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情趣化教学探究
2012-08-15胡秋宏
胡秋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常州 213164)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指出“大学语文还有一个审美的功能。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悟人世间的人性美。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与健全的人格。”可见,审美化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应用语文的教学改革目标。因此应用语文在注重应用性的同时,也应加强情趣化教学。在竭力提倡以人为本、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情趣横生,要强化审美教育,倡导快乐学习,用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内涵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趣味。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含量,继续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应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积极主动地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发掘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1 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趣的。清代作家史震林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被称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更具有人文素质,以诗文为主要文本的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趣的。在语文教学中,那种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情趣,只会令学生生厌,扼杀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同时也必然会抹杀文本的审美和人文教育功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的危害。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语文教学情趣化,能够强化人的情趣,激发学生朝着健康乐观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而且会唤起审美的冲动。“大学语文教育重点在感性层面,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品味,文学给人有思想上的启迪,更有情感的熏陶,渗透在生命中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生命的蓬勃。”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他们人格与修养的完善。
2)学生主体地位与语文学习情趣。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传统的“师释”,在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但从这句名言中,不难看出“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学生能否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承认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去考虑他们的情感需要、情绪高低和兴趣浓淡;也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主体地位上,才能有很好的情感和兴趣。
于漪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精彩的语言,带着感情教,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是转变学习态度和提高能力素养的真正动力及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真正语文教学的内因呢?真正的内因就是积极调动学生内心对语文学习的渴求,从而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由苦事变为乐事,由外部催逼的学习变为富有内驱力的学习,由低效学习变为高效学习。
3)培养审美情趣与语文教学情趣。席勒曾经说过:“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在经验界中存在着一种融合性的美和一种振奋性的美。”语文教学情趣化,其本身是一种亮丽的色调,可以从节奏、氛围和情调等诸多方面,打破僵化的模式,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富有魅力的和谐。语文情趣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为途径,适时地“把点击的鼠标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打开并进入特别感兴趣的区域,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审美需求”,提倡在学生感兴趣内容上品语言,在有见地处练思维,在有感受之处抒胸怀。在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培养其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
提倡语文情趣化教学就要坚持“学‘道’不忘激之以情,增智不忘引之以趣”的原则,不求答案唯一,认可自圆其说,奖掖大小创新。让学生在成功感与自信心的进行曲中学习。对于典型案例,切磋研讨,务求举一反三;对于普通知识,则放手任其自学,课余自摄营养。空气为之活跃,压抑可以一扫,学生必将其乐融融。“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应当努力和学生共同进入角色,让作品中的人物情、作者情、师生情交织于一起,共同演奏多声部和谐的交响曲,让学生主动、激动、生动地学习语文,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语文素养。
2 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在文学史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情趣。以文学史为纲,系统地学习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家的经典作品,了解上下五千年间中国文学变化、发展的轨迹,建构起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又能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对这些精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美感用心感受和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以《诗经》、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史学文化,以屈原、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艺术,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小说艺术等,体现着普遍的人文情感和人类关怀,真诚地呼唤着真、善、美。语文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对学生有一种很强的人文熏陶。反过来,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厚的文化积淀,才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情趣性,两者是互促互补,相得益彰的。
2)在阅读鉴赏中强化语文学习情趣。正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意蕴,用美的事物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人性中的真诚、善良和美好。如《诗经·蓼莪》中所表达的父母深恩,《诸子语录》中的仁者无敌,陶渊明《饮酒》中对自然的向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伤时忧国,苏轼《菩萨蛮》中的俊逸潇洒,李清照词中的相思别愁,陆游的爱国与爱情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是作家审美情感的表现。现当代文选还特别选取了爱美、童年青春、启示哲思三个主题,选文力求经典性和现代感相结合,深受学生欢迎。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赤子情怀,《爱城故事》中的大爱无疆,席慕容诗中的感伤的美丽,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中的渴慕童真,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执着与坚韧,《随笔两篇》中的微言大义等,这些经典的审美意象和人文情感,能够引导学生与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产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提升自己的实力,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同时善于表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言谈举止富有感染力,形成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扮演多重身份。教师是演讲者,用语言的魅力唤起听众的激情;是演员,用倾情投入的表演把观众带到审美和谐的氛围中;又是主持人,要善于调动气氛,给每个学生互动参与的机会,唤起他们的审美热情。教无定法,教师也可以扩展开去,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或做一些“拓展练习”。如教读了《垓下之围》,就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失败的悲剧英雄形象并进而阅读《史记》;教读了《宝玉挨打》,就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并做成课件上台汇报,由此进一步通读《红楼梦》等名著,然后开展“读名著、品人生”好书分享等读书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和如醉似痴的欣赏情趣,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是语文情趣化教学应极力追求的。
3)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情趣化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各类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指定篇目学习交流;精心设计多个项目,如感恩书信、走近苏轼、常州——我的第二故乡、我为学院或专业做广告、宿舍文化汇报、企业文化调研、实用口才与求职口才训练、应用写作等。在语言教学中,应善于吸收古今中外名家大师的演讲精华,精心设计听说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战胜胆怯、提升勇气和胆量,使口语训练成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还有很多,例如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辩论赛、人文知识竞赛、素质拓展活动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一而足。要善于交替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使活动充满诱惑力,让参与者感到情趣盎然,欲罢不能。形式的多种多样,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也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总之,课外活动,又“活”又“动”;兴趣小组,有“新”有“趣”,这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情趣化的最大奥妙。努力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导、教、学、做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陶情养性,文理贯通,增强综合素养。
3 结束语
总之,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使他们不但学有专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应用语文实施情趣化教学,过程漫长,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提升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同时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1] 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
[2]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93.
[3]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9.
[4] 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5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