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思考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2-08-15于姝媞唐雪梅芙蓉薇
于姝媞,唐雪梅,芙蓉薇
(1.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长春 130017;2.重庆市江北中学,重庆 400714;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介绍
1.1 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本身具有如下特点:
1.1.1 互赖协同性
小组合作学习以共同目标的设置为保障并促进了学习的互助合作。生生之间具有同一个或多个目标,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组员分别扮演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参与合作的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协作、默契程度等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处于相同的情境、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竞争对象、共同的思想倾向等,如此多的共同,决定了成员之间不可分离的互赖关系。
1.1.2 民主平等性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带有不同的生活、学习经验以及不同的人格特质,这种差异性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地位差别,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更好的分工合作,使小组合作最优化。共同的目标导向让小组合作具有了民主平等性。
1.1.3 交流性
传统教育将学习过程视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掌握的知识,进步和发展的速度取决于掌握知识的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改变了原有的独白式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对话、交流的学习形态。组内成员的交流互动,将学习还原为了更具生活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一种可交流的思想相互传播,相互启发。
1.1.4 生成性
雅斯贝尔斯(Jaspers,1883)提出教育即生成,“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之间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小组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必然不能依照教师所预设的环节按部就班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交流、互助合作,可能生成出更多有意义的,出人预料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新课程资源。通过合作的方式,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学生还能提升自我的心理品质,例如学会宽容,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等。
1.1.5 社会性
相对独白式的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更接近生活的现实状态,学生需要面对竞争与合作,需要倾听、自我表达、人际互动,需要面对失败、冲突、矛盾等。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宽容、理解、相互帮助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交往技巧等,对学生社会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2 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加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森(Anderson,1976)认为,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个体通过信息加工与外部资源发生交互作用,之后将信息与组织保留以供使用形成相应的信息及组织并以备提取和使用。通过这种加工,人们可以获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词汇、语法结构、固定用法及特殊规则的内化,基本属于基础英语知识学习范畴,是一种“what is it?”类型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how to do?”类型的知识,关注如何去做?这种类型的知识获得依赖陈述性知识基础,但着重发展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的知识,理应属于大学英语学习范畴,因而大学则更应该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既然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教学理念、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法的现状是否与这一基本目标匹配。目前,最为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基本上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依照课程计划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教学的目标与高中以前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仍然仅仅注重陈述性知识的简单传授。但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及正确的反馈才能实现。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课上实践应用的机会,仍然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完善水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需要革新以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解决上述实际问题。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根据学生先备的知识基础,创设个性化的、可操作性强、实践机会丰富的教学条件,保证课上每人有多次实践锻炼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完善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交流性和工具性是英语学习的本质属性。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名成员的个人小成功累积其全体小组的大成功。学习过程中每名组员团结协作,共同解决困难,有效地在实践锻炼中成长,而且体验到团队合作的艰难与喜悦。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对英语技能学习的意义的理解与热爱程度全面得到提升。
2 理论思考与教育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利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它是一种复合式的活动,它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复合的特点。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及学习策略的基础上,针对指定的学习材料对新知识信息进行主动地加工。依据皮亚杰(Piaget,1896)的观点,个体通过同化、顺应两种不同的调节方式将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意义则通过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探索、联系、双向相互作用而得以建构的。所以学习不只是新知识由外向内的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不同,建构方式也因人而异,因此,即使在同一学习情境中接受同样的新信息,不同学生也会获得不同的意义或解释,以致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还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倡导共同参与,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的主体意识,从而改善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正是由教师提供学习情境,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协商、会话,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有意义的积极建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2.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给学生以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人”应有的尊重,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点。人本主义相信人都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并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使自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据此,人本主义倡导者创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开发课堂模型、自由学习环境模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批判继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不过度放纵,也不过多控制;既倡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英语学习不仅是对于前期学习的巩固与提高,更应该把英语运用能力、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升至突显地位。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式为主,学生的实际的英语运用、交流能力没有太多机会在课上得到锻炼。应试型的训练模式必然培养出更多的“哑巴英语”的学生。会做题,会阅读;说不出口,听不明白。这样的教育不是学生想要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没兴趣、厌学、不投入等状况。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每名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每组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相应问题。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发展的指导理念。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1978)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水平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3]。
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与较强的同伴合作中。英语教学中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争辩、磋商、协调等方式,暴露出每名学生诸多语法结构使用的错误、英语运用能力上的诸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互评互助等手段,相关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也将达成更高质量的理解水平,英语运用的综合潜能得到发挥。
2.4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更多地从学生自身利益要求出发。从动机理论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协助同伴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们尽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调节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水平和情绪唤醒程度,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性目标结构下,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伴的成功。
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而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的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势必会使学生感到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学习变成一种在积极环境中的成长过程。
除以上几种代表性的理论之外,小组合作学习还借鉴了许多其他理论,如从群体动力理论看,在异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互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充满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赞扬有助于尊重需要的满足,从而强化了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完形学派的代表人物勒温(Lewin,1890)研究发现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促进个体间的信息交流畅通,而且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此外还有社会凝聚力理论、教学工艺理论、接触理论、研究性学习等。尽管小组合作学习众多的理论基础纷繁零散,但是各种理论之间并不矛盾,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强大的理论基石,更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开辟崭新的发展方向。
[1]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1):62-64.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3).
[3]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