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风格

2012-08-15陈卫国梁真惠

关键词:年长侍者空虚

陈卫国,梁真惠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在美国文学史上,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堪称是独树一帜的作家。其作品巨大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海明威式”的主题——生存的孤独痛苦、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和尊严,更在于他独特的叙事风格——简洁,含蓄。由于“精通叙事艺术,突出地体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1]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那么,海明威的“叙事艺术”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冰山原则”:

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2]

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中、长篇小说中,更充分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因为“海明威的主要贡献是在短篇小说的风格方面”,[3]1541而且“有的评论家一贯认为海明威在短篇小说的风格方面的成就等于或高于他在长篇小说上所取得的成就”。[3]1439在海明威诸多的短篇小说中,《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下面简称为《地方》)被认为是其写作技巧与对人类生存状态深刻洞察的代表作品。[4]237该短篇小说写于1933年,收在1938年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说》中。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海明威不仅身体受到重创(身中二百多块弹片),更可怕的是心灵的创伤再也无法弥合,“像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洞的字眼总令我困窘……我观察了很久,没有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原来光荣的东西也没呈现出光荣,而牺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只是把肉埋掉罢了”。[5]战争的体验使海明威这一代人对生活感到痛苦迷惘,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在《地方》中,海明威传达的就是这一主题:生命的本质是虚无飘渺。

《地方》简单到似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在一家西班牙餐馆快关门时,两位侍者在闲聊中等待最后一位顾客离开。全文由1431个字组成,除了故事开头是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夜深了,餐馆里只剩下一位耳聋的老人坐在电灯光投射在树叶上留下的阴影里不愿离开和结尾年长侍者的一段揭示小说主题的内心独白之外,其余部分几乎全部由两位侍者的对话组成。通过对话,故事中三位人物的状况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一位孤独的老人每天晚上都来餐馆喝酒,因为这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位除了工作以外一无所有的年长侍者也感到孤独,因而不愿早早下班回家面对黑夜;一位不耐烦的年轻侍者,有工作、有妻子、有信心,他一心急着关门回家,因为他的妻子在等他。如海明威一贯的叙事风格,《地方》简洁含蓄,尤其是占绝大篇幅的对话用词普通,句式简短,但海明威赋予它们深刻的寓意。下面我们从语气和风格两方面分析一下《地方》的语言特色。

文学作品的语气是指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其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语气常常隐含在字里行间,一般不会直接表露出来。[6]62海明威素以“含蓄”的文风著称,尤其是他的对话可以说是简洁到极点,素有“电报风格”之称。他从来不用“某某怎么说”一类的状语,不论人物是兴奋、忧郁,还是惊恐、悲哀,一切情绪和语调都隐含在人物简短的对话之中。其作品留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极端冷静客观的语气,就像一个局外人在不动声色地叙述着他的所见所闻,不掺杂个人的丝毫感情。尽管如此,任何一位作家总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作品中人物或事件表露出一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就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6]63海明威也不例外,《地方》暗含着其讽刺的语气,主要通过两位侍者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

——“为什么不让他呆在这喝酒?”并不急于回家的侍者问道,他们正把碟子摞起来“还不到两点钟。”

——“我想回家睡觉。”

——“晚上床一小时又有何妨。”

——“对我比对他更重要。”

——“早一小时晚一小时没什么不同。”

——“你怎么说话像老朽,他可以买瓶酒在家喝。”

——“那不一样。”

年轻侍者对老人的冷漠厌烦与年长侍者(并不急于回家的侍者)的同情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年长侍者像老人一样孤独空虚,对于预示着孤独与死亡的黑夜有着强烈的感受。因此,他很清楚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老人意味着什么:老人害怕早早回家面对黑夜和空虚,这曾使他绝望地自杀过。而年轻侍者由于拥有青春、自信和妻子,对于折磨老人的黑夜空虚一无所知。他无法体会干净明亮的餐馆对老人的重要性。他无法明白一个混杂的吧台和一个干净明亮的餐馆的区别(老人不愿在那麻醉自己从而失掉人的尊严),他甚至认为一周前因绝望而企图自杀的老人应该死掉才对。

实际上这段对话暗含着作者的讥讽语气:年轻侍者有一天也会老去,也会失去工作、信心、甚至妻子,他也逃脱不掉老人正遭受的孤独空虚的命运。老人的今天是年轻侍者的明天。生存是无法把握的,快乐是短暂的,孤独痛苦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这也正是该短篇小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反映了海明威对生命本质的思索。小说结尾年长侍者的独白揭示了这一点:“他怕什么?他不是怕,也不是发慌。他心里有数,这是虚无缥缈。全是虚无缥缈,人也是虚无缥缈的。人所需要的只是虚无缥缈和光亮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飘渺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为了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就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缥缈,你将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因为原来就是虚无缥缈。给我们这个虚无缥缈吧,我们日常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是我们的,我们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从虚无飘渺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年长侍者梦幻般的陈述表达了规范的言语无法表达的力度,那重复的“虚无缥缈”表征的是无法解释而又深刻体验到的对含糊不确定生命的迷惘感觉。可以说这是对生命的消极看法,海明威一生都被这种痛苦所困扰:年轻的生命是快乐的,幸福的,但又是短暂的,而孤独寂寞空虚将伴随着衰老到来,并最终走向死亡。正是深刻地洞察到这一点,海明威才无法面对自己的衰老从而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海明威对生命本质的思索是消极的,但他对生存的态度又是积极的。如文中的老人尽管被孤独空虚折磨得想自杀,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依然保持着尊严,依然在这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寻找一块干净明亮的地方。而悲剧性的讽刺意味也在海明威的笔下流露,即人有能力去营造一处光明(明亮的餐馆),却没有能力去延续它(老人被赶出来,无法去享受让他精神得以慰籍的光亮)。

现在我们来看看《地方》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当用来指作品的个人特色或特点时,意思是其作者习惯性用词的特定方式,以区别于其他作者的创作风格。[6]65海明威素以“电报式”的简洁风格著称。他曾长期从事新闻写作,18岁时就任堪萨斯市《星报》见习记者。长时间为报纸撰稿,使海明威炼出简洁的文风。他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出最富有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而舍弃那种没有创作个性、尽人皆知的内容。对人物、事件和细节从不去精雕细琢,而往往是粗线条的勾勒,哪怕是写景状物也是三言两语。在他的作品中见不到浮夸的词汇,繁冗的描写,毫无意义的俗套。海明威喜欢用简单的名词、动词,而少用或不用形容词或副词。极普通的日常用语经过他的“合理安排”常常能表达出极深刻的寓意来。[4]207在平铺直叙中,让他的人物自己展示自己,而不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其内涵。海明威在其小说中长短句并用,但其长句结构简单,一般多用并列句,有时句与句之间用“and”连接,以达到口语效果。正是他那简洁平实的口语式写作风格使他进入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4]207海明威擅长于白描手法写景,往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透视感和色彩感极强的画面,画面渗透着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使用的语言又是那么单纯、明净和简洁。例如,《地方》开头的一段背景描写是这样的:

夜深了,客人都走了,只有一位老人还坐在树叶遮住灯光的阴影中。白天街上尽是尘埃,但到了夜里,露水沉淀了尘埃。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很安静,他感觉得到与白天的不同。

海明威写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起到烘托与象征的作用。这里,老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但读者感觉得到他是孤独的,他不愿回家,他喜欢这安静的时刻,他留恋这干净明亮的餐馆。总之,海明威以他独特的选词炼句(夜、灯光、阴影)的方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气氛。此外,海明威在对话中大量使用简单句、省略句、甚至不完整的句子,极少使用连接词。

总之,这篇小说虽然语言极其含蓄,但揭示了海明威讥讽的语气,尤其在描写年轻侍者的自私冷漠和年长侍者的关心同情时,读者更能感受到他那含而不露的讽刺:年轻侍者总有一天也会面临老人和其同伴同样的孤独空虚,这是每个人都摆脱不掉的命运:年轻时的什么都有到年老时的一无所有(除了钱之外)。《地方》的对话更体现了风格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却能反映出海明威对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意义的深刻洞察。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约中见博大,是海明威小说的叙事风格,也是《地方》的语言特色。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留在水面上。”[4]226

[1] 倍德,仲南.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作家作品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140.

[2] 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周国珍,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79.

[3] Baym,Nina et al,comp.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2nded.Vol.2[M].New York:Norton,1985.

[4] Harris,Laurie Lanzen,and Sheila Fitzgerald,eds.Short Story Criticism Vol.1.[M].Detroit:Gale Research Company,1988.

[5] Hemingway,Ernest.A Farewell to Arms[M].New York: Charles Seribners Sons,1929:184-185.

[6] Yan Zhongzhi,comp.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M].Chongqing: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0.

猜你喜欢

年长侍者空虚
倒下的长颈鹿
问 路
突然空虚
购买“空虚”
15 Seconds to Stardom
早已提前死去
牙掉了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Zhongji (CV 3) and Zusanli (ST 36) for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
各有安宁
高三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