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探析

2012-08-15肖新俊

文教资料 2012年23期
关键词:随州新生大学

魏 丹 肖新俊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18岁左右是每个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个体所面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位于地级市的四批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条件在湖北省地方高职院校处于中上等水平。特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新生入学适应情况问卷调查分析为例,探求加强高职新生适应性教育策略。

1.调查对象及方法

2012年9月中旬军训期间,笔者通过书面及网络方式,对随州职院2012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共设计12道问卷题,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显示如下:男生121名,女生79名;农民家庭占64.5%,工人家庭占23.5%,干部家庭占0.2%,企业主家庭占0.35%,其他占11.55%。

2.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2.1 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主要调查了新生对随州职院四个方面的第一印象。一是生活方面:主要包括住宿和饮食,其满意度基本一致。很满意的占8%,满意的占33%,基本满意的占38%,不满意的占21%。二是服务态度方面:主要针对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初步印象。3%表示很满意,39%表示满意,31%表示基本满意,17%表示不满意。三是校园环境方面:所接触的校园环境。11%表示很满意,33%表示满意,39%表示基本满意,17%表示不满意。四是精神面貌方面:主要针对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9.5%表示很满意,32.5%表示满意,36%表示基本满意,25%表示不满意。总体上看,有部分新生对学校存在不好第一印象。有关部门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原因,着实解决存在问题,抓住第一印象这个教育良机,让更多的新生来到学校后立即产生好感,从而安心舒心地开始大学生活。

2.2 对未来和学习的规划。

当问及学生父母(家人)对孩子进入随州职院读书的态度方面时,有67%的家长表示理解且满意,20%表示理解但不满意,10%表示不理解但能接受,3%的说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到高职学习是支持态度,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提升。

提及职业生涯规划,对此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谈到对现在所就读专业前景认识时,只有13%的同学认为很满意,36%满意,27.5%基本满意,23.5%认为无所谓。对于大学的生活规划,52.5%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有规划,46%的目标虽明确但还没有规划,1.5%的表示还没有想过。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对学生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的淡薄意识进行及时的填充指导和理念培养,深入学生,解答疑虑困惑,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

当问及新生们进校后最关注的事情时,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大学学习方法、专业定位、大学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可见,高职新生对学习还是有较高的热情的,大多都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有所收获。

2.3 对学生工作与社团活动的关注。

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没有参加学生组织,其他同学参与学生组织的情况如下:参与社团的占63%;学生会及班干部占26%。有81%的学生认为积极参与到学生组织中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个人组织领导能力,为将来职业竞争增加筹码;22%的学生认为参与学生组织可以加强人际沟通能力,扩大交友圈,为将来的事业培养人脉;也有6%的学生是为了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睐,以增加获得评优评先的机会。

2.4 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学生对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认可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学生会主动和同学接触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25%的学生交往较为被动,同时也乐意接受友情;但也有9%的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在宿舍集体生活调查中,有6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宿舍关系融洽,对舍友们使用兄弟或姐妹之间的特别称呼。4%的学生“感觉与同学间思想差异大,难以有效沟通”;同时有10%的学生认为关系冷淡。

3.高职新生适应性教育及策略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指导和帮助。

3.1 加强学习适应教育,开启专业学习之门。

调查现象表明,部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上长期接受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对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模式不太适应,尤其是地方高职基本上招收的都是在高中期间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新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所以在新生入学后,首先要进行专业常识学习,通过举办讲座和高年级学习经验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各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不同专业的特色性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总结等,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增强学习本专业的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而且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尽快主动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其次,教师要抓好开学第一课及第一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腾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让其学会自主学习,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介绍大学高效率学习模式的“必经之路”,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及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为今后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3.2 加强环境适应教育,点亮学生第一印象。

面对眼前陌生的学习新环境,部分新生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很容易形成对校园环境的不适应感。随州职院建校十年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职教育体系,凝练出“厚德、重能、创新、求特”的校训,打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徽、校歌、校训、校旗、楼舍、道路、景点,以及校园文化广场,无处不彰显出强烈的随州文化气息和职业教育色彩,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集中体现在校风、班风和学风上。

为此,该校在新生开学一个月时间内,集中向学生展示良好的专业教学实践和生活服务条件,设计周密的教学环节和贴心的师生交流场景,组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和多样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鼓励那些性格较孤僻、内向的学生参加进来,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从而让他们感知友谊的真谛、集体的温暖。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并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孕育学生的集体感与荣誉感,让多姿多彩的校园率先在学生心中竖立起一面坚定信念的精神旗帜,从而点亮学生第一印象,使其目标明确,身心愉悦地投入激情四射的大学生活当中去,迅速融入大学生活,达到对大学的良好适应。

3.3加强人际适应教育,建立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适应大学学习环境需要新生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建立密切关系。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都是一些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相互间难免会产生碰撞摩擦。尤其90后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新的集体生活中,或因性格不合、行为习惯不同,或因对他人习惯不够尊重等原因,同学之间产生隔阂情况较多。为此,要迅速找到大学学习的益友——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尽快“定位”学习伙伴;寻求大学学习的良师——与大学老师建立良好关系,都能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学校要大力提倡并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团体辅导,学习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见解,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成长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最后,要帮助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定位。90后学生通常自我表现欲较强,自我感觉较良好,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摆正心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各种迎新活动,如专家讲座、辅导员座谈会、学长交流会、社团纳新会、迎新晚会……这些活动,新生都应当多多参加,在活动中与院领导、老师、学长,以及同学沟通交流,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同学对学校的认识,有效帮助新生认识新群体新环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定位。

3.4加强心理适应教育,培育积极健康心态。

进入大学后,新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新的环境和自身角色转变,由此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也有研究者把大一这段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具体表现为自我定位的摇摆、奋斗目标的迷茫、新生活方式适应困难、社交困惑等。所以学校在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以“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主题的主体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理想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落差,选准参照系,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发展自己,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重新确立在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三年大学生活及将来的发展,同时新生适应性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全方位共同努力,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平稳渡过困惑时期,为顺利完成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崔艳.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我见[J].高等函授学报,2008(5).

[2]雷宇华,严玉平,吕雨虹,等.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状况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3]郭淑华,陈延娜,姚芳,等.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4]汪国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11).

猜你喜欢

随州新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