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客源市场分析
2012-08-15李丽
李丽
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客源市场分析
李丽
以自编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客源情况调查表为工具,对游客的地域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状况、出行方式、环境责任感、游客印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市场进行了定位分析;依据环境承载力理论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日游客容量及年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
张掖;湿地公园;客源市场;调查
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之处。“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古己有之。张掖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2009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
为了充分掌握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的状况,笔者设计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客源情况调查表”,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协助下,于2011年8月10日至8月25日对到访的游客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内容涵盖游客个人基本情况、行为方式、对景点印象等内容。游客现场填写问卷,现场回收。
一、游客构成分析
(一)游客地域结构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以河西地区的客源为主体,其中张掖本地游客数量最多(占 73%),武威游客(占 6%)次之,再次为酒泉、嘉峪关、金昌的游客 (各占3%左右),其他地区游客占12%。从游客地域构成来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客源市场比较集中,这也意味着旅游经营不太稳定,易受主要客源市场的影响。这与张掖市历年对游客来源地统计资料基本一致。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客源地较为集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园为新建公园,由于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客源主要以本地居民为主。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地域性统计数据与张掖市旅游局近年来的游客地域性统计数据基本相符,说明外地游客是针对绍张掖的历史文化而来,从侧面反映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张掖本地之外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游客出游受地域距离远近、交通设施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
(二)性别结构
问卷调查显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男性较多,占53%,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这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开发初期相应设施不齐全对体力要求较高以及男性游客较女性游客更愿意接受调查访问等因素有关系。
(三)职业构成和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中公务员、学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工作人员和农民等五类职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总数的21.70%、18.50%、13.60%、17.80%、12.30%。工人、农民等收入不高的群体多来自本地。另外,由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3],所以游客构成以市民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8岁以下的占22%,18-25岁的占9%,25-35岁的占18%,35-60岁占32%,60岁以上占19%。
随着年龄的增长,游客对旅游活动的类型、参与性、喜好程度、接受服务的意愿差别很大,中青年阶段的人精力充沛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出游欲望强,他们更意愿回归自然去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挑战性。企事业工作人员、公务员、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收入相对较高,故两者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18岁以下的游客因好奇心重、兴趣大,出游阻力小,特别是在学生时期,家长出于对孩子认知教育的需要,也愿意带他们出游,因此这部分人群也占据一定的比重。
(四)文化教育构成
调查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达到75.8%,是游客中的主体。这和上文中游客职业构成高度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掖国家湿地由于紧邻市区,所以游客以市民为主的现状。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更容易关注、重视生态保护,这是本区开展生态旅游有力的条件之一。
(五)收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为2000-2999元的游客所占比例为47.13%。这比较符合湿地公园游客以本地市民为主的现状。由于游客中学生比例较大,造成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群体占总数的16.52%,这意味着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不宜过早的开发各种高消费型旅游产品。
二、游客行为分析
(一)了解途径
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到获悉此旅游景点的渠道时,33.21%的游客选择“熟人推荐”,其次是“电视广播”,占 21.7%,再次是“网络”,占 12.35%,而“旅行社”一项仅占4.05%。这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本地电视媒体、广播及相关政府网站上广泛宣传有关。同时也能看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与相关旅行社的沟通不够深入,导致这一宣传、销售渠道不畅。
(二)旅游目的
调查显示,游览观光型和休闲度假游客占主体比例高达73%,以商务活动、探亲访友、体验风俗等为旅游目的的比例不高。这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开发初期,公园相关基础设施、商务设施不完善有直接关系,也和张掖市商务活动及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有一定关系。
(三)游客出游方式
本次调查中,家庭、亲友结伴同游的游客所占比例为65.14%。其次是个人出游,占16.82%,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很少,仅占4.22%,这说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较大,同旅行社联系却不够紧密。今后应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通过旅行社代理销售,客源会更广泛,数量也会增加。
(四)停留时间
调查显示,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当日离开的游客为绝大多数,占到96.51%,而在公园周边过夜次日离开的游客仅占3.49%。由于公园尚处于开发期,可游览、参与的项目少,缺少餐饮、住宿等场所。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进一步开发,要尽快在公园湿地敏感度较低区域周边建设一些商务场所,既有助于游客停留时间的延长,还可以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空间行为
游客可选择旅游线路单一,由于在建设初期,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游客普遍反映景点不多而且分散,参与性不高,加之河西地区季节性很强,特别是冬季可游性很差,观光游览者对此感受最深。开辟多条线路,创新产品是公园面临的首要任务。
(六)环境责任感
在湿地景区的观景台、休闲广场及木栈道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游客自觉地将包装盒、塑料袋等物扔进垃圾桶,但也有少部分人乱扔垃圾,攀爬折枝甚至捕捉飞鸟,这表明游客的环境责任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游客印象分析
在问到对湿地公园“自然风貌”的评价时,游客中有92.39%的人认为“好”或“较好”。对“水资源”的评价“好”、“较好”的比例共占83.39%。在对“历史文化”一项的评价中,80.30%的游客认为“好”或“较好”。可见,游客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都较高,这与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有直接关系。游客对水体评价较高,应与张掖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景观有关。
此外,游客对公共设施、购物、导游解说等方面的意见较大。公共设施不健全导致人们参观游览不便,在景点组合上,缺乏精品;在宣传解说上,普遍反映导游的解说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为了树立景区良好的形象、提高宾客的满意度,今后应加强对公园内景点的布置,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游客市场定位分析
(一)主要客源地
目前张掖湿地公园的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三级。一级市场:张掖本地及周边地区敦煌、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的客源。二级市场:甘肃、青海、内蒙、新疆、宁夏等地的客源。三级市场:全国各地的客源。国际客源市场:新疆、敦煌、青海湖等地过路游客。
(二)客源类型
1.休闲观光游客。参与性强,游憩体验、放松身心是人们对于休闲观光游的基本要求,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城郊,交通便捷,可作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场所,成为群众出游的好去处。
2.学生客源。湿地公园建成后,可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小学生的户外课堂,系统地为学生展示湿地在亚欧大陆的演变过程、湿地的功能,以及认知湿地内的动植物。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市场稳定,是今后湿地公园开发、发展过程中应引起充分重视的群体。
3.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爱好群体。湿地美景是艺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为摄影、写生等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组织一些相关艺术体验活动和竞赛活动,与艺术爱好者建立长久联系,树立良好形象。
4.以观鸟、植物爱好者为主的群体。观鸟者以及植物爱好者往往具有较为浓厚的自然、环保意识及较高的文化水平或专业水平,他们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吸引该部分游客将有效提升景区的旅游品位。可与一些观鸟协会、植物研究组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前来观光。
(三)公园生态容量及市场规模预测
环境承载力又称为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4]。根据环境承载力理论,要实现湿地公园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一定要将生态旅游开发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负荷极限内。尽管目前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是很多,还不至于对公园的生态平衡造成过多影响,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游客数量必将逐渐增加。为此,在作出生态旅游开发决策之前,必须运用生态容量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容量,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具体开发过程中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游客强度在允许限度内,不超过湿地环境污染自净能力,确保游憩休闲活动不破坏公园生态。
经测算,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合理日环境容量为7800人次。饱和环境容量为日环境容量扩大2.5倍所得,即:7800×2.5=19500(人次);超饱和环境容量为日环境容量扩大5倍所得,即:7800×5=39000(人次)。根据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状况、游览天数、日周转率等综合考虑,公园的年环境容量为187.2万人次。在总量控制基础上,还应对生态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区、核心恢复区、休闲娱乐区)进行分区控制。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公园内的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有效地宣传生态旅游产品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开发的逐步深入,还应对游客数量加以控制,尤其是在核心区域,确保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任积泉.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J].丝绸之路,1999(2).
[2]新华网.“十一五”张掖市生态建设回眸[EB/OL].2011-01-20.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11-01/20/content_21915707.htm.
[3]甘肃新闻网.张掖建成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湿地公园[EB/OL].2011-11-28.http://www.gs.chinanews.com/news/2011/11-28/156400.shtml
[4]金芳.甘肃省环境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0.
F590.3
A
1673-1999(2012)06-0110-03
李丽(1980-),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2012-01-11
河西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综合分析的河西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qn20100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