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蚕业循环经济 稳固渝北蚕桑产业
2012-08-15伍芬福
伍芬福
(重庆市渝北区蚕桑技术推广站,重庆 401120)
蚕桑产业在重庆市渝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渝北区农民致富增收的传统特色产业。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后,由于区域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城乡统筹,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进城,加之蚕桑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影响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同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茧、丝市场价格剧烈震荡,起伏不定,严重损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蚕桑产业一路下滑,养蚕量由1994年的13.7万张下降至2011年不足0.7万张。如何有效解决渝北区蚕桑产业逐年下滑问题,稳定渝北蚕桑产业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必须拓展产业面,结合区域优势及特点,顺势而为,发展蚕业循环经济,跳出蚕业发展蚕桑,通过跨行业多渠道经营,提高蚕桑比较效益,降低单一养蚕风险,实现农民致富增收。
1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条件
渝北区具有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所需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①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东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雨水充沛、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适宜栽桑养蚕,拥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生态蚕业创造了有力条件。②渝北区蚕桑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适宜渝北区蚕桑产业生产的成套技术体系,形成了相对健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具备综合副产物开发、林下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等成熟的配套技术条件。③渝北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区内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和适宜消费的都市人群,栽桑养蚕符合现在人们对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需求,更融入了当前流行的时尚生活元素,满足人们对原生态种养殖的需要,向大自然回归。④渝北区蚕桑产业通过不断优化和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逐渐从零、散、乱向集约型、规模型和大户型转变,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桑蚕示范基地、果桑种植园,实施了千担村和万担镇建设,形成了具有明显蚕桑特色的石船、大盛两个重点乡镇,保存桑园面积1 550hm2。
2 适宜渝北区蚕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蚕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蚕桑生产,并在桑树生长过程和产品生产周期中可持续利用蚕桑资源,减少生产资料投入,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排放量。通过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蚕桑生产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优质产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1]。依据渝北区蚕桑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特点,可选择及扩大以下几种蚕业循环经营模式。
2.1 桑园林下种养殖
桑树属落叶乔木,初春发芽生长,秋末落叶休眠,生长期为9个月。可以根据桑树的不同生长周期,充分利用园内立体空间、光照,提高土壤利用率,在桑树行间套种适应桑园环境的经济作物,提高亩桑经济效益,如种植黑麦草、蔬菜、玉米、生姜等,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同时也可间作绿肥,提高桑园的腐殖质含量,改善桑园生态环境。未间作桑园,园内可以根据桑园的空间利用情况,进行林下养鸡、养鸭,圈养兔、羊等。家禽具有取食杂草、捕食有害昆虫的能力,能抑制园内杂草生长及病虫害发生,减少桑园的生产用品投入量,保护环境。同时家禽的活动和代谢废弃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进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实现桑园的生态循环、土地资源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目前,渝北区石船镇、大盛镇已有部分地区利用桑园林下空间进行肉鸡散养,每667m2可投放鸡苗80只,生长周期3~4个月,单只纯利润达15~20元,年养2批,增收2 500元以上。渝北区可进一步利用桑树生长未封园期及休眠期,在桑园里套种各种低干蔬菜、牧草,增加亩桑收益,拓展林下养殖种类和规模,形成时令蔬菜种植和多品种家禽散养的生态种养产业模式。
2.2 开发桑枝食用菌
利用桑枝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进行食用菌栽培是近几年研究成功的新技术,对桑树休眠后修剪除去的桑枝进行粉碎加工再利用。每667m2桑园可产枝1.5~2t,可接种菌袋400个以上,生产食用菌1 000kg以上,经济效益可观。除此之外菌糠经发酵后又可作为有机肥施人桑园,进行循环利用。推广桑枝食用菌有四大好处:①充分利用桑园废弃物和残余物桑枝、桑叶,变废为宝,菌糠可作有机肥再返园;②充分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养蚕空闲期,进行食用菌培育,不与养蚕季节争劳力;③桑枝食用菌种类丰富,能培育黑木耳、平菇、金针菇、榆黄菇、大球盖菇等,具有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市场畅销;④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简单、易操作,好掌握,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又可留住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蚕桑产业基础。渝北区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距离各商业区都较近,生活人口密度高,更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石船镇青杠、石翔蚕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成片桑枝,已形成了14万袋食用菌的产业规模,2011年为蚕农实现增收140万元,667m2增收1 500元以上,其生态、环保、低碳的绿色产品,受到市场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渝北区可进一步利用桑枝开发经济附加值较高、品种更多的高档食用菌,形成食用菌鲜菇采摘及现场加工品尝食用产业链。
2.3 拓展果桑采摘业
果桑具有叶、果兼用的特点,即可摘桑养蚕、营茧销售,又可摘果食用、发展旅游。每667m2果桑可年产桑叶1 200kg、桑椹1 000 kg,经济效益是单纯养蚕的2~2.5倍。成熟的桑椹明亮晶莹、风味极佳,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7种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须的16种氨基酸和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中硒的含量是葡萄的12.4倍,是“天然的富硒之王”,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誉为“21世纪最佳保健圣果”[2]。渝北区具有发展果桑产业的地域优势和市场条件,便利的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成熟的观光旅游农家乐,能够满足都市人们对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畅游桑海沧田,观桑果、饮桑酒、品桑茶,亲手采摘晶莹剔透的桑椹,从事趣味横生的栽桑养蚕农事劳动,制作桑果汁、桑果酒、桑葚膏,在愉悦中传播栽桑养蚕科普知识,普及历史悠久的丝绸文化,满足人们对美景、美食、美味和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统景镇现已开发果桑种植园20hm2,并开始投产,结合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家乐,配套桑椹宴及葡萄、草莓等其他季节果蔬采摘,构建原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链。
2.4 建设蚕桑生态游
结合渝北区蚕桑发展现况、自然生态环境、硬件基础设施和市场消费需求,集合桑园林下种养殖、桑枝食用菌开发、桑椹鲜果采摘、体验蚕桑农事活动于一体,发展蚕业循环经济,将蚕桑建成集科研、生产、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把桑园基地建成绿色生态农业旅游区。在桑园饲养生态家禽、家畜,以家禽给桑园除草、除虫;以禽畜粪育桑,观赏果蔬、花卉等种植业,并为日常生活提供再生清洁能源;以桑育蚕、营生态茧;桑园套种农作物、花卉和牧草,养殖生态家畜和生态鱼,收获绿色产品,形成生物间扶助,延伸生物链,促进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游客可参观游览蚕桑生产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禽畜养殖基地;观赏果蔬、花卉基地;采摘桑椹果品,品尝时令水果;去鱼塘垂钓生态鱼;参加丰盛而独特的蚕桑宴,品位绿色环保的桑叶茶,享用鲜嫩可口的生态畜、禽肉、蛋;采购特色独具的“蚕桑野味”和蚕桑特色产品[3]。
3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前景
蚕桑产业一直以来是为丝绸工业提供优质原料茧为目的,在丝绸出口创汇的特定需求下,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驱动下,蚕桑产业保持了长久的繁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已不主张利用资源换取外汇,农民温饱问题也已解决。目前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转变,国家更关注民生,更需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市民需要绿色、休闲和健康,农民需要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因此,发展蚕业循环经济就成为蚕桑产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日本、台湾的经验以及浙江等地的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667m2桑树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 162kg,折合纯碳135kg,用瑞典税率(0.15美元/kg)估计价值170美元;桑树根系发达,根系分布面积常为树冠投影面积的4~5倍,在阔叶树种中,桑园土壤含水量名列前茅,约为1 533.4 m3/hm2。这些数据说明桑园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发展蚕业循环经济能较好地满足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民对休闲、食品安全及健康生活、旅游观光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催生了“农家乐”、“农业观光旅游园”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产业,而蚕业循环经济由于其自身包涵的特色、文化、生态、环保等功能与农家乐等形式嫁接,将会对现有产业起到提升和促进作用;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将不断促进蚕桑生产规模和比较效益的提升。按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667m2桑园林下种养殖能增收1 500元以上,开发桑枝食用菌,用菌渣做有机肥能增收2 000元以上,生产桑果,做桑果酒、桑果酱能增收2 000元以上,再加上养蚕收入桑园产值可以达到7 000元以上,是单一养蚕收入的4~5倍,比较效益显著,再结合蚕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蚕桑产值超万元不是梦。
4 渝北区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渝北区对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①蚕桑综合利用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资金投入和劳动力供给,制约了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4];②缺乏蚕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带动,没有形成统一规划,标准化建设、配套成熟的基地样板缺乏;③缺乏相应科技的支撑和技术延伸,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产业链;④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对蚕桑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⑤政府在打造产业布局时,未引起足够重视。
为此,我们应围绕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借助“重庆市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园”工程建设的东风,积极拓展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稳定和蚕农增收。
(1)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科技人员到江苏南通、东台,浙江湖州、嘉兴,广西宜州、柳州等地考察,学习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较完善地区的成熟经验,结合区域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搭建企业与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市蚕科院等教育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协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更多的“名、特、优”蚕桑生态产品。
(2)对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高的蚕业循环经济经营实体降低借贷门坎或给予贴息贷款和实行奖励政策,纳入农业扶持担保范畴,实行政府前期引导投入,建设好蚕业循环产业基础,企业后期拓展开发,筑牢经济基础。
(3)在蚕业循环经济布局重点区域统景、张关、石船、大盛等乡镇,分片区建设1~2个以“桑园—家禽—肉、蛋—餐饮”、“桑树—桑枝—食用菌—有机肥—桑园”、“桑树—桑果—桑果制品—蚕桑宴”等休闲农业为主要模式,3.33~6.67hm2连片桑园的蚕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扩大对蚕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同时提高蚕农开展蚕桑综合利用的技能,让蚕农做到时时心中有数,稳步推广蚕业循环经济模式,稳定从业人员规模。
(4)加强现有成熟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农家乐示范配套,嫁接蚕业循环经济,利用景区区域优势,带动蚕业循环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利用统景风景区和张关风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各种农业休闲旅游节(如李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影响力和成功经验,带动本地及周边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打造以蚕业循环经济为主体的蚕桑旅游带,使蚕桑产业融入旅游产业,丰富旅游景区生态内涵,实现带动周边蚕农1 000户,建立蚕业观光旅游园15个,稳定桑园面积133.33hm2,实现人均蚕农增收5 000元以上。
[1]张健,李龙,赵远,等.蚕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丝绸,2008(12):7-9.
[2]谷成易.发展果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J].蚕学通讯,2010,30(3):34-36.
[3]李生军.积极推进我省蚕业向现代农业转变[J].四川蚕业,2010(1):3-6.
[4]熊晓军,王永琦,李银超,等.发展蚕业循环经济巩固汉中蚕桑产业[J].北方蚕业,2011,3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