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语文的美育作用
2012-08-15周进才
周进才
(固安县固安镇中学,河北 固安 065500)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然而长久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工具性,过度注重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现在新课标出台了,语文教学目标突出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必要提出“重视语文美育作用”的观念。
一
美育是灌输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至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善人性的先决条件。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铸就我们民族的高尚的灵魂,现在必须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处处有美,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存在于自然界中,美寄身于人类社会中;美凸显在千百年来人类创作的艺术品中。语文教材是编者从千百年来优美文章中撷取的精华,其中蕴含了各种形式的美。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美,李白《蜀道难》中“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险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壮美,朱自清《春》中春花赶趟的艳丽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晨扫落蕊的凄清美,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阔美,等等,构成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无法欣赏完全的自然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博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烈,孔乙己分豆的善良,六一公公“请客应该”的宽厚,闻一多先生“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踏入大门”的勇敢,等等,构成了足以净化学生心灵的人情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李煜、李清照的婉约,赵树理的“土”,孙犁的“丽”,莫泊桑的奇巧,都德的细腻、精准,这等等的艺术美足以使徜徉其中的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养。
二
语文教材中不缺乏审美的材料,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了。我们必须弄清美育的途径与方法,明了如何设计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美育。
美育的途径包括以下三条。
1.审美意识的灌输。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审美感觉等。其中包括了人们对美的认识、评判、选择等等。美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也发生着改变。战国时楚国人以瘦为美,所以才有了“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东汉时期也以瘦为美,所以才有了美女皇后赵飞燕。然而唐代以“肥”为美,不仅书画作品中的人物体型健硕、肥大,而且“杨贵妃”也是一位胖美人。因此才有了历史上的“环肥燕瘦”。社会美、艺术美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妇女以娴静无才、贞洁刚烈为美。而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妇女投身于社会,追求与男子的平等、追求人生的自由与尊严,才华横溢,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这在社会中才被认为是美的。不同的时代“美”具有不同的内涵,人们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具有巨大的时代差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符合现代社会进步趋势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对教材中特别对古代文章、外国文章中的社会美的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审美思想;批判其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像屈原的《离骚》我们在崇尚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刚正不阿的人格美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其轻视生命、自投汩罗的无奈之举。
2.审美感觉的累积。审美感受的累积是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审美兴趣,构建完美人格,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审美感受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只有在客观上通过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创造出美的对象,才可能在这主观上相应地形成反映这一对象的特殊的能力和特殊的感受。既然人类的审美感受能力是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只有在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所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的反复进行中产生。不仅如此,学生们的审美兴趣的激发也依靠审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审美愉悦。因此审美感受的累积必须成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
3.审美方法的指导。审美方法的指导也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心理和心理过程。一般来说,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他们的感觉、感觉、想象、情感、思维给以方法和技巧上指导是必须的。这也是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之一。
三
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来说,理论的思考是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更为关键的一步是教学设计如何操作。
重视美育的地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作用,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就要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美育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尽力展示这些。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美育功用。例如:我们讲授朱自清的春花图时就不应只注意到其中的修辞,语言特点,应该想到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春景给人带来的那种难以述说的美感,那种难以述说的愉悦。
2.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中美的材料,体验作者的情感并与自身情感形成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愉悦,积累审美感受的经验。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一课,其中有充满着美丽的意境魅力,凄冷的自然景物描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要想体验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美丽,仅仅靠对词句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体验诗句中的美丽、凄冷的自然景色,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他们头脑中的经验。采取什么方法呢?我要求学生写一段二百字以上的扩写,让感兴趣、有能力的同学绘一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图。方法虽不高明,但笔者认为能够达到让学生接受审美训练的目的。
3.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功用。语言文字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描述出来的形象也是模糊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补充。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时,产生了一个疑难问题。学生们是北方人,没有见过丁香花,所以不明白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是一个什么形象,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了南方的丁香花,使学生体验到丁香花的瘦美,也就同时很完美地理解了丁香花姑娘凄婉美丽的形象。
4.用语言表达审美的感受与学生共享。教师作为一位年长者,生活经历必然比学生复杂,生活经验必然比学生丰富。教师作为一位接受了专业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必然高于学生。教师用语言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共享,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感受是构建学生审美能力的敲门砖,必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特殊的作用。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有助于我们实践新的课程标准,而且有利于我们完美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1] 王朝闻.美学概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