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

2012-08-15陈晖

关键词:关联性隐喻话语

陈晖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现在到处都有隐喻的存在,它的存在不仅仅给交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对于认知来讲也带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障碍。首先,合理地使用隐喻,打消了直白话语带来的唐突,也避免了人际交往中会话的尴尬,维系了人际交往的关系;此外,其本质特点就是在于出乎与人的“言他”,很难让别人去认知它、理解它。往往在一些复杂的情形下,隐喻的使用为交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在交际中运用隐喻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对于跨文化交际使用的隐喻,同时作为文化翻译形式之一的隐喻,就需要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它。它所产生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人们在生活中不断通过想象等能力对万物进行重新编码组合的结果。譬如,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人们要对这对话进行分析、解码,然后再次组合联想其含义,组合含义,最终达到理解为目的。

现如今有很多的哲学家、语言文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都在关注隐喻的本质特点问题,特别是在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隐喻已经横跨很多的学科来被人类研究。在古希腊国家中,其隐喻已经列入修辞学研究中,已经把它进行修辞格来研究,他们认为隐喻的出现和利用将给文章带来丰富的文学色彩。对于Aristotle和Richards研究结果相比,Richards研究的隐喻更加的深刻和明确,但是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相互作用理论”还是“类比理论”,他们的深层含义还是围绕着语言本身进行的,没有明确隐喻本质内涵。建立在“现实—认知—语言”一次形式下的认知语言学,在人类生活摸索中,通过人类的认知来探求其隐喻的实际内涵及本质。

一、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一般性的隐喻而言,是很容易被人类所能理解的。以下将通过一些简短的例子来进行阐述。

生活是种旅途。

争吵就是战争。

一个企业新上任的掌门人,落汤鸡。

往往还有些被我们人类忽略了。譬如:

我们在浪费时间。

她遇到了麻烦。

情绪高昂,论战等等。

通过以上的简短话语很难让人们联想到句意中有隐喻的存在。然而,它们都是隐喻的结果。而且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都有这样那样隐喻的存在,人们在交际中都会利用隐喻来进行交流。只是不同于概念类隐喻和语言类隐喻。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章中体现的一段话中,让我们通过翻译来解读一下:

人类生活的凄惨往往通过沉重来表达。我们肩膀上都扛着沉重的重担。当我们扛着它们的时候,也许对于某人能够承受,也许对于某人无法承受。我们对其抗战,除了赢就是输。在她的身上到底出现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个男人离开了她的视线,是她的原因,想离开这个男人。以后,那个男人都没有再次追求过她?或者有没有企图报复她?都没有。她的人生不是负重的,而是轻的。打到她意志的不是沉重,而是无法面对、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通过以上句子翻译后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隐喻的语句在语言中到处都存在。人生有人生的色彩,有人生的“悲剧”;我们虽然看不见人们肩膀上的“担子”,但它一样压在我们肩上;虽然没有真正的对手存在,但是同样遇到问题要加以“抵抗”,并且有“输”就会有“赢”;虽然会有很多的事情“发生”;不要说离开一个地方了,同样那个男人也可以“离开”你;在男女关系面前,虽不用前后的奔跑,但是同样可以穷“追”不舍;面对生活的悲惨,同样会“压倒”别人。

二、研究隐喻

隐喻这一话题历史悠久。往往对于问题是否能够成功地解决和研究所投入的时间没有决定性因素。然而对于我们语言特定的本质因素来讲必定会出现新的隐喻。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跟进研究的进展情况。

有关目标域和源域的映射关系早在1980年初起就已经由Johnson和Lakeoff相继提出看以本质的定义。在Metah-pors We Live By中,其隐喻是这样被表述的:

We have found,on the contrary,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just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and action.Ourordinary conceptual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二者认为隐喻不单单在语言中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上都会有隐喻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话题,这也出现了传统的隐喻和新的隐喻的不同之处。例如刚刚前面写到的隐喻为例:

我们在浪费时间;她遇到了麻烦;情绪高昂,论战等等,这些都普遍地被人类所接受,自然而言让人们不认为这些就是隐喻。为此,很多的学者将其称之为“死了的隐喻”。而Johnson和Lakeoff所研究的结果将这样的隐喻从里面分离开来,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性隐喻。

如果人们的思维理念都成为了隐喻,就很难通过我们的语言对其隐喻做出相应的解释。有关认知思维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窘迫的阶段了。二者将隐喻定义为三点: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所谓的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方概念化的表述转化到另一方概念中进行表述,譬如“争吵是一种战争”。所谓方位隐喻就是通过全方位的空间表述的概念来定义另一个概念系统,譬如“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这类隐喻将人类的主体和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空间关系。所谓的本体隐喻就是人们通过一些词来解释非物质性的词汇,譬如情感、feeling等,在对这些词加以引用、归类。

三、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隐喻

(一)解释的依据

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隐喻,作者通过对隐喻的了解谈了两点认识:第一,隐喻在广泛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第二,在人际交往中的谈话都是人们间接性表达出来的,所以人们在理解语句的时候要通过推理性才能了解。Wilson、Sperber曾经说过,对于隐喻人们不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它是人类在生活交际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推理现象。而关联性的理论来说明的隐喻就是属于一般的语言,它对隐喻的解释提供了很重要的前提保证。为此,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隐喻也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通过言语行动来表达的话语认为是一种行为的实施,可以是间接行为因素或者是直接的行为因素。然而关联理论将隐喻归为间接性的,将命题的态度与形式“关联”在一起。这就需要被听着通过语言的环境来进行语言的推理。

(二)关联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理解的

隐喻是经过多层复杂的过程产生的,是由很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对于关联性,在人们生活交际过程中总要遵循一种关联性的基本原则,发言者往往将其思想通过关联性来表达,既能贴近人们谈话环境又能让听者明白发言者的语意。但是精确的表达方式不一定就是关联性的表达,与此同时,模糊的表达方式最佳。而隐喻正表达了模糊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用人类语言无法完成的表达意义。但是这种表达的方式必须将表达的喻体本身和需要本体相关联,人们通过客观事物对话语进行充分联想,人们在对此类认知能力如果存在共性的话,那么人们所联想的事物都是不尽相同的。

从两个方向对隐喻理解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一,如何识别隐喻;第二,如何推导隐喻的内涵。如何识别隐喻呢?主要是通过语言字义上的理解和语境下每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性质决定的,在原则上这种冲突是无法清除的,只有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清除掉。对于关联性的理解是人们通过假设性的认知情况来解读话语的内涵,人们对于理解程度是主动去接受语言的信息的,人们在对此类认知能力如果存在共性的话,就会寻找其关联性,由此可以判断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述语言的意义。这是一种“明示—推理模式”的推理过程。伴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推理的结果也会有所变化。在发生变化的推理过程是在语言环境与话语相关联的基础之上改变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事物并非有相同之处,然而人们还能明白其隐喻所表述的语意,这也就需要听着付出努力,找出话语的相关性,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在人们表述中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来。

隐喻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修辞语,表述了人们之间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所表现的认知方式。各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不同,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隐喻。在进行隐喻的翻译是必须要顾忌语言文化特点,再进行互换,而不是词与词之间的互换。根据上述阐述的例子不难看出,或有或没有在一种语言环境中的语意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找到相同的隐喻。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光要翻译隐喻还有多方位因素相结合进行译文,譬如,历史文化特点等。对于隐喻的翻译方式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包括:意译、直接翻译、等值化的翻译。故翻译者可以运用多种,甚至一种方式方法对不同翻译目的进行解释翻译。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Theory of Speech A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 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惠州学院学报,2005(8).

猜你喜欢

关联性隐喻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