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服装装饰雕塑形式美

2012-08-15孔祥梅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雕塑装饰服装

孔祥梅,梁 庆

(1.东北电力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2.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上海 200060)

对于装饰雕塑的认识,人们一般容易从狭义的装饰概念出发,认为“装饰”就是对物体表面的修饰与完善,作用就是点缀和附属,觉得它只是一种唯美的形式和图案化的立体表现,这是不全面的。其实,装饰雕塑不仅仅起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和范畴。它在内容上,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反映人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形式上,以概括、提炼、简约、夸张和寓意等多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表现。在功能上,即有实用性强的艺术性,也有纯粹欣赏性。

1 装饰雕塑造型微探

装饰雕塑主要是为了美化装饰主体,运用工业设计的观念、理论、方法或运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去造型的装饰雕塑。装饰雕塑应包括以下两个含义:其一,从人类社会及文化的广大层面上讲,装饰雕塑应是雕塑艺术史的全部括纳;其二从雕塑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类型划分,装饰雕塑是指那些以“表现性”的手段,运用形式美的法则,通过概括、夸张和变形来表现造型的雕塑[1]。

1.1 现代装饰造型语言方法

现代装饰雕塑与服装设计的观念、理论方法是相通的,故在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简练的基础上形成众多的、各具特色的现代装饰雕塑形式风格及其造型语言,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1.1.1 流线式造型

流线形体现了简练和理性,还有速度感,很适合现代人的心理,因此曾一度成为时髦的造型,在现代服装的外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日常服装因功能制约不能无限制地使用流线式,而作为装饰雕塑则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以流线形去概括比较复杂的造型,或以流线形去表现风、表现速度、表现旋转的动感,能给人一种流畅明快的感觉。

1.1.2 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这是现代装饰雕塑重要的造型语言之一。特点是把人或动物头部、身体、四肢由球体、圆柱体变为长短的方体,简化了复杂的外形。这种形式体现了人的哲理性思维和稳重的建筑感。在服装设计中表现为服装的棱角感和建筑感。

1.1.3 概括法

就是抓住大的形体特征、比例、动态,省略人的五官、指趾、衣纹,动物的羽毛等细节刻划,强调流畅的外形或旋转的平面,这种手法传统少见。在服装中表现简洁,概括的轮廓。

1.1.4 几何抽象形

这是简化的极至,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堆砌,而是利用立体构成的原理以几何形及其切割后的造型组合来表现人的意念,还可表现意境,加上现代材料质感的作用,它给人一种特殊的、理性的、科技的、新颖的美感。

立体的几何图案加之简洁大方的廓形,给人以抽象的立体感,表达一种大方自然地感觉。

1.1.5 肌理

这是基础平面构成的要素之一,运用在装饰雕塑上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国外一些半抽象的木雕,大面积平面处理充分显示其变化丰富的木纹肌理,使人愉悦并引起遐想。这种人为的粗糙与光滑的对比,表现出光的晃动,使静止的雕塑平添动感,增加了趣味。肌理手法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有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种。肌理的运用给现代装饰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应用到服装设计中,肌理的效果会产生浮雕的感觉,细腻的表现手法让服装更具魅力。

1.2 装饰雕塑语言和服装语言的共融

在研究装饰雕塑与服装关系的同时,就会想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和在服装中的应用,建筑工程在本质上就是立体裁剪。如果说形态构成、色彩和材料是决定服饰语言的三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决定装饰语言的也是造型(结构),色彩(光)和材料(肌理)。在形态构成和色彩这两个因素上,装饰雕塑和服装就有其相同之处。在形态结构上,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幢建筑物、一套服装,不论它们的造型如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几何形体排列组合而成,都涉及到比例、尺度、虚实和韵律等关系的处理。

在色彩上,服装界已是争奇斗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追求“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赋予了服装更新的生命力。而色彩的应用在装饰雕塑中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更重要的是装饰雕塑表达形式上的客观有力的工具。色彩是影响着装饰雕塑的光学感受与比例及服装艺术风格在周围环境中的表现,以体现结构方案的特殊性与生命力。

在肌理上,装饰雕塑的围护体不仅仅是单纯的表皮,而是更进一步被作为建筑雕塑的“衣服”,成为服装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界面[2]。作为构造的肌理,就像人的皮肤和树的表皮,远不止是一种视觉表象,而实际上是外观构造的组织方式,具有功能性和美观性。在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眼里,世界因千变万化而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绚丽色块好似漫不经心的音符,由不规则的流线切割而成,没有对称,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不规则的。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装饰雕塑文化和服装文化都是简约与繁杂并存、解构与建构雕塑同在。在某个时期或一件作品中,总是一种主义作为主流,而另一种主义又融合在其中,装饰雕塑文化和服装文化是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2 建筑装饰雕塑风在时装中的体现

由现代主义演绎的建筑灵感表现得妙趣横生,或是以建筑般比直大气的线条和风格演绎服装廓型,或是以雕塑般细腻的刻画方式处理服装的细节纹理。

欧洲服装设计师更注重时装的结构,他们的设计构思与建筑雕塑师的构思有相似之处,其作品也带有类似建筑雕塑物的外观特征,所以把他们归为“建筑雕塑风”亦称“装饰雕塑风”这一流派。

2.1 装饰雕塑在造型结构中的体现

20世纪30年代以埃尔莎·夏芭亥莉(Elsa Schiaparelli)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设计常常与“建筑雕塑风”时装不谋而合;60年代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和安古烈·古亥格(Andre Courreges)推出的“太空风貌”本来是社会上流行的对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渴望和艺术中未来主义在时装领域的反映,但那些几何形样式、仿金属色泽质地和钢盔式帽形都具有“建筑雕塑风”的特征;70年代和80年代与乐坛“新浪潮”相呼应的青少年时装设计师则是这种流派改头换面的复兴这些设计师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设计师更喜欢使用有机的形式、变化的曲线和比较柔和的外轮廓,如罗贝托·卡布奇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又能表现出一些人情味;另一类设计师则尽量只使用螺旋形、圆形和方形等简单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形状,如皮尔·卡丹的作品更“硬”、更“冷”。我们也不妨分别称之为“软建筑雕塑风”和“硬建筑雕塑风”。

当代“建筑雕塑风”时装特别是“硬建筑雕塑风”时装,被认为是反怀旧、反历史主义、反浪漫主义、反田园情调和反女性妩媚的。现代主义建筑雕塑对其影响之大是不容否认的,这种时装经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以及红色等单一色调,与包豪斯风格化的原则颇为一致。又如,马克斯·基巴尔金(Max Kibardin)设计的单缝线大衣采用螺旋形缠绕,与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塔特林((Vadimir Tatlin)为第三国际设计的旋转游乐塔式的纪念碑非常相似(该塔虽未建成却非常有名)。还有,现代主义对装饰的摒弃,在“建筑雕塑风”时装中也得到强烈的反映。设计师们热心的是寻找诸如涂层织物等各种新面料已取得类似钢铁、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质感。他们是如此注重和依赖形式,以致有意识地回避使用人体的有机曲线。他们有时甚至走极端到运用笛卡儿坐标纸和数学方法进行设计。“建筑雕塑风”时装表现的是一种大都市情调,也是大都市职业妇女咄咄逼人地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新态度的反映。“建筑雕塑风”是大胆和强有力的,缺乏女性的柔弱,这正是20世纪日益壮大的女权运动所希冀追求的理想形象。

服装可以蔽体御寒,也是给身体和精神提供庇护的物件,物质丰裕的现今,它显示身份、品位、文化甚至信仰的功能被更多强调——这一点,建筑带给我们的,亦然。布鲁克·霍奇的展览企划就是从这里出发,在他的设想下,建筑雕塑师与时尚设计师的作品对应着被展示,特别是以结构、包装、折叠、皱纹等方式所呈现的设计思维,加以收集并且找出两者异曲同工之处,让人看见服装的软与建筑雕塑的硬之间,犹如人体的皮肤和骨骼,激荡出有血有肉的奇妙火花。展览还打破了纯粹以单一对象(如单纯以雕塑、绘画等作品为主题)展示的条框,加入活灵活现的对比和联想、创新的设计实验装置作品、灯光及高科技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 装饰雕塑在面料改造中的体现

装饰雕塑的材料在服装中主要体现为对纤维材料和综合材料采用多种制作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作为“软雕塑”的立体的表现语言——加法或减法塑造,意味着现代纤维艺术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平面化表现方式,成为一种分割空间并占领空间的独立艺术。

综合材料的运用,主要指采用纤维、皮革、金属、木材等多种硬质材料,运用美学原理,比如,通过质感对比、材料对比、对称、结构对比等造型语言,充分显示不同材料的质感美、色泽美和造型美,是服装的装饰雕塑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流行的立体服装面料受到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影响,通过褶皱、折叠等多种方法,使织物的表面产生肌理效果,加强了面料的立体外观,使采用此种面料的服装具有外敛内畅的效果,减轻了压迫感和束缚。

在面料上添加各种精巧而别出心裁的手法使本来平淡无奇的面料平添精致优雅的艺术魅力。在面料上加珠片、刺绣、反光条、花边、丝带等手法,赋予全

新的变化和风格,更大限度的发挥材质视觉美感的潜力。服装材料艺术不仅表现在服装材料的独特处理上,还表现在不同材质之间的组合搭配上,设计一般应用对比思维和反向思维的方式,打破视觉习惯,以不完美的不对称美为追求目标,把金属和皮草、皮革与薄纱、透明与重叠、闪光与亚光等各种材质加以组合,产生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出位效果。

2.3 装饰雕塑配饰的体现

配饰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多样个性,强调来自建筑雕塑艺术的棱角和廓型、鲜亮的饱和色彩,或凸现诡异情调、宫廷感十足的繁复细节…,决定了配饰作为服饰中最具装饰意义的细节,必然会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灵感。建筑艺术中的结构主义被运用到了配饰设计中,越发强调存在感和结构感的夸张配饰鲜明地提示我们——大些再大些,硬朗再硬朗,是当仁不让的时尚潮流。除了放大的体积感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建筑般的几何轮廓,以及建筑中所使用的石材的运用。棱角分明、有明显的反光面,或者有钢筋交错似的观感的配饰都是非常具有建筑灵感的时尚单品。

3 装饰雕塑的适应性

装饰雕塑能够运用多变的空间样式,实体的空间占有是雕塑空间最基本的形态,但是装饰雕塑却有它灵活、多变的特长,以充实饱满的体积最大限度地占有空间造型,往往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膨胀感或者浑重凝重的力度感,或减少雕塑实体的应用体积,采用减粗、拉长等手法,使造型增加虚空间,产生向内施压的作用[3]。这些灵活、多变的空间样式及艺术手法正是装饰雕塑的优点所在。

灵活性机动的适应性是装饰雕塑的艺术特征之一装饰雕塑的“适应性”具有以下双重含义:

一是针对设计作品自身而言,以适应某一特定空间创作或设计的造型,被称为“适形”造型。

“适形”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一种被限定的条件能够转化为造型中的有机因素,变不利为有利,从限定中施展一定的自由,从而激发设计者的敏锐的感知力和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力因适而定形,就势取形,随机而应变的“适形”,表现出灵活机动的适应性。

二是不同的材质与制作手段,不同的功能因素,都是装饰雕塑必须加以考虑并充分利用的“适应”因素,同时,它们也为装饰雕塑发挥“装饰”效能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

装饰雕塑设计诱发曲线立体效果。具有雕塑一样立体效果的设计影响,将完全改变服装的线条,释放出曲线的力度,突出结构的变化。

4 结 论

服装设计是将服装的形与量、空间与平面的转化过程,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服装构思或服装艺术形象实物化的重要技术条件[4]。装饰雕塑设计是服装款式设计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再塑服装外形美及创建结构美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服装的装饰形式美与创建服装结构美的科学方法相互渗透,才能成功地将款式设计意图准确地表达出来,才能充分体现服装的装饰风格美感。

任何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对于装饰雕塑来说,象征性思维不仅仅促成了其表现手法的形成。同时,也充分显示出装饰雕塑艺术特征的独特性。每种结构都有自己的表现意义,成为永久性的形式象征。装饰雕塑不受客观因素固有状态和所谓“真实性”的束缚,按照主观的思想和情感的需要自由的创造艺术形象,因而是最符合艺术与美的本质。

[1]王铁城,刘玉庭.装饰雕塑[M].沈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11-123.

[2]汤献斌.立体与平面—中西服饰文化比较[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96-116.

[3]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35-145.

[4]胡小平.服装设计表现的突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雕塑装饰服装
巨型雕塑
让人心碎的服装
鲤鱼旗装饰坠
我的破烂雕塑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写实雕塑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DIY节日装饰家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