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和架构—兼评《语言学理论求索集》
2012-08-15江1
刘 江1,2
(1.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2.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言
《语言学理论求索集》(下文简称《求索集》)[1]是由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岑运强教授编著、较为系统地体现作者几十年来带领自己的研究生们对语言学理论思考和实践的一部文集。《求索集》主要探讨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精髓、以及言语的语言学、语言学史、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语言学、语义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诸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著作的“序”(绪论或前言)和“后记”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语言学观。笔者首先分别介绍作者对索绪尔语言学思想、言语的语言学、语言学史和应用语言学方面问题的探讨,然后梳理出该书作者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思路和架构,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考,供读者参阅。
二、内容简介
(一)索绪尔语言学思想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但是个别论点也不无偏颇。通过开篇的4篇文章,《求索集》将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概括为“一条红线,两个分叉路、三对语言学”①所谓“一”是指“一条红线”。“语言现象总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对应的,而且其中一个要有另一个才能有它价值。贯穿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就是二分法这一条红线”。所谓“两个分叉路”就是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所谓“三对语言学”就是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内部的语言学和外部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此外,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任意性、组合和聚合、价值理论也都是理论语言学中的宝贵财富。详见《求索集》37-38。,指出这是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精髓;坚定捍卫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语言是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对一些恶毒的或不实事求是的攻击索绪尔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还击,践行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批判、继承和发展索绪尔学说的问题②关于言语的语言学的一组文章也有类似的观点。。
(二)言语的语言学
接下来的13篇文章对索绪尔提出但未曾详细论述的言语的语言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这13篇文章以《语言和言语》和《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研究问题述评》为起点,通过与相关学者的争论,明确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最基本的语言学研究框架③把言语活区分为语言和言语是索绪尔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个分叉路,在此基础上他首先区分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把语言的语言学区分为共时和历时是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二个分叉路,即语言的语言学可以区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对语言系统的研究,还可以区分为重在对语言系统内部要素的研究和重在对语言系统与语言系统之外方方面面关系的研究的语言学,即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与言语的语言学互补,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互补,语言的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相等或相似,言语的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交叉,语言的语言学或内部语言学可以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认为首先要研究的是语言内部的共时系统。详见《求索集》80-86。;全面论述了语言和言语及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尤其关于言语的语言学的由来、实质、意义以及界定、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言语到底是一个内容还是两个内容?是言语学还是言语的语言学?到底是先有语言或是先有言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总结性独到的见解。
继《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和《试析语言学史与人类学史的“五二三架构”——兼论语言学、人类学与哲学的关系》之后,《求索集》对与言语的语言学有交叉关系的外部语言学,即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语言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有11篇文章。这些都属于广义或宏观言语的语言学研究的范畴[2]。
(三)语言学史
涉及语言学史的文章共有两篇,即上文提及的《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和《试析语言学史与人类学史的“五二三架构”——兼论语言学、人类学与哲学的关系》。前文把语言学史的发展概括“五段两线三解放”:广义的语言学发展分为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和交叉语言学5个阶段,语言学史是一部“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和社会语言学分别构成了语言学史发展中的三次解放。同时,该文特别指出:“语言学史上的‘五段二线三解放’实际上是点线面三结合的关系。“五段”是语言学史的三个断面,“两线”是贯穿语言学史的两条路线,“三解放”是语言学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的起点”[1]149通过与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人类学历史对比,后文指出:人类学的历史也有个“五段两线,三飞跃”④人类学史的“五二三”架构是指,人类学发展分为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五个阶段,人类学史研究存在“单区起源说”和“多区起源说”之争,“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飞跃。详见《求索集》152-156。;无论是语言学还是人类学都是充满哲理的、应该重点研究的领先学科,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⑤对立的观点指,两种架构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不同,涉及的时间有异;统一的观点包括,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研究史学的观点,发散思维的观点,矛盾论、阶段论、否定之否定、质变论的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详见《求索集》163-166。和模糊理论的观点来研究这两种架构。
(四)应用语言学
探讨应用语言学的文章共7篇(包括列于《应用语言学刍议》之前的《语言和言语、文字和文字教学——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及中国大陆汉字初等教育的若干问题》和列于6篇相关著作“序”或“后记”之后的《与广大读者谈谈语言学及<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3]、《论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和《香港“权威”字典注音中一些严重的错误》)。《求索集》指出,应用语言学是把语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领域、具有无限广阔前景的边缘性(或多学科性)学科,它包括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两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求索集》除了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探讨了文字和文字教学、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外,还特别探讨了语言学概论教材编写、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译介以及相关词典的注音问题。
三、简评
纵观全书《求索集》建立了这样一条理论语言学研究范式:对相关语言学理论进行高度概括和系统梳理,构建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架构;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相关语言学理论;注重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研究,将教书育人寓于教学科研之中。
《求索集》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概括为“一条红线,两个分岔路、三对语言学”,并指出,“一条红线”是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灵魂,“两个分岔路”和“三对语言学”由“一条红线”来统帅[1]37,强调言语的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与语言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同等重要;把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概括为“五段二线三解放”,并指出,研究语言学史应该从点线面不同角度上来把握,并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体地发现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1]149−150,这是和他的父亲岑麒祥先生的语言学史分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岑先生认为语言研究有两个转折点: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是语言学史的第一个转折点,并以此为分界线把语言学史分为“科学前的时期”和“科学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语言学中去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第二个转折点,但是自十九世纪以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和普通语言学齐头并进,没有截然的分期[4]4−5。岑运强教授之所以能够对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和岑麒祥语言学史分期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并予以高度概括,从而构建出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架构,完全是他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对相关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史发展规律不断思考和内化的结果,这对致力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岑运强教授对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和岑麒祥语言学史的分期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不仅表现为他对两位语言学大师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更表现为他多年来一直以这种概括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虽然索绪尔当时由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着重强调语言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的研究(这被历史证明完全是正确的),但对后三种语言学也是充满期待与肯定。在索绪尔学生编的书中,可以看到他许过“在他将来的讲课中言语的语言学将占有一个光辉的地位”[5]的宏大愿望,而实际上却基本是个空白(不像历时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还多少涉及到一定的内容)。岑运强教授正是基于对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这种理解并结合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才对言语的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语言学研究的泛时观,即在语言学研究中既注重共时研究又注重历时研究,《言语的语言学导论》[2]是岑运强教授对言语的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1985年《北京晚报》(百家言)关于新词语争论的总结性文章《语言和言语》到2008年对我国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的述评,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学术艰苦的道路上闪光求索的历程。
岑运强教授对岑麒祥先生语言学史思想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语言学史概要》第三版一书中。尽管《语言学史概要》在我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由于该书初版是在五十年代,各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1988年再版时岑老年岁已高,并未做大的修改。岑运强教授多年给研究生上课使用此书,取得大量理论上与实践上的体会和思考。在相关出版社请求再版该书之间,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决定以“保持原貌,加大量评注的方法”推出该书的第三版。评注包括对某一问题多家不同的看法、当今比较统一的认识、对原书某些错误的纠正、对某些不足的补充及岑运强教授本人多年来进行语言学史教学的心得等[4]第三版前言。除了前言外,岑运强教授在结尾附上他的力作《把握语言学史的总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文里岑运强教授提出普通语言学史的“五段两线三解放”的论点,并在全书的评注中做了细致的补充与评述,即充分利用了原书的材料,又增添了大量的新知识,一直把语言学史推向今天[6]。
致力于理论语言学研究很容易陷入空谈理论的尴尬境地,但是岑运强教授不仅注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更注重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言语的语言学思想指导下,岑运强教授探讨了文字和文字教学;对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言语交际语言学》[7]是他在言语的语言学思想指导下探讨如何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提高交际效率的重要著作;为了切实增强语言学理论教学的趣味性他还出版了专著《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3],对提高理论语言学教学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⑥理论语言学教学工作者要在把握当前的有利形势基础上,要抓住关键:具有较深厚的汉语功底、较丰富的外语知识、一定的方言知识和讲课艺术(包括语言准确,声调变化,用词幽默、亲切自然,逻辑严谨、板书清晰,注重教师自身容貌、姿势、做派、修养),突出四个“变”: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变“抽象无用”为具体有用,变“杂乱无序”为系统有序,变“难以接受”为易于接受。详见《求索集》269-274。,在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语言学理论教材编写上,岑运强教授本着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梳理了语言学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构架了语言学纲要:用“五段二线三解放”概括了语言学史,采用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以及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即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这一多重架构,正确处理语言研究中的“动—静”、“历时—共时”、“内—外”的全面与辩证关系⑦把语言和言语理论贯穿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各章,在交叉语言学一章增加了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糊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类型学、心理和病理语言学等大量言语的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等内容。详见《求索集》第309页。[1]280,309,于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了《语言学基础理论》[8],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9],该书首次把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提到理论语言学教学体系的高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与界定。在《语言学基础理论》基础上,经过较大变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岑运强教授编著的《语言学概论》[10],而且这两本教材的第二版均被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参考马西尼的观点,建立了汉语外来词的分类框架,对汉语外来词的翻译进行了语言学上的探讨,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研究思路。《香港“权威”字典注音中一些严重的错误》从音位、音素、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这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出发,指出了《中华新字典》和《中华规范字典》在国际音标注音上存在的问题,对香港推普有着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指出:“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除了教学外还有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教书育人……”[11]而且据笔者了解,目前各高校都有规定,不上课的老师不能评职,而且所开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还直接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几十年来,本师岑运强教授不仅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语言学课程,而且一直带领自己的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他的许多学生也因此荣获了各类奖学金,甚至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最重要的是,岑运强教授在指导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一定要客观辨证的看问题,要学会包容,不要偏激,这是与他的语言学史观分不开的。
纵观全书,《求索集》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站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和他的父亲岑麒祥的肩膀上成功地完成继承和发展相关语言学思想的历程,体现了作者30年来带领其研究团队“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确立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构建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架构的光辉里程。但是《求索集》只是初步构建了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和架构,还没有为理论语言学研究建立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模式。沿着这种研究范式,进一步完善这一架构,致力于可操作性模式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种研究思路和架构,将是理论语言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尽管《求索集》“根据中心题目,打乱年代进行了分类”,但是“眉目”还是“有些混乱”。如果《求索集》把6篇相关著作“序”或“后记”全书最后,附录之前;把《语言和言语、文字和文字教学——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及中国大陆汉字初等教育的若干问题》置于《应用语言学刍议》之后,可能会更好些,因为不仅该文和《与广大读者谈谈语言学及<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明显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而且严格的说,《论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和《香港“权威”字典注音中一些严重的错误》也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己之见,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1]岑运强.语言学理论求索集[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a.
[3]岑运强.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第三版)[M].岑运强评注.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6]刘江.《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J].武陵学刊,2011(4):139-142.
[7]岑运强,石艳华,杨慧.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第二版,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b.
[10]岑运强.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沈路涛.温家宝会见教师代表倡议院士教授上课堂[EB/OL](2005-9-9)[2012-8-1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9/09/content-468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