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理念评述
2012-08-15严思屏
严思屏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西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理念评述
严思屏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金融监管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国家因此开始改革金融监管方式。西方国家推出金融监管改革的法案,其中蕴涵金融监管的新理念,揭示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金融监管;监管理念;金融稳定
一、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起着调节社会资金余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认识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角度看,金融监管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监督管理金融机构有效控制和管理货币供给;改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此外,在金融监管过程中,通过规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克服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让债权人和存款人获得充分的信息,约束债务人的行为,从而保护债权人和存款人的正当权益。同时,通过制定监管法规,让金融机构在有序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不断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金融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各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银行纷纷倒闭,货币市场陷于瘫痪的境地,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于是,西方各国政府当局和学术界都积极探寻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的良方,美国和欧洲率先推出金融监管改革的法案,揭示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其中不乏许多有建设性的理念。本文拟梳理西方国家进行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若干新理念,以此为我国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西方国家改革金融监管的新理念
(一)关于金融监管边界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自由化的思潮掀起了一场以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监管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运动,即缩小金融监管的范围和边界,减少对金融监管或扩大无监管的范围。虽然放松金融监管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对于解放金融生产力和提高金融效率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相对放松的金融监管也带来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加剧“监管性套利”,即各种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通过金融产品异地销售方式,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较低的市场,进而规避监管,牟取超额利益,从而导致广泛性金融风险无限制地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重新界定金融监管的边界。而如何界定也成为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焦点之一。
面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教训,西方学者对界定金融监管边界提出了一种原则性观点,即根据金融体系中具有产生“广泛性风险”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比例与结构来确定金融监管的边界[1]。在众多学者提出的观点中,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古德哈特的观点极具代表性。他认为,首先金融当局要端正和重视对确定金融监管边界的认识;其次金融监管边界的确定应考虑两个基本点:一是以保护金融机构的客户为出发点,当金融机构的客户需要保护时,这些金融机构就必须置于金融监管的边界范围内,二是以“广泛性影响”为基点,当金融机构的规模和重要性显著并关系金融市场正常运作时,这些金融机构也需置于金融监管边界范围内[2]。总之,金融监管边界的界定并不是限制金融机构,而是处理好金融机构监管与不监管的分界,在应该监管时管好金融机构。如在乐观情绪高涨、风险投资膨胀时,尽量使“监管性套利”的动机降低,不至于产生“广泛性风险”。
(二)“逆周期性”的金融监管理念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顺周期性”的理念是指《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金融监管标准(主要是最低资本充足率),以及许多以钉住市场为基础的会计原则和标准均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该理念是基于谨慎监管的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设置最低资本金要求或最低资本充足率,从而抵御银行机构的亏损,将银行机构在未来出现倒闭的概率限制在某一预先确定的界限内[3]。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实际上是将商业运用的风险价值评估方法运用于银行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一种实践。但随着经济不景气或衰退的加剧,“顺周期性”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信贷紧缩状况,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失效现象。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要有效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改变金融监管体系的“顺周期性”,代之“逆周期性”的金融监管理念。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特纳(2000)提出通过为可能的贷款损失设置准备金的办法(即从银行的股本金中抽出适当的资金)来抵御正常的周期性风险。古德哈特和帕萨特(2008)则建议通过一个与近年来银行总资产增长挂钩的比率来提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观点
近年来,随着西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放松运动的不断深化,“监管性套利”行为越加猖獗。这种行为的发生已经不局限在一国经济体内,受监管要求较严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将金融业务和交易转移到金融监管要求较松地区的动机。此外,许多规模较大的跨国金融机构利用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逃避东道国当局的金融监管,使得金融监管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提上议程。国际金融协会执行董事达拉拉提出建议,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应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其宗旨应以国际间基本一致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对具有广泛性影响的金融企业实行监测,以有效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雷恩哈特和罗戈夫提出建立具有独立性、不受政治影响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他们认为建立高度专业化、独立性较强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是十分必要的[4]。
(四)建立健全流动性储备管理机制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表现的一大重要特征是金融机构流动性差,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陷入“冰冻”状态,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主体信心严重不足,整个银行信贷市场弥漫着恐慌的气息,最终导致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不得不多次联手向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资。虽然中央银行注资是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央行注资对化解危机的影响有限。众多学者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立足点如果仅是关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远远不够的,当整个金融体系发生广泛性危机时,单靠资本的注入无法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应同时改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在西方学术界还有一种金融监管理念,认为应加强以政府干预为手段确保具有广泛性影响的金融机构的偿还能力。这种观点认为需要重新认识与定位资本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强调《巴塞尔协议》有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则为银行提供预期的保护作用较弱,金融监管当局应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管范畴之内[5]。还有经济学者提出,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体系中建立再生性融资和流动性稳定机制。这种机制类似于储备金,可用于向金融机构提供广泛性融资。当经济繁荣时,金融机构可以按照要求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流动性;当经济处于衰退或危机时,金融机构可向中央银行提取、运用流动性。
(五)建立银行经理的薪酬监管制度
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国家银行经理的高额薪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不由得将此现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联系起来,认为金融机构经理人的高额薪酬特别是奖金部分只注重与银行短期经营利润挂钩,这种行为容易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具体来说,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经理人的激励问题,近年来银行在激励机制上给予经理人高额薪酬及各种各样的奖金。但这种激励机制往往只与短期而不是长期利润挂钩,同时银行经理的薪酬会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却不会随着利润减少而降低或只是小幅降低。这种激励机制容易促使银行经理人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惜追求高风险的短期项目,从而导致金融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加大,交易趋于动荡。因此,西方学者提出实行银行经理薪酬监管的理念。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应与市场参与者一道努力,以降低由金融业内不恰当的激励结构带来的风险[6]。
(六)转换中央银行的角色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中介,当宏观经济信贷紧缩时,商业银行无力借入资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化解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中确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金融体系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央银行这种传统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此次西方国家应对、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中央银行不仅发挥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还充当了重要的“最后造市人”的角色。所谓“最后造市人”主要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断或卖断私人部门的证券,在回购交易中接受私人部门的证券作为抵押品以及作为贴现窗口进行抵押贷款的抵押品。金融危机之后,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央银行在现代金融业角色的转换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中央银行充当最后造市人的角色是现代中央银行有效应对和化解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7]。
三、金融监管新理念评述
界定金融监管的原则性观点打破了原有金融体系中传统的边界思想,使得金融监管更具有弹性,更加针对各种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实效性。但是,这种观点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如何界定哪些金融机构和产品存在“广泛性影响”的问题上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仅凭当事人的经验判断,操作性差[8]。
“逆周期性”金融监管理念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设置“逆周期性”的资本与流动性缓冲器,使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逆风险和杠杆率集聚而动的功能,即在经济繁荣时期迫使银行增加资本金要求和流动性,而在经济不景气或衰退和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将积聚的资本和流动性再释放出来。当然,“逆周期性”的监管措施不足以预防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减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作已是当务之急。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协调机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建立独立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9]。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国家金融业普遍存在强大的政治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干预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因此他们主张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应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协作机构,并赋予国际金融监管协作机构较强的独立性。这种模式下的国际金融监管协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国际金融协议的执行以及促进资本流动,而非重新监管全球经济。该理念也延续了西方部分学者呼吁增强国内金融监管机构的政治和市场独立性的观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已从银行信贷紧缩引起的流动性危机转化为银行偿付能力的危机,因此,建立健全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储备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机制目前相比较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广泛使用的注入资本金和提供特定期限贷款等方式化解偿付能力危机更加有效,同时这种改革还可有效解决金融体系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和维护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问题,使银行经营更为安全。当然,建立全面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并非没有代价,它有可能导致银行提高借贷成本,以此弥补银行可用资金的减少,从而影响到消费支出和投资。金融监管当局在建立这样的机制时面临如何在建立流动性监管机制与维护正常的借贷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的难题。
实行银行经理薪酬监管是对市场经济中经济实体管理者的薪酬实行监管,这在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对银行经理薪酬实行监管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有学者建议,金融机构每月向其CEO支付固定的基本薪水,将CEO应得的除基本薪水外的奖金先积存于一个类似短期养老基金的账户中,这些积存的奖金只有在一个预先设定的完整经济周期结束后才能支用,这样可避免金融业CEO的短期冒险行为,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将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难题,银行家和基金经理自身也会抵制这种薪酬监管。此外,有学者强调,要求金融业CEO对薪酬进行自我监控,不必由政府强行监控。本文认为,在对金融业银行经理的薪酬实行监管的方式选择上,应着重考虑有益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寻求市场机制中主管与代理人的均衡两大因素,这样对金融业银行经理薪酬的监管将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现代金融业中,由中央银行在充当“最后造市人”角色时会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评估与定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对经济中的信贷资源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充当“最后造市人”的角色、维护金融稳定是改革金融监测的一大趋势,是中央银行弥补金融市场的作用缺失和应对金融市场无序运转的必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滥用“最后造市人”的职能,反而会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中央银行在充当“最后造市人”角色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正确处理好与运用“逆周期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不景气的关系。
[1]Giles Chris.Conceptual issues at heart of reform[N].Financial Times,2008-10-10.
[2]Goodhart Charles.The boundary problem in financial regulation[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08 (10):48-55.
[3]刘训敏.浅议金融监管顺周期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74-75.
[4]Reinhart Garmen,Kenneth Rogoff.Regulation should be international[N].Financial Times,2008-11-18.
[5]Arista D Jane,Griffith Jones.Agenda and criteria for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S].2008.
[6]FSF.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enhancing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R].2008-04-07.
[7]Buiter Willem.The central bank asmarketmaker of last resort[EB/OL].[2007-08-12].http://blogs.ft.cm.
[8]阮建文,杜丽萍.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监管新思路的文献综述[J].福建金融,2010(7):35-36.
[9]李超.分形经济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解构框架——重读《恩格斯致康·施米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43-46.
Research on Concepts of W estern Financial Supervision Reform
YAN S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China)
Inmodernmarketeconomy,financial supervis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of financial system.In 2008 the financial crisi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e.Somany countries began to reform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Western countries provided the framework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which contain the new thoughts and the new trend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And it provides useful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ou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isk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regulatory thoughts;financial stability
F832
A
1674-0297(2012)04-0053-03
(责任编辑:李晓梅)
2012-03-13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创新台资企业融资方式支持海西经济建设”(编号:03BH0919)的阶段性成果。
严思屏(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