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子产的君子人格内涵

2012-08-15陈煜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子产郑国晋国

陈煜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试论子产的君子人格内涵

陈煜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春秋时代后半期,霸主迭兴,人才辈出,身处小邦国郑国的子产发挥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在各国间纵横捭阖,让春秋时代风生水起,被后代研究者称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忧患长远;在外交上敢作敢当,有理有利;首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信念,大胆推进改革;博学多才,任贤使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成为历代贤相的楷模.

春秋;子产;人格

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霸最重要的争取对象非郑国莫属,而朝晋暮楚的郑国也在大国间疲于应付.顾栋高曾说,郑"其距晋楚道里俱各半","晋楚势处辽远,地非犬牙相辏,其兴师必连大众,乞师于诸侯,动必数月而后集事."[1]晋、楚为争郑千里奔袭与相救,很难及时赶到,这是郑国能够左右摇摆,两面讨好的客观原因.一些小国如坚定地跟从晋国的许国被楚国灭国,陈国也未能幸免,反而是郑国生存下来,不能不说两强相争"唯强是从"适应了当时生存法则,在晋楚争霸中保存了实力."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2]郑国在子产执政以后,郑国在春秋时代被动应付大国的局面终于为之一变,郑国依靠晋国,又结交楚国,子产或是指点楚国,或是批评晋国,让诸国心仪,让士人折服,春秋后半期,子产让春秋时代风生水起.孔子认为子产真正实现了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称之为"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的人格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贤相.本文在此对子产君子人格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远见卓识,忧患长远

关于君子与小人,后来的孔子曾和弟子一起从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讨论,而孔子之前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则常被人所忽视.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子皮就赞扬子产"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作为君子与小人有很多区别,但是作为一个贤相,必须登高望远,目光远大.正是因为子产的忧患意识,远见卓识,他才能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执政之时,子产认为郑国国内是"族大宠多",国际环境是"国小而逼",晋楚两边围堵.所以子产内则团结强宗,外则接应大国.对楚国虚与委蛇,冷静观察,公元前538年,子产参与楚国主持的盟会,看到楚灵王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判断出他在位不会超过十年.对于晋国对诸侯的怠慢懈怠则毫不畏惧,据理力争.

国内"族大宠多"是说有很多强宗大族存在利益之争.子产对于强宗大族的纷争沿用了早年郑庄公的做法,让其多行不义必自毙.大族伯有骄横霸道,又颐指气使,子晳心生不满,子产静观其变.两人后来果然爆发了激烈冲突.子产采取了以下行动:一是表示痛心.伯有被杀众叛亲离,唯有子产为之痛哭,并厚葬伯有.子产对死者以礼相待,死者为大,赢得了伯有家族的尊敬,感动了当时执政的子皮.随后子皮坚定地授政子产;二是及时谴责.子晳后来企图作乱,因身体有伤而未果,诸大夫企图乘机消灭子晳.子产听说后,急忙赶到,历数了子晳所犯的三项死罪,让他选择体面去死,子晳自感罪孽深重,自缢而死;三是安抚.几年后,民间传言伯有化为厉鬼回来向仇人索命而引起恐慌,子产立伯有的儿子良止为大夫,安抚了这一家族.伯有作乱而死,本不应立其后祀,确立良止,以安抚伯有之鬼,又恐怕百姓被鬼神蛊惑,于是兼立子孔之子公孙泄,以取信于民.我们不必非议子产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因为这些强宗大族连国君都奈何不了.子产上台伊始,就利用城邑来笼络世卿巨室.把城邑赂给伯石,子太叔不解,子产引《郑书》为自己辩解:"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先稳住世卿大族,才能顺利开展改革.(孟子后来也在《孟子.离娄上》里总结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是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态度.)子产在国内对强宗大族隐忍、权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让自己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正是子产改革得以成功和孔子堕三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子产执政期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而且该出手的时候坚决出手.虽然子产只实施了两次军事行动,却让各国不敢小觑.

一次是引而不发,示而不用.公元前524年夏季,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了火灾.火灾发生时,各国多是仓促救火,自顾不暇.子产却大张旗鼓登上城墙的矮墙给众人发放武器.子太叔害怕晋国要来问罪,子产强调,"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小国忘记防御就会危险,何况有火灾呢?国家之所以不会被轻视,就是因为有防备.子产防止了大国趁火打劫,乘虚而入.

一次是出战必胜.对陈国实施了一次春秋时代罕见的闪电战,实现了奇袭教训陈国的目的.公元前549年,陈哀公跟随楚王攻打郑国,在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塞,树木被砍伐,激起郑国人怨恨.公元前548年六月,子产等率领七百辆战车,夜间突然袭击陈国,很快攻城受降,又秋毫无犯撤军.须知当年城濮之战,晋文公就是率领七百乘;鞍之战,郤克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先辈,就请求派兵八百乘.子产出师七百乘,郑军无论规模、速度、能力、谋略都让各国不敢轻易挑战.

二、敢作敢当,有理有利

公元前532年,子皮评论子产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并不是难于懂得道理,难在实行.晋国作为霸主,很少有别的国家敢当面直陈己见,批评晋国.但子产却做到了,且还能全身而退.子产不仅敢作敢当,而且有理有利.

有理,子产在处理与晋国的关系时,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当时的晋国已经失去了对晋文公霸业继承和坚守,但是对于郑国自作主张的冒险行动,仍然会引起霸主的不满.公元前549年,郑简公去晋国进贡.并向范宣子提出因为陈国经常欺凌郑国,所以郑国准备教训陈国一下.但范宣子未置可否.公元前548年,子产等率兵突袭了陈国.他命令郑军不得侵扰焚掠,亲自守门防盗防乱.天明之后,举办了受降仪式,即班师回国.教训了陈国只是成功了一半,如何应付晋国的问罪更为关键.随后,子产直接穿着军服到晋国奉献战利品.晋国的士庄伯质问陈国有什么罪过?为什么侵犯小国?为什么穿上军服?子产一方面引述历史说明郑国出兵的正当性必要性,另一方面指出是晋国的不作为助长了陈国的嚣张气焰.让士庄伯反而理屈词穷,只好向正卿赵武回复.赵武说,子产的言辞顺理成章,言之成理,违背了情理不吉利.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孔子高度评价此事,认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语可以实现意愿,文采能够丰富言语.话不说出来,谁会理解你的志向?言语没文采,也不会流传下去.

有利,子产之所以面对晋国能够毫不畏惧,仗义执言,因为子产所做的事情都是对晋国有益对各国有利的事情.晋国霸业衰落,不仅仅是楚国的崛起,更主要的原因是晋国对诸侯的怠慢.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去世的同月,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去朝贡,晋平公因为兄弟国家鲁国有丧事,没有接见他们.用于接待诸侯的宾馆门口进不去拉贡品的大车,又不能翻墙而入;不知道何时能够被接见,又担忧贡品日晒夜露而腐败,权衡之下,子产命人将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然后安放郑国的车马.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士文伯前来问罪,子产强调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并比较了当年晋文公对诸侯的关心和体谅,那时候诸侯到了晋国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现在晋国的宫殿高大巍峨,却让诸侯住在像奴隶住的屋子里.这一回答把诸侯敢怒不敢言、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士文伯回朝廷汇报.赵武反躬自省,认为子产说得对,实在是晋国不对,用容纳奴隶的房屋去接待诸侯,这是晋国的罪过.就派士文伯去表示歉意并说自己无能.晋平公接见郑简公,礼仪有加,举行极隆重的宴会,赠礼更加丰厚.然后晋国重新建造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评论说:"子产有辞,诸侯赖之."子产善于辞令,诸侯因他而得利.

尤为难得的是子产对有理有利的主张敢于坚持到底,决不退让.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平丘之会,在结盟的时候,子产强烈要求按照国君爵位来确定进贡物品的多少,因为郑国是伯男的爵位,却被要求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进贡.从中午开始争论,一直到晚上,晋国人才同意.结盟以后,子太叔责备子产会因此得罪诸侯,子产指出晋国是"晋政多门",自顾尚且不暇.此事受到孔子高度评价:"合诸侯,艺贡事,礼也."由盟主制定贡赋标准,但子产据理力争,不是无礼取闹,而是符合礼的.并说,"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子产在这次盟会表现,足以成为国家的柱石了.刘勰也赞扬子产:"国侨以修辞捍郑."(《文心雕龙.才略》)

对于大国执政者不合理的要求则坚决拒绝.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晋国新执政者韩宣子出使郑国,韩宣子有一副玉环,其中一个在郑国的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国君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予以拒绝.韩宣子后来在商人那里找到了玉环.商人强调,一定要报告君大夫才行.子产指出,郑国先祖与商人有盟约,对商人不能强买强卖.现在您带着友好的目的光临我国,却让我们去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让我国背叛盟誓.如果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一定得不偿失.子产遵守盟誓,尊重国内的商人权利,赢得了韩宣子理解,他敬谢不敏,不再要那只玉环.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不改革国家会陷入困境,改革会招致很多人的不理解乃至仇恨.子产对要解决的问题不回避,对不理解的非议不退缩,对重重阻力迎难而上,舍我其谁,排除万难,做出了三件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是允许言论自由.能不能允许大家议论时政,是历史上政权存废的试金石.西周时代,召公谏厉王弭谤,就提出了著名论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弭谤,最后被流放.郑国的智者然明,看到郑国人在乡校议论时政,就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说,"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听到议论就及时疏导,把议论当做良药.孔子用"仁"这一标准高度评价此事,"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历史上,面对诸多君主闭目塞听的弊政,子产不毁乡校成了人们评议政治文明的经典案例.一代文豪唐代韩愈,读了子产的事迹,大为感动,专门撰写了《子产不毁乡校颂》颂古非今:"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3]

二是土地改革.襄公十年,子产父亲等推行了土地改革,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把那些非法侵占的土地收归国有,被没收土地的几个家族联合起来造反,杀死了当时的执政者包括子产的父亲.二十年后,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继续推进父亲未竟的改革.重新划分土地界限,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以限制贵族对土地的任意侵占和争夺,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一些人放言"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子产不为所动.三年后,改革初见成效,又有人称颂子产.五年后,子产"作丘赋",按丘(十六井)征收军赋,一丘出马一匹,牛三头.此为古法,久已不行,子产托古改制是为了增强郑国军力.但这项改革在却受到国人强烈反对.人们把征收赋税害民比喻为蝎尾之毒.子产面对非议汹汹,强调:"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改革每一步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威胁,但只要有利于国家,子产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自己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了.子产的这一精神影响了很多后代士人为了国家利益,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是法治建设.中国古代虽然有所谓禹刑、汤刑、周朝九刑,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春秋时代尚未有系统的成文法典.对于广大平民来说,某一行为是否违法,如何处罚,一无所知,全凭贵族处置.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叔向坚决反对此事,引经据典,认为"民知有辟,则不忌其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主要是怕平民从此可以依据法条进行争讼,不再害怕贵族特权.二十多年后,赵简子铸刑鼎,孔子也极力反对,认为"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也是考虑贵族的特权受到影响,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这是春秋社会从礼治变为法治的艰难蜕变,尽管过程漫长,但子产敢为天下先.后来北魏孝文帝曾和大臣元澄探讨此事,元澄的回答颇有见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4]

作为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子产和赵简子,竟然殊途同归地选择了法制.是因为他们从乱世的体验中得出明断,所以能够力排众议,毫不动摇地推进法制建设,变法图强,终于改变了国家的面貌.

四、博物君子,任贤使能

子产生活的时代,大国有疑难问题向子产询问,均能得到满意答复,这也是子产作为圣贤人物的重要标志.一次晋侯有病,叔向问子产,"卜人曰'是实沈、台骀作祟.'"晋国史官竟然也不知晓,只好请教子产.子产指出实沈、台骀乃是山川、星辰之神,和晋侯无关,晋侯之病是与同姓的四姬纵欲所致.晋侯叹服子产"博物君子也."既能讲出道理,又能切中要害.

子产熟悉礼乐同样获得了楚国的尊重.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申地举行诸侯盟会,不知该用什么礼仪,就向"诸侯之良"宋国的向戌、郑国的子产问礼,子产献上伯爵男爵会见公爵的礼仪六项.子产被评价为"善相小国."子产善于辅佐小国.

子产不仅博物、知礼,而且能够正确运用礼.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郑简公卒,要在送葬路线上清除障碍,但子产既未毁掉"司基之室"也未拆掉"游氏之庙",送葬的各国来宾只能绕路而行,时间也只好由早晨顺延到中午.子太叔怕诸侯之宾不满,子产却认为"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君子谓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这是春秋时代关于礼的重要见解,礼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不应被礼束缚住,被礼异化,体现了礼以人为本的精髓.

当时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是周王朝、鲁国,以及人才济济的大国晋国和楚国,但为何是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郑国子产被称为博物君子?众多的国家,为何子产改革得以成功?子产的外交辞令又从来没有过失误?

因为子产能够任贤使能,支撑子产的背后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智库、智囊团."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吕氏春秋.报更》)国家虽然小,但并不意味着人才不足,只要人才能够被充分重视,形成一个精明能干的智库,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区区小郑多君子,他们针对现实,前瞻未来,引领了时代的潮流.这一团队被孔子所激赏:"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子太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襄公三十一年,《左传》里细致记载了郑国大政方针出台过程:当郑国将要做出决策时,子产首先就向子羽了解各国情况,并且让他撰写外交文书,然后与善于计谋的裨湛躲到僻静的郊外去商量大计,做出预案请冯简子作最后决断.最后,子产才交给游吉既定的方案,以应对诸侯.这样处理各种大事的程序,很少出现失误.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羽、裨谌、冯简子、游吉等都能够人尽其才,发挥所长.还有一个大夫然明,虽然相貌丑陋,却机智过人.一次子羽到晋国聘问,晋国的程郑深得晋君的宠信,地位显赫,怕树大招风,引来祸患,就问子羽"敢问降阶何由?"实际想问保身之计,子羽不明就里,一时难以回答,回来后,就向然明请教.然明认为程郑将死,或者程郑想逃亡.如果一个人登上高位,却觉得不称职而要求降低官位,这是明智之举.看来,程郑是有疑心病,他将要忧郁而死.第二年,程郑果然因为抑郁而死.子产听说后,就向然明请教如何处理政事.然明说,视民如子.子产不由感慨,以前我只是看到然明的外表,"今吾见其心矣."游吉,字子太叔,公元前522年继子产执政.子产临终前交代他,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子太叔为政先宽后猛.流民结集在雈苻之泽,出入郑国盗窃.于是他发兵前往镇压,宽猛相济这一治理之策获得孔子的赞赏.

子产的君子风范在国内有赢得子皮的鼎力支持,在国外是得到了晋国执政赵武的赏识和韩宣子的理解.在晋国的每一次的据理力争都被赵武的理解和认可.襄公二十五年,赵武当上晋国执政后,待人以德,力主息干戈致和平,与楚国订立和平盟约,襄公三十年子皮授政子产,赵武执政了八年,然后是懦弱的韩宣子执政,春秋时代迎来安定祥和的四十余年,正是在这一阶段,士大夫得以追求人生诗意的栖居,使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赋诗就成为春秋时代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和方式.春秋赋诗观志在郑七子宴享赵文子时达到人数上、质量上、情感交流上的高潮,"七个大臣居然很恰当找到七首适合于这个场合的诗歌,或称美赵孟、或表达自己的怀抱、或表达晋郑两国的友谊.而赵孟也不愧为文化修养极高的使臣,居然能听出每首诗背后所表达的含义,马上做出恰当的反应."[5]

子产的影响超越了郑国,也超越了春秋时代.史学家陈寿、裴松之常常把诸葛亮跟子产作比较;唐代房玄龄被誉为唐朝的子产;唐高宗、唐玄宗等曾派人祭祀子产墓.薛道衡十三岁读了《左传》中的子产事迹后,作《国侨赞》称赞子产.唐代诗人周昙《春秋战国门.子产》称赞子产的宽猛相济:"为政何门是化源,宽仁高下保安全.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将猛济宽."唐代诗人李夷简《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文翁旧学校,子产昔田畴."宋代诗人黄庭坚《子产庙》对子产高度评价:"区区小郑多君子,谁若公孙用意深.监督执节诛腹诽,不除乡校独何心?"宋代诗人家铉翁《陈子新前后十年叶赞府寮修明学政讲堂成以诗》盛赞子产:"子产存郑校,僖公修泮宫.彼皆在其位,夫岂难为功."

[1][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895.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3.

[3]郭预衡.韩愈文集[M].李道英,评注.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238.

[4][唐]李延寿.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361.

[5]胡晓明.论春秋称诗的文化史意蕴[J].桂林:社会科学家2000(9):71-72.

On Connotation of Zi Chan's Gentleman Personality

CHEN Yu

(College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overlords came out in succession and men of talent were coming forward in multitudes.Zi Chan,a person from a small country Zheng,played an unusual signif i cant role in diplomacy.He traveled among dif f erent countries as a negotiator,making himself a man of the hou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He was acknowledged by later researchers as the"First Ma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Zi Chan was a man with foresight and sagacity,hav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hardships;he was also a very good diplomatist,self-conf i dent,reasonable and prof i table.He advocated that"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and pushed forward reform bravely.As a knowledgeable and talented person,he was good at appointing the virtuous and capable,and developed the f i rst talent pool in the history.He made himself the model of the later virtuous minister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Zi Chan;Personality

book=4,ebook=71

I106.4

A

1008-2395(2012)04-0008-05

2012-03-5

陈煜(1967-),男,大连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子产郑国晋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师旷劝学
申徒嘉和子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翳桑之报
宽容的力量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