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课程与中医院校人文素质培养
2012-08-15李李
李 李
剪纸课程与中医院校人文素质培养
李 李
中医学的思想体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中医院校开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医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国的民间剪纸是一种普及的民间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分析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的有机联系,提出了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鉴赏和创作实践来加强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
剪纸艺术;中医;人文素质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核心的部分,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人文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甚至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民间剪纸是一种古老而又普及的民间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从其形式到内容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观念。而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对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同时,因为它材料易得,方法易学,对于非专业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教学,剪纸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创作,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及培养审美情趣。
一、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
人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剪纸艺术并不只是一门单独的美术课程,剪纸同其它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受传统哲学、社会习俗、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它体现着民族宗教、哲学、时空等观念,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活化石。对于传统经典剪纸艺术的鉴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深化对中国的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观念的认识,从而积累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心理,提高民族荣誉感。
(一)剪纸艺术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人认识到“阴阳合而万物生”[2]任何事物皆有正反两方面。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剪纸的造型方法分为“剪影法、阳剪法、阴阳混剪法”。可见,“阴阳”正是剪纸造型的思想基础。同时,剪纸艺术构成平和、匀称,常有一些对称或者圆形剪纸作品,这也是源于中国人崇尚天地、阴阳和谐的审美格调。阴阳和谐的观念也是祖国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明代医学名家张景岳说过:“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3]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使机体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中医和剪纸同样重视阴阳的和谐观。剪纸艺术造型意象,也就是说造型是用来寓“意”之“象”,造型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当然也不同于西方的抽象,造型可以辨别物象,但又不同于现实的客观物象,是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象。例如《老子》第一章中提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就是一种似有似无的不确定状态,这种状态为意象的出现打下了伏笔[4]。道家“心”与“物”的统一,加上儒家主张的“情”与“理”的统一,和佛教的“即心即佛”的缘起论观点所影响,形成了既重视客观现实,又重视主观意识的思维模式,即意象思维。这种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思维大观,它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是剪纸艺术的意象造型的思想基础。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古代思想家用以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意象。阴阳五行学说又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机理、疾病的发生、变化和治疗的规律。中医和剪纸一样同样出于意象思维。
(二)剪纸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 ,亦称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 ”[5]剪纸艺术是依附民俗生存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自然灾害和战乱一直困扰着劳动人民 ,因而 ,对吉祥幸福的渴望成了群体意愿。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艺术,也就在这种“群体意愿”的传承中被程式化。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也毫不例外地反映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例如端午节,百姓喜欢剪五毒和葫芦贴在家里,传说中的“五毒”是蛇、蜈蚣、蝎子、蜥蜴和蟾蜍。民间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正是五毒出没之时。而葫芦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是辟邪镇妖的灵物,剪五毒和葫芦有用葫芦锁住五毒之意。五月五日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用这种剪五毒和葫芦的方式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这和中医注重养生,注重预防的观念是一致的。再如重阳节,人们喜欢张贴长寿、登高望远等题材的剪纸,中医上讲秋天是进补的最好时节,同时,秋天气候宜人,适合登山运动,户外的景色也让人心旷神怡,总之,登高望远让人身心健康,这也是养生之道。民俗是一种文化,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实践的结果,与中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中国的民间剪纸又是依附民俗而生存的,中医与剪纸自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剪纸艺术的民族美学精神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对于民间剪纸艺术的鉴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质朴的美学精神。剪纸艺术的出现是民众的一种精神需要,它的美不仅仅是在其淳朴自然的形式上,也在其彰显了民间美学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注重情感的民族,剪纸作品注重心象、神似,通过一些比喻、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段托物言情,表达着民众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剪纸艺术的心象、神似之美
剪纸艺术中的心象、神似是一种剪纸艺人对事物的再现与自己心灵交流的产物,是对图像的一种主观但又合情的安排。例如,大牛肚子里面套着一只小牛的剪纸作品,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象、神似造型。大牛孕育小牛,这是现实不可直观的真实。用这种合情的主观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繁衍的敬重,对于六畜兴旺的追求。
(二)托物言情的美学境界
托物言情是借物抒怀,是民间剪纸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例如剪纸作品中“抓髻娃娃”和“鱼”的图案,就是表达劳动人民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因为传说中抓髻娃娃是女娲的化身,女娲又是传说中的造人者,而鱼在古代则被认为是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再如,剪“鸡”表达吉祥,剪“喜鹊”“梅花”表示喜上眉梢,剪“金鱼”寓意金玉良缘,剪“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剪纸艺术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作品中的物象都是用于稚拙、淳朴的情感表达。
(三)剪纸艺术的实践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能力实现的唯一途径。”[6]有实践才会有新的认知,认知的丰富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剪纸创作实践中,学生直接动手参与创作,同时启发学生在创作中不受造型约束,并进一步拓展延伸自己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剪纸实践在加强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及审美情趣的同时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1.剪纸实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表现力是学生身上潜在能力特点的凸显和流露,也是敢于、善于展现自我的能力。通过剪纸创作实践,学生学会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运用作品中散发出的意境感染他人。剪纸艺术不是以局部细节的模仿与真实来反映现实,也不追求运用客体的形状来展现对象,而是要深入到客体的本质来完整表现它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剪纸创作中不是以图像的具象和技艺的繁琐为目的,而是要借助形象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愿望。例如,劳动人民剪“春牛”、“鸳鸯”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牛”或者“鸳鸯”剪的多具象,而是用春牛的形象表达一种对来年丰收的渴望,用鸳鸯的形象表现爱情。剪纸的美不仅仅在于它外在的形式,学生剪纸实践也不仅仅是临摹传统图像,而是要学会运用图像表达一种情感。当然创作不是临摹也不是闭门造车,剪纸创作中教会学生运用借鉴和组合的方式创新。“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是思想认识的升华,是创作性的实践。”[7]学生在剪纸实践中从优秀的剪纸作品中吸取金华,结合自己的表达愿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有表现力。剪纸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过程,也是学会创新的过程。
2.剪纸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剪纸作品中的形象多是合情但不一定合理的,这也是劳动人民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想象是创新之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剪纸作品鉴赏中已经让学生们看到了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学生进行的剪纸创作开阔了想象空间。剪纸创作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命题剪纸训练,让学生寻找与题相关的元素,然后抛开理性因素将这些元素重新构成,大胆创作。完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创作力,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难,只要自己能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且勇于实践,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剪纸创作是一种艺术实践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手脑的灵活性,达到情感与文化的交流。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表现力与想象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了一些运用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方式方法,这将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中医学属于“见微知著”的宏观整体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形与神的均衡性与和谐性。因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直接关乎对于专业的理解和学习。学生进入中医院校之前,一直进行的是逻辑思维为主的教育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强调宏观整体,突出相互联系的中医思维完全不同,因而中医学生必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并深化培养这种中医的思维方式,这将有助于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剪纸因其材料简单,方法易学,艺术形式轻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剪纸艺术鉴赏和创作,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剪纸艺术与中医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剪纸课程在中医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于立军.有效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刘培育.中国古代哲学精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88-90.
[3]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8.
[4]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5]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0.
[6]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宋长生,邵广军.创新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G642.0
A
1673-1999(2012)09-0190-03
李李(1977-),女,安徽颍上人,硕士,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2012-03-29
安徽中医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1qn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