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式教学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考和实践

2012-08-15芦净

文教资料 2012年17期
关键词:弗莱基础思想

芦净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000)

对话式教学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考和实践

芦净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000)

对话式教学是保罗·弗莱雷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它具有平等、民主和创造等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提高释疑解惑的针对性,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主体意识。对话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是:对话的设计是基础,对话的组织是关键,对话的总结是保障。

保罗·弗莱雷 对话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当今社会开放、民主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是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现“对话”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笔者拟对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进行简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话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中应用的价值及实施路径。

一、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简介

保罗·弗莱雷,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重要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教育思想是解放教育理论。

1.“灌输式”教学是教育中的压迫。

弗莱雷认为,教育压迫主要体现在:(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5)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6)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等等。这便是压迫者设计和利用的教育和教学,弗莱雷将这种教学形象化地称之为“灌输式”教学。

2.对话式教学可使受教育者解放。

弗莱雷认为,使受教育者得到解放的唯一途径是摒弃灌输式教学,代之以对话式教学。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还是一种教育原则和方式。对话式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教与学只是称谓上的差异,教师与学生都是发现真理的教育主体,他们互为师生,在对话中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共同反思,共同采取行动,以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3.对话式教学实现的条件是平等交流、爱、谦逊、信任和批判。

(1)对话式教学要求对话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平等不是知识占有数量或质量上的对等,而是一种权利上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具有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权利;(2)对话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行动,“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3)谦逊的态度和信任他人是对话的润滑剂。(4)对话应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没有批判性思维,对话就只是依附权威的表面形式而非交流。

二、对对话式教学的理解

综合弗莱雷对“对话”、对话式教学的界定及实现条件等思想,笔者认为,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原则,“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意味着平等、民主、创造,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从教学方式层面上看,对话式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

三、对话式教学应用于《基础》课的价值

1.对话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同感,扭转逆反厌倦心理。

《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本课教学中,知识的构建只是基础,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确立,道德品质、法治精神的养成和践行才是根本,而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需要知、情、意、行的统一。但过去只重“知”的环节,单向强制灌输使得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抛锚”,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知而不信、知而不行,对《基础》课存在较强的淡漠逆反心理。将对话式教学引入《基础》课,有助于由单向灌输走向师生双向沟通,使学生由“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使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心灵并对他们价值观的确立、态度的改变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产生影响,扭转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对《基础》课的意义认同。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脉搏,释疑解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也面临许多困惑。《基础》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直面他们的各种困惑,发现和解决他们的问题。通过对话式教学,一是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一些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生活问题;二是针对他们比较关心或困惑的学业、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问题,在《基础》课中应用对话手段的积极引导,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指导性强,自然实效性也会提高。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主体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其群体特征是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知欲强,对社会问题敏感且关注,易叛逆和质疑。虽然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改革,但在他们的成长中所接受的教育在本质上依然是应试教育,他们习惯于知识的被动“接收”,个性、思想、活力和主观能动性被压抑。在《基础》课上开展对话式教学,其课堂是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学生有了交流的机会与平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对话研讨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理解和接纳不同意见,从而提高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四、对话式教学在《基础》课实施的路径

近些年笔者将对话式教学应用于《基础》课,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笔者把对话式教学的实施总结为三部曲:对话的设计是基础,对话的组织是关键,对话的总结是保障。

1.对话的设计是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保证对话式教学的效果,教师需事先花很多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有整体的设计。对话源于教师的提问,所以在对话教学的整体设计中主要包括:提问的材料准备、设计及应答预想。

第一,精心准备材料。提问的材料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句话、一段材料、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段视频等。无论何种材料,总体原则有三:针对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在《基础》课的对话材料中,笔者经常选用一些短小精悍、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视频资料,它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眼球,容易展开对话。此外,还可以引用时效性强的社会热点话题,如2012年佛山市18位路人见死不救的事件发生后,笔者在课堂上联系道德教育展开对话,立即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他们的反应很热烈,各抒己见。另外还应注意选取学生身边的材料,如我校的“校园十佳学生”、我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先进事迹等,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和说服力。

第二,科学设计问题。设问原则有三:一是设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有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二是设问能激起学生思考,即问题应是有争议的,问题应是社会热点,问题应发生在学生身边。如学生非常关注恋爱问题,对“大学期间恋爱是利是弊”问题,他们观点不一,教师可以让生生之间辩论式对话,各摆观点,陈其利弊;三是要考虑设问的“度”和“面”。“度”就是要选取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这些问题应该是通过应用所学知识及独立思考分析出来的。难度太大,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难度太小或没有难度,学生得不到思维的锻炼,失去对话的兴趣。“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考虑到在交流中哪些问题适合学生整体的发挥,哪些问题能弥补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足。

第三,进行预答准备。问题设计好了并非意味着课前准备工作完成了,教师还要在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课堂想象,提前做好学生有可能对问题提出各种质疑的准备,包括所教学生的知识,学生可能以何种反应参与对话,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混淆不清,应该如何避免和澄清等。

2.对话的组织是关键。

教师按事先的准备来组织课堂对话教学,参与对话的主体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生。在对话组织阶段,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和灵活引导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创设一个理想的对话情境,对话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对话情况灵活引导学生参与。

第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板起面孔,一脸严肃,给人高高在上威严的感觉,而是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及语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营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对话中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不以教师的观点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对话过程胜于对话结果。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对话讨论。对话的实质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话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或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引起争论,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自己也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适时的表扬和肯定,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多鼓励,但要保证对话不偏离主题。

3.对话的总结是保障。

对话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师生对话的过程及结论。总结包括三部分:一是总结学生对话的表现,如思想上是否重视,是否积极参与,对话时是否在下面窃窃私语或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争论是否深入,问题分析是否透彻等;二是总结课堂对话的结论,对与教学观点一致的意见可以综合,对明显与主流思想对立的意见,教师可以摆客观事实与之对话,允许学生保留意见进行再思考;三是及时运用表扬手段,强化学生的对话意识。如适当对对话中某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表扬,以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参与课堂对话的自觉性。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7).

[4]百度百科.保罗·弗莱雷.

[5]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师生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6]崔学森.论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曹妍.对话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改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弗莱基础思想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与“剑”
英国 FLYGER 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