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2-08-15○刘刚
○刘 刚
(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 404100)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 刚
(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 404100)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体系,无论从宏观社会层面、政府监管层面,还是企业个体层面,所具有的意义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的界定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旨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随着近些年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大家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防范风险、控制舞弊的“防火墙”,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甚至引起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内部控制有效性正是对企业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判有助于寻找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以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如果保证水平处于有效内部控制区间内,则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如果保证水平不在内部控制区间内,则内部控制是无效的保证。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如果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则实质上就不存在什么内部控制制度了。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容
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应当从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两个方面开展。根据我国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可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角度进行评价,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则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来衡量,这五目标分别是: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经营目标、战略目标。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2000年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一直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2000年后,内部控制研究关注点发生转移,原先主要服务于审计的内部控制研究转变为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的内部控制研究。虽然研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文献不少,但离开特定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内部控制不会产生具有根本变革意义的结果,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角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有哪些局限性、如何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以产生最佳的运行效果等关键的问题上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的构建基础,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弱化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另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2)风险意识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不高,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方法落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涉及较少。这将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局面。
(3)信息流通不畅,各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甚至遗失等现象。这将导致公司决策无法及时落实、信息反馈受阻。
(4)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甚至一部分监事会成员是由公司管理层领导兼任,管理和监督界限的模糊从根本上限制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发展水平的两个标志,共同依托组织这个载体发挥作用,内容方面的重合性使得两者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
(1)股权结构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保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股权结构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类型。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少数股东拥有绝大多数股权,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股东之间没有了利益制衡,大股东滥用手中的控制权,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实善。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中,股权在各个股东之间的分配较为均衡。这样以来,各个股东就可以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制定,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使内部控制更加有效率。
(2)上市公司内部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第一,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在公司治理中地位重要,董事会的各项特征对董事会的效率影响重大,因此也对内部控制影响较为深远。首先,关于董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在内部交流方面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还可能助长内部拉帮结派、形成不同利益帮派的不良风气。而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则会导致董事之间缺少相互制衡,出现极少数人操纵董事会的现象。其次,董事会构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直接影响到独立董事监督职责的履行。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会提高内部人制作虚假财务报告的成本,抑制与防范经理层的违法行为,保证公司遵循法定披露要求,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再次,薪酬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薪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激发经营管理公司的热情,使得询私舞弊的可能性降低,有效地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
第二,监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我国,内部监督制度采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双重监督,监事会处于股东大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并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监事会会议频率能够反映监事行使监督权的力度,会议越频繁越能反映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职能长期弱化,监事会效率低下,监事会特征对企业业绩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监事会在内部控制当中发挥的监督作用也并不显著,因此要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需加强监事会职能。
第三,经理层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首先,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委托代理理论下,激励就是委托人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向代理人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使得代理人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各方利弊,做出能够使委托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决策。因此,激励对内部控制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董事会、总经理两职分离状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董事会和总经理作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存在利益冲突问题。董事会必须保持其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经理的工作,使总经理朝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使两职分离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外部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相关法律健全及监管。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高管全力监管以及大股东占款方面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对于在内部控制方面犯有严重过错的高管及大股东也缺乏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在公司内部已经无法制衡的情况下,也没有相关法律能够从外部对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加以约束,制约着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政府角色的双重性。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多是国家或政府,于是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与监督者的职能与身为微观经济的被监管者职能产生了冲突。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角色的双重性与职能冲突使得本有可能而且也应该发挥比法律更大作用的政府监管难以发挥,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3)资本市场投机文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我国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大多重视短期收益,倾向于短期操作,致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不到广大中小股东关注和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高管贪污挪用、大股东任意侵占公司资金没有任何的“实施成本”或“阻力”,这样就陷入内部控制无效并最终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恶性循环。
3、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其他因素
(1)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营业利润是公司财务健康与否的表现,公司财务状况越好,内控方面投入的可行性就越大。
(2)成长性。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公司内部原有的内部控制不合适,从而需要建立新的业务处理流程。成长较快的公司需要新的人事、业务流程、技术等与内部控制相匹配。因此,成长性越好的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3)存货。存货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非货币性流动资产,尤其在生产性企业中,存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存货在公司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那么由于存货的特殊性,就会引发存货会计计量和记录方面的风险,同时存货的失窃会增加金额错报的风险,存货的陈旧会影响存货计量的及时性。因此,存货的比重越大,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4)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审计失败给大事务所名誉造成的损失显著高于小型事务所,因此大规模事务所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审计,包括更系统地检查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5)业务复杂程度。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公司经营环境有关,涉及外币业务的公司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增强、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实施内部控制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从事复杂交易和多样化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有较高的需求,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治理机制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有效性作为内部控制的精髓,对评价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我们还需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1]侯正军、吴盛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和评价[J].山东纺织经济,2012(5).
[2]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3]陶萍、滑笑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7.
[4]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