了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2.活用多种提问。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区分个别经验与群体经验,从而准确地总结出需要充实或提升幼儿的某种关键经验。因此,我们要善于设计提问的种类,如富有挑战性的抛问,适宜的追问等。让每一个提问充满启发与开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思维方式,用智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引领幼儿快乐地与故事对话。
如故事《磨磨和吉吉》讲述到后半部分“小兔子打鼓咚咚咚,小乌龟打鼓咚——咚——咚,小兔子敲三角铁叮叮叮,小乌龟敲三角铁叮——叮——叮。这样的音乐不合拍,不好听”时,我的提问是:“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兔子和小乌龟一起演奏的时候,让音乐合拍起来呢?”有的幼儿说:“让小兔子先敲,小乌龟再敲。”我便肯定道:“你想得不错!”接着又追问:“可是他们想一起合奏呀!”有的幼儿说:“提醒小兔子敲得慢一点,小乌龟敲得快一点。”我附和道:“好主意!那谁来提醒它们呢?”一幼儿立即说:“请指挥家提醒。”于是,我及时地小结:“有了指挥家,小兔子和小乌龟就能有节奏地来敲鼓了。”教师的抛问、追问、小结等多种形式的提问,层层深入,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丰富的提问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享受语言讲述的乐趣。
3.引用适宜体态语。故事中有丰富且优美的词汇,我们要善于引导幼儿积极地感受与学习。当然,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若要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这些优美的语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适时适态的体态语,恰如一架梯子,能积极地帮助幼儿轻松感受并理解故事中的好词好句,从而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丰富了幼儿的词汇,进一步感受了文艺作品的美与语言的美。
如在故事《鞋子秋千》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成语“地动山摇”的涵义。我手指“草地”图片,说:“狮子的这双皮鞋,特别大,走在草地上,草地就会——怎么样?”说完,我把双手平摊胸前作上下震动状,幼儿立刻说:“草地震动了。”我又指着“高山”图片,说:“远处的高山,也开始……”停顿之余,我用身体摇晃动作辅助表达,幼儿立刻读懂了,说:“山摇晃了。”我点点头说:“地动了,山摇了。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地动山摇’。谁会一边说这个好听的词语,一边做动作?”话刚说完,所有的幼儿立刻学我的样子,做起了“地动山摇”的动作。就这样,幼儿都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汇。在复述故事,讲到这个词汇时,幼儿几乎都脱口而出“地动山摇”,开心地辅以动作表达。
策略二:多体验——点击情感,关注个性发展,支持幼儿表达与感受故事
与优秀的故事同行,恰似一场美好的心灵之旅。它可以把丰富的情感撒播幼儿的心间,让幼儿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常把目光聚焦于角色模仿,游戏表演,记录创想等多种体验活动中。
1.角色模仿。好模仿,是幼儿的典型年龄特征。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学习方式出发,专业化引领幼儿感受故事人物间对话中的那份优美与机智,并积极地练习学说。如故事《小羊和狼》,对话颇多,重复的练习,只会增加幼儿的反感。于是,我便引导幼儿或用粗粗的和细细的声音分别来模仿狼和羊的声音;或用身体动作模仿狼和羊的典型特征;或用声音的轻与响表现狼的凶恶和羊的善良;或用说话的速度快与慢表示情节发展的节奏。就是在这样富有变化的角色模仿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和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
2.游戏表演。幼儿是天生的游戏专家,在游戏情境中,他们常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游戏表演方式,如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和群体表演,让不同性格和发展特点的幼儿承担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幼儿内心情感体验的大胆地表达和个性化的发展。如故事《三只蝴蝶》的游戏表演活动中,我让三个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独自扮演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蝴蝶”,让能力中等水平的幼儿扮演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妈妈”,让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幼儿分别扮演三种颜色的花宝宝。根据能力水平承担相应的角色任务,让每一个幼儿不再是往日的“观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游戏表演中,从而有效地引导幼儿积极地用身体动作和语言把故事生动地表演出来。所以,我觉得用游戏表演的方式,不仅让幼儿体验语言表达的丰富与快乐,也更能让幼儿变得自信与活泼。
3.记录创想。这是一种让幼儿把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与创编结果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因为一百个幼儿有一百种想法,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故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幼儿根据线索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创编,用画笔大胆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机会,也便于教师读懂幼儿。如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当课件分别播放到小兔走到一个“桥形”或“圆形”标志下,我便让幼儿猜测:“这个标志提醒兔子先生前面会出现什么呢?”于是,幼儿把各种各样的猜测留在了画纸上,让人百看不厌。当讲到“兔子先生和小老鼠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他们手拉手出去玩啦!”时,轻轻点击课件,画面上出现一扇门,我说:“这是一扇神奇之门,打开门,兔子先生会来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呢?”充满猜测的门,叩开了幼儿的想象之门。幼儿又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猜想。于是,我欣赏到了“在沙滩边散步的兔子先生和小老鼠”“在草地上做游戏的兔子先生和小老鼠”……幼儿赋予故事的美好结局跃然纸上,让人感动。
总之,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带着一份智慧,细心观察与认真解读幼儿。同时,还要善于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及时地给予引导与支持,从而让每一次的故事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心灵花园,快乐成长的一个驿站!
[1]王惠然.浅析选用幼儿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学前教育,2008,(4)
[2]孟帆.早期阅读活动三部曲.学前教育,2008,(78)
[3]王鑫李海霞杨颖.从教师“教”绘本到幼儿“读”绘本.学前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