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德育评价时代困境的探讨
2012-08-15高亚玲
马 宁 高亚玲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德育活动的目的性促使人们对德育进行评价,以了解德育活动进行得怎么样,以及德育活动的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困境
当今时代是一个政治文化多元化、经济成分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栖化的时代,是一个新旧道德历史变化的时代。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价值标准的多重性导致道德教育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
(一)多元化社会给德育评价标准的建立带来困难。
第一,社会对学生道德多元化的要求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相矛盾。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在学习之外,产生了许多与日常伦理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特征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一系列的新事物对学生的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要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发生了冲突,这就需要德育评价内容不断地修改、拓宽和完善,德育评价内容面临着社会转型和革新的压力。
第二,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德育评价标准“泛政治化”相矛盾。
多元化社会相对应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处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一方面,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他们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其价值取向的主流仍呈健康向上的态势,学生们用行动证明在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仍然是首选。而当今德育评价标准仍然是未摆脱“泛政治化”的影响,“在德育评价上政治因素所占比重大于道德品质的评价,对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情感训练考虑相对薄弱”。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对德育评价标准的选择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给德育评价方法带来挑战。
第一,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德育目的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人的个性是建立在群体共性的基础上的。发展个性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会到了道德的真实意义,才会养成道德自主性。而目前的德育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凸显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今德育评价方法转型的一个难题。
第二,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绝对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能够自觉采取行动,解决人际冲突和道德矛盾。这需要把道德教育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动态发展的等评价方法去激励学生自身内部生成积极的、持续的发展动力。而目前的德育评价多以德育的绝对标准作参照物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对学生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
二、走出时代困境的德育评价体系重新构建
面对当前德育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和德育实践评价并重的双维评价体系。
受长期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是按照学科课程的设置原则开设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思想品德是按抽象出来的道德规范来编排教学内容;社会课则是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的拼盘,这样的课程体系,割断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成为抽象概念、原则,或与生活无关的一些事实、现象的传授、灌输、背诵,从而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在新课改中,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综合性的课程来替代学科性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弥补了学科脱离实际的弊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以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从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和综合,呈现出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开设更多符合实际的德育课程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开展特色德育教育,充分挖掘丰子恺漫画人文精神实践漫画教学德育功能。学校充分挖掘家乡艺术名人——丰子恺先生的人文精神,以丰子恺先生倡导的“童心”为主线,创建了漫画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漫画教学德育功能,使学校在特色中涵养,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同时,德育实践评价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如果一味追求德育课程的成绩指标就容易偏离德育教育的初始目标,所以应更加重视推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践行。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德育,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指导思想,确立“幸福教育工程”的办学宗旨,以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又如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中首创全国精神教育先河,开设浙江省首个宏志班,推行宏志精神和精神成长教育,以“三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口,以“走进农村大课堂”、“家史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对德育课程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重视,为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应该多元化。
首先,在制定德育评价的内容时应符合现实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突出学生的个性,也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内容的制定。例如,农村和城市的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的学校德育评价目标也要存在一定的差异等。最后,德育评价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如果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评价目标不符合或者有相背离之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德育评价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这样,不但保证了德育评价目标不偏离高校德育大纲的方向,而且能够使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方面的变化做出适时的改变,避免了德育评价目标的僵化。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网。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一个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为支点的德育评价体系网,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各种教学力量,协调各种教育团体,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德育评价面临的现代困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德育评价网络是必要的。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次,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整合基层德育工作机构,形成教育合力。最后要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健全相关配套性措施。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和监督,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构建“三结合”德育评价体系网。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各种模式要互为补充,同时并用,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评价方向达到一致,使德育效果达到统一,最终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德育系统中,德育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德育评价系统是动态发展的,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价系统,通过动态的德育评价系统,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从而能够针对学生的现状采取措施,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向高素质人才发展。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57.
[2]李振纲.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
[3]孙瑾.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4]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