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模式探讨

2012-08-15刘秀英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河南

刘秀英

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模式探讨

刘秀英

当前,国家已正式批复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服务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模式,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中原经济区;支撑模式

国发[2011]32号文件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意见》对中原经济区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强调河南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探索。河南的发展需要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大难题,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在发展自身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为之配合和服务,形成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针对区域内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面临的就是如何用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和提供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发展目标。

《意见》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人力资源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发展、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方面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等进行调整,构建适合于区域规划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等方面对河南高等教育进行优化,提出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

一、河南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07所,高等教育总规模232.3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45.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5%,在学研究生2.9万人。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在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支撑效应、育人效应、创新效应、集聚效应、服务效应都在持续显现,为河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发展正在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首先,河南省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园,校园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其次,高校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使得高校集聚效应和创新能力都在加强,形成了良性的管理运作模式,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后劲;再次,高校大力弘扬新时期“三平”精神,广大师生都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谋求发展的意识、以人为本的宗旨、围绕全局的合力、务实求效的运作、攻坚克难的精神、忠诚履职的责任不断增强,高校呈现出务实发展的良好尽头。

(二)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和正在进行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振兴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主要是:

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偏少。河南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达到244个,但研究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仍然较低,不足3%,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近年来河南省GDP占全国前5位,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在全国都位于前列。但在全国69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占的比例不足0.006%;全国28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河南也仅占0.03%,且大多是培育学科,河南省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的规模都不成比例。

河南在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方面能力不强,也没有形成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足够的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央驻豫单位在内,在我省工作的专职院士人数有19位,其中在河南省高校工作的仅有4位。河南省有中原学者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47人、创新人才148人。有22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河南29所高校的488个项目获得基金支持,资金总额1.99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和高校,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短板。

办学经费不足。河南目前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没有985大学,仅有1所国家“211工程”大学,因而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较少。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极其落后,目前仅有8所省部共建高校,得到了共建部委的支持,有一定的发展,但大部分还靠河南省自己的支持,尽管河南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需要建设的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

整体水平不高。河南省有107所普通高校,其中18所是新建本科高校,虽然在数量上居于全国前列,但我省高校的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学校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力很小,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部分高校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吸引和集聚高水平的人才方面没有显著的优势,使得河南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

(三)河南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层次上、效应上存在差距

从党和国家对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略的要求看,从中华振兴、中原崛起的历史要求看,从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看,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国之方略的要求和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使命要求看,从富民强省、科教兴省的需要和河南一亿人民的期盼看,从全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横向的比较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上的差距、层次上的差距、效应上的差距,包括党委和政府工作上的差距和支持上的差距。

实施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探索走好发展路子,实现富民强省奋斗目标,要靠人才、靠教育、靠科学、靠科技,要靠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承担着推进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省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这些既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定要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高等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河南高校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决策开展相关研究,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发挥“智囊”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孕育新思想和培养新观点的摇篮。高校在服务经济区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的时候,不仅要加强自然科学研究,更要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大局,就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积极参与省、市重大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实证研究,把高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

(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

《意见》要求中原经济区抢抓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河南高校持续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汇点,是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人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高校要紧紧依靠中原经济区建设,根据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从各个专业建设出发,培养学生“三基”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

(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中心,要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科研创新,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支撑。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高校作为打造区域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引领着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始终承担着保存、传承、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责任,这对于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关键、制度创新为保证的系统工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七大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原经济区也要求走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所以高等院校要根据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发挥科技创新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规划和服务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需要有力的人才和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和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各高校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直接、有效的服务,使“服务中原”成为河南高校的特色。高校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大学和建设重点学科为动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同时,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激励学校创新要面向企业、行业需求和中原经济区聚集,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集群式增长极,使学校的创新增长效应得到释放。拓宽合作渠道,着力构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最大限度调动合作创新的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知识创新和服务企业和行业中不断发展。高校要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地位,以服务求发展。

三、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模式

第一,调整高等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探索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把高校建成育人的基地和集聚的基地。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又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学科的集聚、项目的集聚,增强了全社会的科研力量,越来越显示出高校集聚的效应和集聚的作用。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工作水平。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关键环节,开展通识教育,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把学校建成培养人才的地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关键点,是科研和育人的结合点,也是高校提升的切入点。要把学科建设突出出来,通过学科建设集聚人才、建设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带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提升。通过对规模、结构和层次内容的调整,以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建设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在人才集聚和师资队伍方面要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关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基本群体和关键群体的关系、物质驱动和精神感召的关系、德才兼备和不拘一格的关系,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品牌,带动学科建设,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

每所高校都要根据中原经济区的部署,自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挥自己学校在专业学科上的优势。例如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要在农业生产以及粮食深加工方面做大做强,在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各高校要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和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联合其他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拳头科技,形成创新基地。高校不仅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力量。既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科学创新,又要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联合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优势平台,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着力产生重要理论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进一步整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与力量,构建特色鲜明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特别是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传统优势学科的支持,使其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活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高等教育应依据分层、分类标准,构建协调发展的体系,更好地满足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每所高校都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寻求自己不同的定位层次,发挥优势和特色。各高校需要具有不同的分工和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彼此互补又不可替代,形成各高校的特色优势,在某个学科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要在各自的层次、类型中找准位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逐步形成适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的结构优化、竞争有序、定位明确、动态稳定的“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体系。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服务社会的基地。发展和壮大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支撑体系相适应的产业和学科。加强高校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重点学科和创新科技的优势,支撑经济区的建设。多方拓宽渠道,与部门、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作研究中心,促进高校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成果的转化,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高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为民生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创新性的服务、基础性的服务、引领性的服务,是高端的服务。要不断提升对高等教育地位的认识,切实抓住抓好高校这个高地,加强和提升高校建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组合,集中精力转化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区域建设和经济区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具有切实支持和重点突破的科研项目。各高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建设国内高水平学科,形成区域特色学科,从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发展双重角度,努力在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建设方面,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第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水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理论基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国学、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禅学文化、古建筑文化等,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也由黄河这条母亲河哺育而生。尤其是河南,黄河文化积累沉淀最深,汇集的姓氏及其根植地也最多。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要开设古建筑专业,将传统国学列入学校的选修课程,培养国学试验班,加强以中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鼓励发展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和禅学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和机构,立足于研究和创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在的传承相结合,发挥这些文化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要借助所处的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整合所在地相关人文社科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究中原文化的传播与演变,积极探索中原文明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交汇交融的历史,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原地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利用高校的综合优势,聚集和发挥科技文化等资源,深入开展赋予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的寻根文化、省亲文化、祭祖文化和姓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助推叫响地域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地域特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化研究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接轨。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四、结语

高等教育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中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要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突破口,推动学科发展,要结合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的重点设置学科、专业,打造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制订协同创新发展计划,高校要与行业结合,与地方结合,与大企业结合,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合作,实现自身实力的发展。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践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要强化应用研究,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参谋,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基础。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07/c_12 2125251.htm

[2]卢展工.要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EB/OL].http://www.gov.cn/gzdt/2011-12/09/content_2015781.htm

[3]孙俊杰,王鑫宏.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4]蒋笃运.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J].河南教育,2011(1).

[5]郑永扣.发挥“思想库”作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J].河南教育,2011(1).

[6]申长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J].河南教育,2011(1).

[7]谢振山.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J].河南教育,2011(1).

[8]李建新,梁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访中原工学院院长崔世忠教授[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11).

[9]刘纯献.互动共赢: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10]史振厚.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基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视角[J].管理工程师,2011(1).

G640

A

1673-1999(2012)09-0165-04

刘秀英(1974-),女,河南周口人,硕士,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012-01-09

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体系研究”(2011B901)。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河南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