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i+NP的多维解释

2012-08-15李华勇

关键词:构式物性经济性

李华勇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

Vi+NP在国内外语言学界是一个探讨得比较多但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的问题。Goldberg在解释“Pat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一句时,她认为sneeze作为不及物动词在本结构中直接加宾语(the napkin)出现是构式压制的结果,用构式压制来解释为什么sneeze这个不及物动词能直接带napkin这个宾语[1]。高明凯采用回避的方式来解释Vi为什么能带宾语:“汉语具有动词功能的词本无及物与不及物之分别。当它存在于具体的命题或句子里头的时候,它既可以是及物的,又可以是不及物的,完全视实际情况而定”[2]。郭继懋对Vi+NP问题的研究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他提出:(1)动词与名词(短语)的语义事理关系为“动+(‘谓’+名),‘动’是不及物动词,‘名’是宾语,‘谓’是个在句法平面上没有得到表现的语义成份,它的作用是说明‘动’和‘名’之间的事理关系,是根据‘动’、‘名’和语境提示确定下来的”;(2)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构成的句子不是基本句,主要出现在比较随意的口语中;(3)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3]。刘正光(2006)在总结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来解释Vi+NP[4]。陈和敏通过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分析实证了sneeze的及物性用法:认为sneeze由不及物性用法到及物性用法是其历时变化和逐渐规约化的结果[5]。前面这些研究丰富了对Vi+NP这一现象的认识,但仍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探索。

在前人对Vi+NP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动态范畴理论(Dynamic Theory)、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 Theory)和基于使用的理论(Usage-based Theory)为指导,多角度来解释Vi+NP的相关问题:(1)Vi+NP的本质特征;(2)产生Vi+NP的内在机制;(3)Vi+NP的表达经济性。

一、Vi+NP的本质特征:及物构式连续体上的边缘性成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一个范畴有最佳范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边界是模糊的,成员的分布是体现出连续体特征的。及物性构式作为一个范畴,包含了典型的及物构式(典型的Vt+NP)、非典型的及物构式(非典型的 Vt+NP)和甚至边缘性的及物构式(如Vi+NP)。作为语法原型的及物性构式的形态句法特征是“施事+动作+受事”,即:“S施+V+O受”。Givón指出原型及物构式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一个施事主语对另一个受事宾语作出某种意志性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影响[6]。不完全满足这三个核心要素,这样的及物构式就不是原型及物构式。及物性有高低、典型和非典型之分。根据Hopper&Thompson总结的及物性构式的特征,以下的(1a)属于典型及物构式,(1b)的及物性没有(1a)高,(1c)属于边缘性及物构式[7]。

(1a)Tom drank the beer.

(1b)Tom drank up the beer.

(1c)Don't drink and drive(=drive a car after drinking alcohol).

(1a)中的Tom是指人,作施事主语,beer是受事宾语,drank是谓语动词,满足其Givón和Hopper&Thompson所说的典型及物构式特征的要求,是一个典型的及物构式。(1c)中,drink这个动词的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在句中没有表达出来,没有充分满足原型及物构式的三个要素,但是通过后面的“=drive a car after drinking alcohol”,我们可以把(1c)中的drink看成是一个非典型的及物动词或者说是一个Vi。这也许是drink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把drink的词类标注成[V]和[VN]的原因,表明其具有典型的及物性用法和非及物性用法。

二、去范畴化、动态范畴化与Vi+NP构式向Vt+NP构式的无限趋近

Taylor(1998)指出,英语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及物构式不断进入到不及物构式中去[8]。相应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观点,英语在不断的历时发展中,不及物构式不断地获得了及物构式的特征和功能,不断渗透到及物构式这个范畴中。这一过程其实质就是刘证光所说的通过非范畴化机制,在Vi的历时变化中不断获得Vt的句法功能特征从而使其在共时层面表现出及物性用法。去范畴化( Decategorization)这一术语由Hopper& Thompson提出,主要是指词类(word class)在一定的语篇条件的作用下脱离其基本语义和句法特征的过程[9];刘正光将非(去)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4]61。由于语言在使用中是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范畴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的相互渗入和渗出之中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一个模糊的中间范畴状态,这个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从而使这个中间范畴表现出具有这两个范畴的某些共有特征。在语言的使用中,Vi在去范畴化或者说在动态范畴化的作用下,会不断地获得Vt的某些特征从而表现出Vi+NP的这一句法外在形式;Vi+ NP这一构式表现出原型及物构式Vt+NP的某些特征和原型不及物构式的共同特征。例如,虽然是Vi,但它却可以直接带(某些)宾语,但只能带某些,不像Vt带的直接宾语那样范围广泛,Vi后的宾语虽然不像在原型及物构式中是直接的受事,但经过隐喻映射,还是可以理解成和直接受事有某些关系。

史锡尧以“‘介宾’+‘动’向‘动宾’的演变”论证了汉语中也存在不及物构式向及物构式渗透的发展趋势[10]。刘正光认为从认知发生角度来看,是非范畴化创造的中间范畴状态提供了Vi+NP的可能;从认知动机来看,是及物构式的原型特征和认知显性度所具有的认知经济性提供及物构式进入不及物构式的动力[4]303。根据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Usage-based Theory),语言结构是在语言的不断的使用中浮现出来的[11],语法是人的语言体验认知表征;语法的创立是基于大脑对语言使用事实的回应。因此,我们认为不及物构式不断进入及物构式,是语言不断使用和选择的结果;Vi+ NP是在这类构式大量使用中逐渐浮现出来的。至于产生这种逐渐浮现的动力在于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complex adoptive system),这一适应系统能使语言表达作出最优和最经济的选择。

动态范畴理论(Dynamic Theory)认为,语言是动态的,在动态中保持其应有的形态和结构。Bybee 认为语言理论应该关注语言的动态过程,因为动态过程塑造了语言和赋予了语言的结构和变化[11]。因此,及物构式和非及物构式这两个范畴也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应该随着语言的使用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两个范畴的成员在不断地相互渗入(出):不及物构式由于偶然的及物性使用,获得少量及物构式的特征,随着使用的频率增加,获得及物构式的特征也逐渐增多;这样,不及物构式就逐渐成为了非典型的及物构式、(极端情况下)甚至成为典型的及物构式;相应地,原来的及物构式也可能在使用中变成不及物构式,进入不及物构式范畴。

三、Vi+NP的内在机制:语义并入和原型的隐喻映射

不及物构式向及物构式渗透的内在机制是语义并入和原型构式的隐喻映射。

(2a)Tom swa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2b)Tom swam the English Channel.

(3a)他今天飞上海。

(3b)他今天飞往上海。

在(2a)中,只有一个参与者Tom,一个动作swam,没有受事者(宾语),across表示游这个动作的方向或路径。(2b)中,动作swam这一动作的宾语为the English Channel,across这一语义被隐含地并入到swam中去了。由于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的需要,语义并入越来越常见。比如汉语以前比较正规的表达:今天,我飞到/往上海。现在往往把介词“到/往”并入到动词“飞”中,直接说成:今天,我飞上海。这样,“飞”以前这个不及物构式(飞+介+NP)就变成了及物构式(“飞+NP”)。“飞”的及物性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及物性用法已经逐渐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了,这一表达方式也由以前最初在口语中使用逐渐渗透到了书面文体中:我们通过Kilgarriff&Grefenstestte提出的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一个超大型语料库的基于英特网的语言研究方法[12],在新华网这一用语比较正式的网站上,搜索到3100条包含“飞往上海”这一表达方式的“飞+介+NP”不及物性用法;以同样的方法,也是在新华网上,我们搜索到190条“飞上海”这样的“飞+NP”的及物性表达方式,“飞”的及物性表达在新华网这一用语比较正式的场合中占到了6.13%。可见,“飞+NP”已经逐渐地渗透到“飞+介+NP”中,并进入正式文体中。

(2b)和(3b)同时也是原型构式的隐喻扩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隐喻(metaphor),是指一个领域的经验用另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或进行概念化:通过映射域、源域对目标域的理解或概念化。及物性构式的事件概念原型是“施事+动作+受事”,这一概念原型被映射到不及物性事件时,就构成了原型构式的隐喻扩展;不及物性事件就被概念化为及物性的“施事+动作+受事”。我们可以把(2b)看成是原型及物构式的事件概念原型映射到不及物性事件(2a)中的结果,通过这一原型(及物)构式映射,使(2a)变成了(2b),获得了及性构式的特征;(2)符合及物构式的概念原型“施事+动作+受事”,其中Tom是施事,swam是动作,the English Channel是受事。由此可见,(2b)这一及物性构式可以看成从及物构性式构式原型“施事+动作+受事”的概念隐喻映射而来。同理,(3b)也是通过及物性构式原型的概念隐喻映射而来。

四、Vi+Np的表达经济性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具有追求表达经济性的动力,即以最小的语言表达形式达到表达(包含)最多的语言信息。非及物构式如果要达到和及物构式相等的信息量,或说非及物构式要带“宾语”,传统的做法往往需要“介词”来引导。我们以“飞”为例,看看其不及物性用法“飞往上海”和及物性用“飞上海”的差异:仅从形式上看,“飞”的及物性只有3个字,而不及物性用法有4个字,显然“飞”的及物性表达方式更为经济。同理,例(2b)中的及物性“swam”也比“swam across”表达更为经济。从语言表达经济性角度的分析,我们认为Vi+ NP这类表达构式在概念表征和语言产出过程中都经历了概念合成的思维过程。概念合成造成的结果就是把相关的一组概念综合成一个合成概念。以Tom swam the English Channel为例,它由包含Tom swam 和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的两个事件概念合成而来;它比表达成Tom swa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这一非及物性达表更为经济。可见,概念合成可以达到表达经济性的效果。

产生Vi+NP表达经济性的原始动因是追求认知经济性。及物构式既是一种原型构式也是一种语义原型;及物构式的编码形式表达的是前景化信息,具有认知上的显性度和语篇上的显性度。因此,大量的不及物构式被及物构式侵蚀,从而使以前大量的不及物性的构式显示出及物性的特征和用法。总之,Vi+NP是语言在使用中不断追求认知经济性和表达经济性动因造成的,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经济性的外在体现和结果。

在前人对Vi+NP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视角,着重探讨了Vi+NP的本质特征,造成Vi+NP的内在机制和其体现的语言表达经济性。认为Vi+ NP这一构式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中范畴的连续体性质,Vi+ NP是及物构式连续体上的边缘性成员。语言使用中的去范畴化和动态范畴化促使Vi+NP不断向及物性构式(Vt+NP)无限趋近。认为语义并入和原型构式的隐喻映射是Vi+NP产生的内在机制。语言追求认知经济性和表达经济性是Vi+NP产生的动力。

[1] 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3-214.

[3] 郭继懋.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1999(5):337-346.

[4]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和敏.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the Transitive Use of Sneeze:A Corpus-based Study[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1.

[6] Givón,T.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I[M].Amsterdam/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1984.

[7] Hopper,P.J.&S.A.Thompso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1980(56):251-299.

[8] 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UP,1995:210-214.

[9] Hopper,P.J.&S.A.Thompson.1984.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1984(60):703-752.

[10] 史锡尧.“介宾+动”向“动宾”的演变[J].汉语学习,2000(1):6-7.

[11] Bybee,J.Language,Usage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2] Kilgarriff,A.&G.Grefenstestte.Web as corpu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3(29/3):333-347.

猜你喜欢

构式物性经济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600MW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定量分析
论测量的经济性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