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2012-08-15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电子世界 2012年22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分校企

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严 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职教育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在高职教育的整个阶段,应该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我们要构建科学、符合实际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使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能够顺利开展。本文以我校——苏州职业大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措施为例,来共同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与学分制改革相结合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我国正全面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这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苏州职业大学为例,在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后,研究性学习可涵盖所有的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我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革。2009年的《苏州职业大学学生手册》和2012年的《学分制学习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的有关规定,推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相关举措主要有:

1.提前修满学分(公办三年制专业的学生应取得的总分数不低于150分),可提前参加社会实践、实习,甚至可以提前参加工作。

2.学生在校期间,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每获得1次奖励,给予1-2分的奖励学分。

(1)凡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取得专利者;

(2)参加省级以上教育、科技行政部门组织竞赛中获得奖励者;

(3)在全国性期刊上发表论文者。

3.系部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班级参加实训教学环节。集中进行的设计、实习、实训,都作为学分计算。

4.实行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愿选择学习其他专业。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从制度上保证了实践教育,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全员参与性。

二、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我校在课程建设工作方面,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为导向,积极探索各种基于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课程形态、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我校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开设的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的课程。经过前几年的尝试,从2009年第一学期就正式以学生选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专业课的选课。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对专业的认识,自主选择选修课进行上课,教师也进行开放式的授课和管理,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班进行学习和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我校提出以专项研究项目形式——“研究性课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全力推进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研究性教学项目的申报优先考虑技术应用性的项目,包括校企合作项目或有明确工程背景的项目。

研究性课程结题后,学生可获得课程成绩和相应的学分;项目答辩成绩在合格以上的可计入学分,按学校规定计入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学习成绩总表。该学分可抵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研究性课程项目实施时间为半年的项目给予2分,实施一年的项目给予4分。被评定为优秀的研究性课程可以取代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我校自2008年以来就开设了多门研究性课程。其中以《汽车设计中车身造型设计的研究》最为深受汽车专业学生的欢迎。老师带学生到汽车4S店进行实地考察,到汽车工厂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实践考察,确定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路线和技术解决方案,自发组成小组,形成研究方向,采取调查、考察、案例分析、实验、制作、报告等多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方法,形成“作品”,展示并评价成果。通过此类的课程教学活动,综合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制作能力、信息能力、文档能力等行为要素在内的综合的行动能力。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技能又能与学分、奖励相结合,可谓“双赢”。

3.我校在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重视课程建设,结合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研究性课程教案及现代表现手段的立体信息资源等。我校现已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涵盖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专业课、文化素质课,学校网站的网上教学资源中有《机械制图AutoCAD》、《应用文写作》等精品课程的学习资料,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化解难点,实现在网上集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辅导三个环节,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融合到人机互动中。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精品课程,需要申请精品课程的老师只要在学校网站直接申报即可,并把申报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作为年底考评的业绩点纳入其中,从各方面给教师提供优质教学的平台。

4.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服务,所以理论课程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在每个专业的理论课设置上,按照行业(职业)岗位需要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综合化改革,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一些理论性很强而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的课程,增设一些实践性很强并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课程中理论性过强的部分,充实课程中技术应用型部分,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理论为实践服务,避免了知识的重复,一切都以应用和技术为导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在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我校大力开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活学活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定期组织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我校机电工程系多次组织工程训练教师参加实习教学比赛大赛,至今已有5人次获奖,提高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推进了系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机电工程系定期举办模具技能大赛。模具技能大赛达到了以赛促学,培养选手的目的,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大学课余生活,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

产学研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教学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四个结合: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结合;教学环境和职业环境的结合。

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联合,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在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引领下,我校机电工程系推出“校企双主体导学制”的培养模式,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既把企业引入学校,也把教学放到企业中,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践学生自主探究型学习,用任务驱动、项目化训练,提前进入企业培训等形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产业需求有清晰真实的感知度,使其在就业适应性更强,上升空间也更大。在这个实践性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进一步推进了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毕业设计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是生产的实际问题。

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彼此交流经验和知识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之间听取不同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毕业设计的选题与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适应职业的需要,提高学生职业的发展能力,同时也可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建立并完善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我校树立“人才是财富,人才是保障,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坚持学校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在质量上和专业结构上符合学校专业的设置要求,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规划梯队建设。该校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学校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标准的要求,同时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

2.引进教授、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通过教授、博士上讲台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带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3.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规划,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必须达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并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年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该校努力培养该校教师成为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并重的“双师”。

同时,为配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开展,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改革积极性,我校对凡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分配和奖励;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同时也可以作为年底教师教学业绩点纳入分配。学校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提供最大条件的扶持,尽力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打开绿色通道。

[1]韩翠平.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濮筠.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35-39.

[3]王茂.论研究性学习的定位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3:8-10.

[4]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M].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

[5]薛振东,孙彩兰.高职院校应开展研究性学习[J].辽宁高职学报,2004,6:15-17.

[6]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1.

[7]傅小芳.高职院校研究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89-92.

[8]程宜康,李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理论与管理实务[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6.

[9]张晓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型课程”[J].外国文学研究,2002,4:8-12.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分校企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学分美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