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语、称呼语与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析
2012-08-15洪娟
洪娟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自从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各种言语行为展开研究。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也有一些,如:吴淑琼(2003)、张琳(2004)、郑璇(2009)、曹佳(2010)、孙媛(2010)等等,他们大都对几种常见的批评语用策略进行描述或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目前很少有人对某一社会集团内上级对下级的批评进行研究,也更少有人从微观角度结合人称指示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对教师批评学生的言语行为做策略上的研究。批评言语行为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言语行为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批评是一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教师有时需要通过批评学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批评又很需要讲究策略,青少年学生叛逆心强,心理较脆弱,极易受到伤害,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伤其自尊,甚至影响师生关系,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批评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将会心悦诚服,甚至终生受益。
本文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分析教师批评言语行为中的一些语用策略,主要针对人称指示语,称呼语的选用。恰当、巧妙地使用人称指示语和称呼语不仅可以达到“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的功能,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师生双方的面子,从而保全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理论框架
Austin在他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主要论述人们如何通过言语实施一些言语行为,比如:表扬、批评、道歉,请求等等[1]。他对一个言语行为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提出所谓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这三个部分其实是一个整体。说话人通过某种语言形式说出话语也就是以言指事,说话者说话总要有自己的用意或意图,语中带有用意即以言行事,当说话人的用意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时,它会给听话者带来影响,从而产生某种感情思想或行动,那就是以言成事。根据以上定义,批评应该是一种言语行为。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教师通过某种语言形式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批评学生意图是明确的,也是善意的,最终目的要学生接受批评,反省自身错误,并加以改正。但是,如果教师批评不讲究策略或语言形式表达不当,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损害师生之间的关系。
根据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该理论中,面子被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因而,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应注意到自己和对方面子的需求,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Brown&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即面子威胁行为。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面子威胁行为,应采取一些补救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听话人和说话者的面子[2]。批评显然是具有较强的面子威胁行为,教师若对学生批评不当,师生的面子都会受损。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尽量采用一些语用策略来削弱面子威胁或补救双方的面子。
二、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
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或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对他人的否定评价[3]。所以,批评言语行为是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以达到预想的交际目的。通常可以采用隐含策略和缓和策略。所谓的隐含策略是指说话人不明显提及被批评者,或不明显提及被批评者的错误行为,而是采用暗示、含蓄、委婉、模糊、玩笑、反讽等形式来实施批评。隐含的批评主要是避免与听话者的直接冲突,伤害对方的面子。缓和策略是说话人决定公开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又不太想伤及对方的面子使用的策略,一般说话人都是通过言语缓和剂来缓和,减轻说话人批评言语的程度,强调其批评的善意性,并减轻面子威胁程度[4]。那么,笔者从平时收集的语料来看,无论是隐含策略,还是缓和策略,都可以通过小小的语言单位——人称指示语或称呼语的巧妙运用来实现。
三、人称指示语、称呼语与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
(一)人称指示语与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隐含策略
人称指示语是交际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的相互称呼,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5]。恰当运用人称指示语,尤其是当听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会发挥移情作用,增加话语的礼貌程度,达到隐含批评的语用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we代替you
例1老师对学生们说:“We are students,we should study hard.”“We are classmates,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这里的“we”实际上都是指“you”,但使用了“we”,表明老师把自己摆在学生一边。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诲。
例2老师对一名用粗话骂其他同学的学生说:“We can’t call anyone bad names.”
这里如果老师使用you,而不是we,就是直接把对方推到对立面,指出对方的错误,语言显得粗暴,语气强硬,不给对方丝毫回避的余地。再者,教师使用we,表明老师与学生是一样的,平等的,不仅你,也包括我,这样做都是不对的。这样的话语使学生会更乐意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用不定代词one,someone代替you
例3老师对学生行为不满时,可以说:“One shouldn’t do things like that.”
说话人也就是老师明明知道谁干了错事,但他没有直言不讳地指向该生,而是使用不定代词one代替you,使批评的言语更委婉,听起来好像不是直接批评,指责对方,而是在发表某种评论,避免伤害听话者——该生的面子。
例4老师对乱扔纸屑的同学说:“Someone has thrown the litter on the floor.”
在这里使用非人称指向代词someone,这样批评模式把重点放在听话人所犯的错误上或错误造成的后果上,尤其说话者在证据不是很确凿的情况下,这样的批评能保全双方的面子。同时,做错事的学生也会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并产生自责从而改正错误。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的批评话语中巧妙地使用人称指示we,one,someone代替you,不明确提及被批评者也能起到既批评了学生的错误又给学生留有面子的语用效果。
(二)称呼语与教师的批评言语行为策略
称呼语作为语言现象,其主要功能是召唤,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同时,称呼语还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的“辅助”成份[6]。一方面,通过称呼语能提醒、暗示听话人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引出批评、规劝等威胁面子的行为,甚至可以代替批评的话语;另一方面,说话者在实施批评、规劝等威胁面子行为时,可以通过称呼语充当缓和剂,减轻说话人的批评言语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力度。从而达到维护双方面子的补助作用。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通常有几种形式:(1)呼叫全名,即:姓+名;(2)直呼其名;(3)使用昵称(包括英语young man,boys,girls,my dear)等等。笔者发现教师对学生使用以上不同的称呼语,不仅仅反应教师不同的态度和情感,表达不同的会话含义和话题的焦点,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极强的心理反射,并试图去理解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
1.全名呼叫与隐含策略的暗示批评
从呼叫全名(姓+名)到呼叫名字再到昵称,能表明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情感从疏至亲的关系。呼叫全名一般是在非常庄重,正式的场合才运用,表明说话者与听话者保持一定心理距离。因此,上课时,若是某一同学在做小动作或是开小差,这时,教师就会对该学生产生不满,并要批评,提醒其注意听讲。这种情况下,老师有时只要呼叫其全名(并加强语气)就能起到暗示批评的效果,无需多余的批评话语。该生就能马上醒悟,这样也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2.昵称与缓和批评策略
昵称通常是用来称呼喜欢的人。昵称可以被说话者采用来保护对方的积极面子,缓和批评的言语行为之力。批评本身是威胁面子的行为,为了让对方的面子得到尊重,说话人采用一些迎合对方心意或取悦对方的称呼。
例5“Oh,my dear,how can you write in this way?”
虽然老师是在批评学生这样写不对,但当学生听到老师称自己“my dear”时会感到很温暖,积极面子也得到维护。这样就减轻后半句言语的批评力度,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是善意的,出自对自己的喜爱。再比如:当学生做错事时,老师很生气,难免会语气强硬,直接公开地批评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果这样会很伤害学生的面子。为了缓和这种批评言语的力度,补救双方的面子,也可使用昵称,如:young man,my boy等等。
例6以下是选自蒋静仪主编的《阅读教程》第2册第5课的一个教师批评学生的案例,让我们一起感受教师Mr.Rivera的批评艺术。故事是这样的:学生Ayo和全班同学在排队等候进入博物馆时,多次用胳膊顶后面的同学Mel,导致Mel最后生气并给予用力地回击,造成全场混乱。老师Mr.Rivera来了之后,问清楚事情的原由,便对Ayo说:“It seems to me that you are the one who started all of this.I can not and will not tolerate your treatment of Mel.You will stay after school today,young man.”
从以上老师对Ayo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几种批评策略:(1)直接缓和型的模糊策略。“It seems to me...”是一种模糊表达,比直接对Ayo说You started all of this要来得婉转。“It seems to me”的运用能使对方不感到唐突,直接。其次,它仅代表说话者的主观推测,言外之意是若有不对,你可以反驳,避免武断。这样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达到批评的目的。(2)使用昵称呼语“young man”补救了双方的面子。老师很生气,所以对Ayo说:“I can not and will not tolerate...”意思是客观上不能,主观上也不愿意容忍……,这样的语气显得很强硬,态度坚决,并要求Ayo放学后留下来,作为惩罚。这样的言语批评力度很大,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受伤。然而,有时这样的批评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老师马上意识到应该为学生挽回一点面子,因此,后面补上亲切的呼语“young man”。老师对学生称呼young man,听起来,更像一位长者对晚辈的爱称和语重心长的教诲,在学生听完老师严厉的批评之后,当听老师称自己“young man”,心里有如沐过一缕春风,顿觉温暖,也不至于对老师存有怨气。
3.表示反讽的呼语“Sir”与批评的隐含策略
Sir是一种尊称,一般是下级对上级使用,表示一种敬意。老师若对学生使用呼语sir明显有悖于称呼语的社会规约机制。因此,也就传递一种言外之意——间接表示教师的不满和对该生的嘲讽。在批评言语行为中,反讽的使用能够使听话者在谈笑间认识错误,在表面上避免了对面子的伤害。
例7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上出现一些状况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一名男生的手机在上课时忽然响起。这时老师跟该生开了个玩笑,说道:“Is it for me,sir?”
这句充满机智和幽默的话,引得全班同学大笑。Brown&Levinson认为开玩笑也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她使得听话人感到轻松,在批评言语行为中,开玩笑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在这里,老师对学生使用sir的称呼,显然是一种嘲讽,但他被话语本身的幽默掩盖了,该生在一片笑声中躲过同学责怪的目光。这样的批评体现老师的智慧,使学生心服口服。甚至能给学生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发现学生的错误就应该提出批评或规劝,目的是为了让其明确错误并修正错误。然而,教师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十分有必要讲究批评策略,以达到批评目的,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与平等权,师生之间教育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90后的学生,大部分逆反心里强,心理较脆弱,极易受到伤害。教师在批评时若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脸面要求,语言过于强硬,常常引起学生消极态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不仅达不到批评目的,也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在批评时若能采用适当的批评策略,即维护学生面子也让自己赢得尊重。一名好的老师,一定是个懂得使用语言艺术的教师,哪怕是对学生的批评也能给学生留下永远无法忘怀的印记,并对学生的言语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England:Caderon Press,1962.
[2] 曹佳.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56-58.
[3] 郑璇.论批评语用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5-127.
[4] 张琳,王菊娥.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比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6):65-68.
[5]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37.
[6] 吴淑琼.中英批评言语行为中称呼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