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研究

2012-08-15

财会通讯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允会计信息计量

宋 琳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444)

一、研究背景

纵观我国的会计发展和改革历程,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反复并且曲折的过程。1998年至2000年,我国初步引入了公允价值,随后2001年至2005年,财政部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最终于2006年至今,我国是有条件地全面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从2005年初到年末,财政部制定并且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它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在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是这次会计准则的体系最大的特点,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范围,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从简单的金融工具逐步增加到其他的项目,如投资性房地产等。在三十八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十七项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这一计量属性。这一新准则要求各个上市公司依据市场状况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会计确认。公允价值在交易或事项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中的中的应用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它将会是今后国内外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方向。由于考虑到我国目前仍然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在引入公允价值的时候不加限制,就会可能导致滥用公允价值,严重的可能会产生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属性是谨慎并且适度的。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尤其是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项目当中,指明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和确认原则。但我国的会计环境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国际的会计环境相比而言,仍然存在着差别,如关联方交易的频繁、公允价值的估值水平低下、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资本市场整体环境不完善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需要讨论在我国是否适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尤其是在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之后,许多人指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认为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这样会造成报表账面数字的波动,甚至是高管人员操纵公司报表的利润。所以他们主张回归历史成本。因此,公允价值虽说看似简单,但由于和经济环境两者紧密联系,并且涉及到很多的假设以及不定因素等,所以说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实施公允价值还是颇有难度的。专家对运用公允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它的缺点,并且试图致力于针对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并且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所以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地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人们又在争论公允价值计量的是非功过,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使其在实务当中更加可行。自2006年我国新准则的应用以来,公允价值数据信息的披露逐步增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公允价值。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会计在实践中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以回答公允价值是否确实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公司所处的潜在经济状况,是否确实是一种决策有用的计量属性等这样的问题。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思考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公允价值信息应该如何进行披露。这一研究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而且对于制定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策略和步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本文从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一是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价值相关性,优于历史成本的观点;二是认为历史成本优于公允价值会计。威廉姆.R.斯格特(1997)指出,历史成本会平滑现金收益,并且把这些收入和费用平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段,这样就导致了收益与费用的不真实。虽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历史成本这一属性来保证,但历史成本并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一方面它远不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他也指出,由于企业的收益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想要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财务报表的计量当中使用公允价值就是最理想的做法。盖茨作为银行咨询家,他曾在1997年提出,由于银行是以盯市为主的,不过银行却是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来编制财务报表的,这显然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不符,所以他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应该由公允价值会计取代。丹.赫尔曼于2002年对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允价值应用情况作了研究,同时将其与美国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与基础进行了比较。经过研究得出了公允价值具有中立性、及时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等优点的结论,并且认为在美国也应该广泛使用这种属性进行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在固定资产项目的计量方面,比历史成本更具优势。巴斯在2006年发表文章,他的观点是如果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把对企业估计的未来收益计入到现在的财务报表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并且他认为该种计量模式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国外的规范性文章的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认为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不过一些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并不这么认为。银行协会联合工作组曾经在银行的金融工具会计报告当中指出,银行业反对在衍生金融工具当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因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对预测银行的现金净流量产生干扰。他们认为混合计量基础更为适合,要明显优于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公允价值是在一种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易下形成的估算价格,所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无法解决管理层意图以及套期的问题。另外,公允价值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在2008年4月曾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游说,要求其同意停止在银行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随着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了破产,这新一轮的金融风暴更加激化了人们会公允价值的质疑,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更大的指责。六十多名议员组成了两党联立团体,他们在9月末给美国SEC写信,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2008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出了对FASNo.157号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明要求企业不能简单地依靠在并不活跃的市场情况下产生的交易价格,而是要判断市场流动性,市场价格波动的时间长短与幅度,同时采用假设条件和内部估值模型,从而以此来估计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国内文献 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没有国外完善,而且公允价值引入我国的时间尚短,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在我国的发展远不如国外,因此相比国外来讲,国内的研究文献不如国外多,尤其是因为我国的数据有限性,实证研究的文献更是相对来说较少。本文从规范方面来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葛家澎在2001年发表了《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这篇文章主要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因为市场机制所决定的价格是最能够代表产品价值本身的,所以说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市场价格。常勋(2004)明确地指出了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的计量属性,并且它的计量目前仍然只局限在现值方面的计算。不过众所周知现值的概念与公允价值并不一样,两者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与此同时,作者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要突破现值计量是需要两个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不断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第二个则是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并且要提高估值技术,该两个点就是公允价值发展最为关键的地方。这篇研究的最宝贵之处就是在于它明确地将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谢诗芬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当中提出了公允价值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以及非常牢固的理论基础。它本身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实现了对各种理论的全面融合。他的这一理论有力地支持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葛家澎(2006)认为,以公平市价作为计量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相对于以过去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而言,是更加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标的。也就是从站在决策有用性的立场来说,公允价值带给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是更加相关有用的信息。路晓燕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当中回顾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历程。她针对在会计准则基础上运用公允价值这一情况进行了评价,并且讨论了公允价值会计的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她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因其具有的高度的信息相关性,所以将会非常可能会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信息有用性做出的大量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到其结论是不尽一致的。伴随着我国新准则的运用,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在华尔街金融次贷危机发生之后,许多矛头都纷纷指向了公允价值。那么对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从会计目标理论以及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的有用性,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又从会计报表收益角度分析了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报表所造成的会计收益混淆,故而支持将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的观点。

三、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基础

(一)会计目标理论 要研究会计理论,首要的起点就是要从会计目标理论开始,这是因为会计目标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指导着会计实务,并且连接着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各国针对会计目标理论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研究会计目标,直到20世纪70年代,会计界终于产生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两个观点分别表达了不同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认为由于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有必要向其所有者汇报该资源的受托履行的情况。在这一观点的引领之下,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来反映受托人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这种观点之下就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强调客观性与可靠性。另一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它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是要向投资决策者提供与做出决策有关的信息,从而来提高投资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所以在这种观点之下要求会计的信息质量就更关注相关性以及有用性。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并且会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会计目标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正是这一目标的改变决定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需求。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可靠和客观以及可以验证的性质,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因为会计环境的不断转变和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大量的涌现出衍生金融工具,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出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的,也就无法满足除委托方以外的广大投资决策者的需求。所以人们便开始寻找更加合适的计量属性比如说公允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此时,会计的目标受托责任观开始被决策有用观所取代。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该准则的第四条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该准则中定义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隋况,从而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清楚的表达了我国的会计目标已经走向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产生的理论基础正是会计目标理论。由于会计目标不同,其所对应的计量模式会不一样。以前,人们多主张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这是因为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较少关注其相关性的特性的。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量地新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所以继续使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会行不通。投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更多关注和强调相关性,以为评价企业风险提供依据,而此时因为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决策相关性,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所以被广泛地使用。

(二)公允价值符合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自己能够根据财务报告当中所提供的信息来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所以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该观点的前提条件是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人们能够对所获得的包括财务报表在内的全部信息做出反应。同时它假设投资决策者具有非常理性的能力来处理这些信息,他们能够自动过滤无用的信息,找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观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反映出的信息能够满足投资决策者。因此该观点认为只要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各信息,决策投资者就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它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决策有用的,应该放入财务报表当中,信息含量越高,就会对决策越有用。所以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会计人员要尽可能地充分披露信息以便让投资决策者据此做出判断,而并非是直接计量并披露替他们做出的预测结果。而计量观与信息观恰恰相反,它是与信息观相对应的一种方法,它更加强调会计人员应该承担责任,帮助投资者评价公司的内存价值,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会计人员应该在确保可靠并且客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公允价值信息放到财务报表当中。这一方法与信息观不同,它是假定资本市场并非那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决策者并不会像假设的那样能够对所获知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所以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尽可能多地将报表项目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来列报,以正确的表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其所包含的风险,进而加强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上这些也都表明了公允价值是从信息观转向计量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的账面价值与企业价值也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产影响 由于资产的不同使用目的,使得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用于会计确认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一项无形资产,购入价值为2000万元,目的用于为企业研发提供帮助,而由于技术更新使得市场价值变为1000万元,但技术的更新并不影响这项资产的使用,也没有使它的作用下降。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信息就会产生不符的结果。如果这项资产的目的是用来出售,则公允价值会计则提供的是相关的信息。同样,传统的观点认为,债权人重视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一旦企业破产,债权人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来收回债务。但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一般来讲,企业是用从正常经营活动中收回的利润来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企业的资产来偿还债务,并且债权人在向企业提供债务奖金的时候,也是在企业不会破产的假设下才把奖金借给企业的。因此,债权人应该通过企业正常的盈利情况来判断资金能否回收。所以说,并不是要将企业的资产变为市场价值才是相关的会计信息,与债权人利益相关的应是关于企业总体价值的会计信息。那么,如何衡量企业的总体价值呢?我们肯定不能用现有资产的市值简单的相加,而是应该通过净收益来间接估计。这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对净收益的影响将成为判断其相关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二)公允价值对企业损益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是要将资产的价值调整为市场价格,并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成本为100万元,一个月后价格变为200万元,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目前尚未实现的净收益。如果将这一结果与代表特定期间已实现的净收益相加,则最终净收益将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混合物,而它无法与任何期间的费用相匹配,这会明显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造成既不真实也不相关的混合利润,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另一方面,这种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混淆同时会造成企业的投机行为,因为正常经营的已实现收益并不容易改变,这就会使得经营者不断地倾向购买金融工具等进行投机行为,将大量未实现收益计入利润,以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进而导致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这样的会计信息对于正确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十分不利的。

五、结语

本文从会计目标以及信息观计量观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的有用性,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决策有用的。但同时从相关性来讲,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关心企业的总体价值,而公允价值的确认导致了与匹配原则不符,造成了对会计净收益的歪曲,使得会计报表产生的收益是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混淆物,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公允价值信息不应该用于表内会计确认,而应该对其进行表外披露,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公允价值信息和历史成本信息就能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支持。

[1]朱丹等:《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3]于永生:《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4]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5]陈毓圭:《会计目标.会计研究文库——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大连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6]冉光圭:《企业理论演变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会通讯》200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公允会计信息计量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