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就是“导”与“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2012-08-15戴志国
戴志国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打一个比方,“教”与“学”的关系就像是“导”与“演”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政治性、理论性的特点,更决定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1]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根本意义上,所有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成人,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首先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2]我国学者、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3]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自己的学习,任何教学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4]
所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始终是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内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一门课程,自然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反之,学生如果不喜欢一门课程,他是很难把这门课程学好的。在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很强,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从感性的故事或社会现象导入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抓”过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化理论为事例,变理性为感性,使学生感受到“趣味性”或“学而有用”。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拓展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事例,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使学生产生兴趣。
(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就是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己,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为了参与教学,需要进行思考,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做相关的准备。因此,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杨振宁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求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求学问,而应该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所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
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因不同的课程而有所不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一是通过提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把学生带入教学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可以是疑问、设问、反问等,具体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而变;二是讨论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两难”式或有社会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然后进行课堂交流、讨论,甚至可以辩论;三是话题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或主题,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就某一个问题发表他们的看法。
(三)动员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思维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升。决定人的成就大小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人的非智力因素。而在人的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大部分比重。因此,教师要优化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孔巴兹曾说的,“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5]教师要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要善于运用学习目的性教育,唤起学习需要;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多和学生交流,交流越多,情感越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高;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情感调控,促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生活积极、健康和向上。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等等,都不是先验的东西,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结果。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简单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高层次的导师,重引导轻讲解,重感悟轻灌输。教学应从重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瞻前顾后地备好每一节课,就像一个导演,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吃透剧本一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使自己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策划好每一节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能够以较高的教学技巧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全神贯注地当好自己“导演”的角色,既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要使课堂教学有序。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有充分的自信,只有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给学生以信心,只有获得学生的信心,才能向学生施以影响。
此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还必须多关注时事,并适当引入课堂,因为年轻的大学生都很关心时事。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二)教师要有激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理论知识的交流,也是思想情感的交流,课堂上打动学生需要情感,感染学生需要情感,震撼学生需要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能够吸引人的。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责任心之外,还应该有满腔的激情。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有热情。教师的激情传染给学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热情,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激情从哪儿来?首先,教师的激情主要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热爱和忠诚。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对教师提出了“充满爱心,忠诚事业”的要求。[6]只有热爱它,才能喜欢它,只有喜欢它才能教好它。这是教师教学激情的主要来源。其次,教师激情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和肯定。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疑是最高的奖赏和评价。当然,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是激发教师教学激情的重要来源。
(三)教师要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光有激情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责任心是驱使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教师的责任心首先表现在要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教师应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做良师,更做益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最好能够通过做班主任工作,多参与大学生的生活,并将他们的生活实际融入教学过程,多举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既可以了解关心学生,也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所授的知识负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当拥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体系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保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四)要发挥教师团队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师团队的主导作用。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因为它是公共课,所以,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团队。既然是团队,就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师团队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年轻教师应虚心向其他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应有之意,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N].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2-3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3]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4] 班巴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4.
[5] 李培湘.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39.
[6] 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EB/OL].(2009-10-11).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11/content_12212108_ 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