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配置问题研究
2012-08-15刘绍斌
刘绍斌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院校逐步向内涵发展转变,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愈显迫切与重要。因此,应对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其特点进行必要的研究,为处理好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奠定基础。
1 国内外高校权力结构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现状
1)国外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学术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二是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三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的权力结构。无论哪种模式的形成,都有其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各有利弊,尚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具体分析。
2)我国高校现行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机制失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是依靠行政系统、行政权力管理学校,而学术权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由此造成我国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失衡,普遍存在教育行政化、学术权力行政化倾向。不仅是政府以行政方式管理学校,高校内部管理也存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大都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1]。
1.2 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研究热点
1)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有学者提出“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概念,分析了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配置等问题,并提出要建立高校权力制衡体系与机制。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我国高校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越位或滥用以及学术权力行政化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目前,高校应去行政化,突出学术权力的作用,已成为学界讨论研究的热点。
2)国家层面的重视与研究。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有关讲话中强调,要改变教育行政化倾向,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要让教育家办学,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国家高层的重视,对我国高校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
3)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特点的研究探索较少。我国目前对于普通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及其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特点的相关研究探索并不多,且大多停留在照搬本科院校相关问题与说明分析的认识层面上;在已有的少数相关研究中,虽然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行政权利泛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衡,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但是对有别于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内部权力配置基本状况和问题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不充分,缺乏具有高职教育特色、有针对性与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填补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特点等方面研究不足的缺憾。
2 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特点
2.1 高职院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特点
1)权力。权力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它是根据行使者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权力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之中。从功能上认识,权力是一种具有支配、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从特性上认识,权力是一种强制的力量。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人们普遍认可的高校内部存在的两种基本权力形式。
2)行政权力。指高职院校的党政权力,即高职院校党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为实现学校发展,依照一定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以保障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权力。行使权力的主体是高职院校校长、处长以及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等行政管理人员。当前,行政权力在我国高职院校占主导地位,并与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紧密联系。
3)学术权力:指高职院校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学术组织或从事教学科研的教授与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等学术人员,运用专门知识对学术活动中的学术事务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做出决定的权力。在行政权力主导的体制下,教授、专业带头人等学术人员一般很少有机会介入各个层次的决策过程,对学术事务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教师的学术权力发挥有限,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一般影响力很小。
2.2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1)高职院校行政权力干预甚至代替学术权力。高职院校的重大决策权与管理权集中于以校长、处长、院长、系主任为核心的阶层中,而校长的权力更是高度集中,掌握着最多的行政权力资源,如何监督和制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中行政权力影响、干预甚至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严重,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以行政权力干预甚至代替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甚至有些学校的学术事务基本上都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行政权力的泛用必然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干预,甚至会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往往沦为“弱势群体”,学术权力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而流于形式[3]。
2)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模糊。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几乎全部为学院领导和拥有行政职务的各部门“双肩挑”负责人,很难见到没有行政职务的高级职称人员,这就使得从事学术管理、行使学术权力的学术性机构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和明显的学术机构行政化的倾向[4]。由于高职院校的行政职务多由各专业带头人或教授兼任,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也多由学校和院系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这在实际上造成了学术事务决策思维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得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模糊不清。
3)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力量薄弱难以拥有制衡行政权力的有效能力。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作为学术权力的主体,高职院校高职称教师和科研人员人数较少,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学术能力往往先天不足,其学术研究往往局限于教学研究或技术研发,其成果及应用能力较为有限,对学校重大事件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往往沦为相关学术决策的配角[5]。作为学术权力重要载体的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学术权力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显现;加上学术组织缺少影响决策的制度化发言渠道,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极其有限,专家教授及学术组织的作用并不突出,更不能构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呈现出可有可无的弱势状态,成为学校行政权力的点缀。
3 高职院校权力结构配置问题思考
1)行政权力中党政权力的配置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大决策多由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党政权力配置上既要体现党的领导以及对校长行为的约束与制衡,同时又要能够保证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独立高效地开展工作;既不能成为党委书记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也不能成为院长大权独揽的“独立”负责制,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2)内部行政权力与外部行政权力配置问题。外部行政权力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通过制度、政策、经费与招生计划等方面,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与指导。学校在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自主权尚未真正落实,往往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与制约更甚于本科院校,这有违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要求。这需要通过国家相关制度改革才能问题的解决。
3)行政权力中学校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以学校各职能部门统一负责相应管理事务的方式严重影响了院(系)层面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发挥院系办学的自主性和多样性,高职院校的管理特色和办学特色也难以形成,这已成为院系两级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深入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将会制约高职教育系统内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4)学术权力的配置问题。高职院校学术权力行使主体应主要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以及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从事实践教学的专家与高级技术人员等;与之相联系的学术组织机构应是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对高职院校内部学术事务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决策力。但由于高职院校这部分人数偏少,力量较为薄弱,加上行政化倾向下学校强大行政权力的制约,又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4 结束语
总之,在积极探索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过程中,应科学认识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及其特点,处理好高职院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从大学制度的层面保证学术权力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发展[6]。这对于深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2] 蔡文伯.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回溯与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52-55.
[3] 袁永红,王效美,季林海.对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概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0-113.
[4] 周元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4-66.
[5] 徐元俊.创新高职院校管理需重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3-15.
[6] 李明惠,胡昌送,卢晓春等.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