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2012-08-15吴泉水
□ 吴泉水
对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 吴泉水
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市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凝聚强大合力”。作为致力打造 “内陆开放示范区”和“两江新区核心区”的北部新区应把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上。
一、深化认识,增强使命感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是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确保政令畅通的具体体现。中央和我市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北部新区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就找准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是结合实际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的具体表现。
(二)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社区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北部新区致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工作,是固本强基、讲政治、谋发展之举。
(三)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是紧跟全国发展形势,避免掉队落伍的迫切需要。通过笔者调研考察,各地开发区都把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保持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大事,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成功之路,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做法。如天津开发区撤销街道办事处,直设“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社区--区管委会”两级构架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环节最少、服务效能最高、居民最满意、最能代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样本;合肥开发区将73平方公里建成区划分为173个网格,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滨海新区新港街道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整合社区文艺团体、志愿服务、社区维权等20多个民间组织,制定章程,统一规范管理各项活动和资金,既充分发挥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又解决了民间组织各自为政、群龙无首的问题。面对这些成功范本,北部新区如不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这与北部新区的地位作为极不相称。
(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是适应新区城市化飞速发展新形势,彰显执政为民、以人文本理念,提高辖区居民幸福指数的当务之急。随着征地工作已经结束,近二十万转非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和十三万公租房居民的率先入住,北部新区已成为全市第一个没有“三农”、率先迈入城市化的区域。但由于市里对北部新区功能定位的变换 (由当初的产业高地变成现在的城市核心区),导致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与群众需求不适应的状况比较突出。
由此可见,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是北部新区势在必行的大事,必须把这项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样,进行高起点统筹谋划,大力度协调推进,全方位狠抓落实,倾力打造人民群众舒心满意的社区生活环境,大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把北部新区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功能现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正视差距,增强紧迫感
近几年,北部新区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工作力度,社区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强,社区面貌变化较大,有的社区还成为国家级和市级示范社区。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要求,总体还存在较大差距。其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体制不顺、政社不分、职责不清,导致主体错位、行政越位、自治缺位,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弱化的情况比较普遍;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工资待遇偏低,制约了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资源作用没有得到整合和发挥,社区服务从内容形式到质量效率,都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社区信息化建设滞后,使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缺乏技术支撑。诸如这些,对北部新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必须正视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北部新区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后来居上。
三、突出重点,增强实效性。
(一)抓住关键,精心谋划顶层设计
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北部新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根本改观,搞好顶层设计、提升整体谋划水平至关重要。要针对前期社区设施建设规划不全、建设滞后、投入欠账、工作就事论事、被动应付的低层次局面,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围绕如何整体提升北部新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主题,就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创新、硬件设施、配套功能、经费投入、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内容、责任界定、考核标准、制度规范等事项,在逐一充分研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系列完整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报党工委、管委会审定后,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从顶层设计上,为北部新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智力保障。
(二)“三措并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大部制社区管理体系。管委会成立由管委会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整合全区现有社区管理力量,对社区管理工作实施统筹谋划、统一管理和检查考核。下设职能机构“社区工作管理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任务落实,改变目前社区工作多头管理、责任难以落实的弊端。各街道统一变成“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社委会),与正在推行的社区“大党委”党建体制相对应,对所辖社区党务、政务、社务和居务事务全面负责,实行“一站式办公”。针对不同小区不同情况,下设若干“工作站”(站党委)和“居委会”(党支部);工作站负责承担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所有行政事务,直接面对群众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居委会负责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同时组建社区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负责居民各项专业技术服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自治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二是实行政社、政居分开的管理模式。政府要找准定位演好角色,把社会事务、专业服务等交由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承办,专心履行好自身规范社区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不再从事行政事务,回归到居民自治的本位职能上。同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社区各治理主体的责权利,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街道工作重心由行政事务为主向社区管理服务转变,为增强居委会自治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机制保障。
三是明确并落实社区治理机构各自职责。对社区各建设主体及相关方面(党组织、社委会、居委会、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各自职责进行清晰界定,统一制定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确保职责落实,使社区管理工作规范运行,为提高社区管理与居民自治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三)“三管齐下”,激活社会资源潜能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
一是开展社区社会资源调查。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街道单位,对辖区社会组织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社区社会资源状况。
二是搞好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把各类具有专业特长及热心人士吸引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通过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激活社会力量潜能,充分发挥其参与社区建设的不可替代作用,也为壮大居民自治功能培育持续力量。
三是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在理清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经费来源和渠道的基础上,管委会统一设立社区公共服务专项基金,采取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服务”、“专项工作补贴”等方式扶持社区社会化组织发展,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社区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加快社区服务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
(四)“三化并进”,夯实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技术支撑
推行社区“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撑,也是北部新区改变落后现状的当务之急。建议派出专业人员,在考察其他开发区“三化”建设内容设计、经费投入、管理维护及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北部新区实施社区网格化、社区数字化和社区便民网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报管委会批准后实施。
(五)“三制并建”,形成加强社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随着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不断更新壮大,建立长效教育培训机制已是势在必行。要采取多种渠道,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分期分批循环轮训,实行考试持证上岗,以促其钻研业务,提高能力,适应社区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选拨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机制。今后应把优秀社区工作者作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队伍扩充的主渠道之一,实行机关年轻干部提拔前到社区任职锻炼、优秀社区干部竞争到机关任职的双向交流机制,形成社区工作大有可为的用人导向,从制度上提升社区工作的吸引力。
三是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适时增长机制。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建立社区工作者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相应调整机制,保证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使社区工作成为生活有保障、感觉有尊严、较体面的职业之一。
四、打造亮点,增强示范性
重庆的公租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北部新区民心佳园和康庄美地两处公租房又最先建成使用,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最早,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探索也相应提前。虽然目前两个公租房成为社区管理的难点,但也是有望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公租房社区管理的亮点。因为从考察中了解到,其他省市公租房都还在建设之中,问题和矛盾还没有暴露,目前还没有针对公租房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随着全市和全国公租房的陆续建成投用,公租房社区管理难题即将凸显。因此建议把民心佳园和康庄美地公租房社区,作为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试点单位,按照前述“两级架构”管理模式和一流设施、一流标准的要求,进行谋划运作,并不断总结提高,力争成为公租房社区管理服务的亮点,为全市乃至全国公租房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经验,发挥应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部新区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