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浅议

2012-08-15吕军栋

地下水 2012年5期
关键词:渭河流域渭河陕西省

吕军栋

(陕西省千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千阳 721100)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浅议

吕军栋

(陕西省千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千阳 721100)

介绍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阐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的的危害,并分析了其成因。从法制与规划、山区道路与煤矿生产建设、植树造林与水利建设等方面提出水土保持对策。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宁、陕三省,在陕西省潼关注入黄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 km2,其中陕西6.71万 km2,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渭河干流全长818 km,陕西境内502 km。陕西省渭河流域覆盖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延安和榆林七市,总人口两千余万人,超过全省人口的60%。渭河流域内集中了全省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81%的工业总产值。

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大,渭河流域存在着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渭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以面蚀、沟蚀等水力侵蚀为主,由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沟道纵横,常年干旱,土质结构松软,易被地表径流带走。

1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陕西省渭河流域植被稀少,水分涵养和土壤保持能力差,水土流失面积4.8万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 70%。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2.06亿 t,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 1.6亿t。

1.1 渭河水质污染形势严峻

渭河水质目前为Ⅴ类,河水中的的氮、磷浓度已达到中营养化标准的上限。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劣V类水质。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输送大量的面源污染物进入渭河,加重了渭河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渭河流域每年流失的2.06亿 t泥沙中,氮、磷、钾等富营养物质含量达160万 t,流域径流产生的 COD面源污染物约占30%,产生的氨氮面源污染物约占60%。

1.2 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减少了耕地面积。水土流失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

渭河流域每年损失耕地约26万亩,同时土地生产力大大降低。渭河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年均损失土壤耕作层1 mm以上,年损失氮、磷、钾约160万 t。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频繁交替发生的旱、涝灾害,给沿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3 渭河防洪能力降低

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渭河挟带泥沙大量沉积,在有些地段形成“地上悬河”。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渭河主槽过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 000 m3/s下降至1 500 m3/s,防洪能力大幅度下降。渭河支流洛河的下游河床淤高达3 m以上,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达50亿 t,在潼关以上形成“潼关高程”,多次形成小洪水、大灾害。

1.4 渭河水资源严重短缺

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有73 m3,人均不足400 m3,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区域内植被少,涵养功能差,并且缺少沟道拦蓄工程,使得汛期降雨往往造成洪水灾害而得不到涵蓄利用,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2 水土流失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陡坡开荒破坏原有的地面植被和地貌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合理的森林采伐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三是开矿、修路、采石等工程建设和生产活动中不合理用水,破坏了地下储水结构及地表环境,破坏了区域水文平衡和水文循环,造成区域水量损失及水质污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井枯河干,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和防旱抗旱。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黄土本身的深层入渗能力强等原因导致耕地水资源缺乏,干旱面积扩大,旱灾频繁,土地生产力降低。

3 渭河流域水保治理措施及对策

3.1 建立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

坚持预防保护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完善执法检查机制,依法与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作斗争。水土流失是由于生态系统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所致,要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使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而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予以指导。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2 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不动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几年来,渭河流域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形和水资源状况,实行林草上山,基本农田下川进沟,坚持就近、就低、靠水、沿边原则,大力发展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沟坝地、川台地等。在渭北塬区大规模进行原面平整,沟边埂建设达到了保塬固沟,原面梯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群众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3.3 坚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洛河上游和丘陵沟壑区,大力发展仁用杏、人工种草和畜牧业;在渭北高原沟壑区发展以苹果和花椒为龙头的主导产业;在秦岭北麓发展名优特经济林果和药材,在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3.4 加强工矿生产建设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山区公路建设土方数量大、开挖范围广,容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于平原区。做好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既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又可保护公路设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水土资源的措施,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中应有水土流失防治的经费,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时,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3.5 加强植树造林和河道坡地管理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者和调节者,应该积极推进荒山承包,发展各种经济林木,既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有的地方河道滩地坡地无序开垦以种植农作物,不仅影响了泄洪,而且加大了水土流失,因此要严格管理。

4 结语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形势严峻,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维护土地生产力、植树造林以及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区恶性生态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通过上述对策和措施,必将进一步取得显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

S157.1

B

1004-1184(2012)05-0207-02

2012-03-30

吕军栋(1974-),男,陕西千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保规划和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渭河流域渭河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故乡
故 乡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基于RS/GIS 渭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渭河流域香菜夏秋无公害栽培技术
渭河流域粮食生产与灌溉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