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2012-08-15熊广勤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集群企业发展

熊广勤,金 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产业集群的绩效是不一样的。当产业集群在国家或地区层次上具有相同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时,通常的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就可以解决集群的发展问题;而当国家或地区间发展产业集群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时,就需要较为特殊的发展模式。已有的发展模式对构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战略具有启发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因此,从国内外已有的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中探索适当的发展模式,寻找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较高的路径,非常必要。

一、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的演进、特征与趋向

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已不容回避。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一方面,现有文献从概念上反映了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与特征;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总结了不少典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路径及相应的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模式演进

事实上,自马歇尔提出“产业区”的概念后,艾萨德、费里克森和林德马克(Isard,Fredriksson&Lindmark)提出了“产业综合体模型”和“生产系统”的概念,随后巴格那斯科(Bagnasco)又进一步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这些概念事实上反映了集群的演进模式与特征。具体而言,单个企业集群存在两种可能路径:一是在集群内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采用并购等手段将其他企业合并为本企业的一部分;二是由于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产生了报酬递增的正反馈作用,再加上产业转移、市场吸引和政府行为等因素影响,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大量集聚,从而形成产业区。另一方面,产业区的发展也存在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如果缺乏相似文化或信任等要素,集群就可能衰退,最终分化为纯粹的市场;二是在地理、经济和社会等空间支撑下,产业区进一步发展成为新产业区(Feser&Bergman,2000)。根据产业区的概念,集群模式包括马歇尔式工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等四种(Markusen,1990)。Lynn M ytelka&Fulvia Famelli(2000)则将产业集群模式划分为非正式集群模式、有组织的集群模式和创新型集群模式。另外,Xiaochun Wong(2007)根据产业生态化概念,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的集群模式。

(二)产业集群模式的演进与特征

从产业集群模式的演进过程来看,集群发展过程包括孕育、快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池仁勇等,2005);根据集群在不同阶段的形态,产业集群模式可分为基本要素集聚型集群、价值链集聚型集群、社会网络集聚型集群和创新体系集聚型集群等四种模式,它们反映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四个阶段的形态(秦夏明,2004)。罗国勋、汪少华(2000)研究了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问题,重点比较分析了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模式、中卫型小企业集群模式、空间聚集小企业群模式、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网络式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等集群发展模式。刘恒江、陈继祥(2005)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认为内部治理与外部引导相结合的“从下到上”思路,是一条高效的集群发展模式。陆小成、罗新星(2007)基于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认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应该选择创新源驱动型集群、外资带动型集群、产业振兴与特色培育型集群等发展模式。于蓬蓬(2008)、吕筱等(2010)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吉林省、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各自提出了发展地区产业集群的路径。学者们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总结了不少典型的集群发展模式与路径。毫无疑问,这些研究都有一定意义。但是,地区产业集群形态多种多样,情况千差万别,通过个案研究很难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同时,在过分抽象的前提下讨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其绩效问题,显然是忽视了特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复杂性。

(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的未来趋向

从以上关于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与特征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集群发展的许多重要特征,但研究偏重于对产业集群的原因和效应分析,且多采用实证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或者通过案例研究得出有关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对于集群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模式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从现有文献看,理论的研究成果过于抽象,缺乏对特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实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全面考察,因此研究缺乏针对性,而现有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的研究,国外学者分析的背景又大多是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内研究者也集中在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等。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群成长由于制度与基础条件的差异,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群成长要求、成长路径显然不可能一致,对于产业集群不发达的我国中部广大地区,更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以便为发展该地区产业集群提供思路。

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绩效比较

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集群的绩效是不一样的。当产业集群在国家或地区层次上具有相同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时,通常的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就可以解决集群的发展问题。当国家或地区间发展产业集群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时,就需要较为特殊的发展模式。已有的模式对构建地区产业集群战略具有启发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定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因此,从国内外已有的产业集群实践中探索适当的发展模式,寻找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较高的轨迹,非常必要。

(一)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过程的分析与比较,归纳了几种典型的集群发展模式,其中具代表性的是根据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在集群发展演进过程的作用程度,将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以及完全计划型等三种(秦夏明,2004;刘宏毅,2006)。

1.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市场机制相对来说很完善,相关企业出于发展需要,为获得专业化优势、特定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等而群集到一起。集群化是市场导向的首创活动,政府作为一个调节者,对产业发展不设定优先目标。因此,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演进主要靠市场与产业互动来完成,集群的绩效受企业竞争力和内源力的高低以及本地根植性的强弱影响。

2.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比于市场主导型自下而上的集群模式,该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在企业群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相关企业集群的始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政策。其基本思想是由政府设定产业优先目标或选择一个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规划前景。这一模式大多出现在市场机制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产业发展的起点不高,仅仅依靠特定地区相关企业的自发群集行为短时期内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集群的绩效不高。在一情况下,往往需要一个“看得见的手”来推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要寻找到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较高的轨迹,充分实现后发优势(Second-mover advantage),仅凭市场机制在短时期内是很难实现的。而通过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构建地区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地区竞争优势,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如此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地区产业簇群,从而获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较高的路径。

3.完全计划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比于前两种集群模式,这是一种特定时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集权的行政力量,集中调配地区资源,选择性地发展某个产业,在相对不长的时期内建立地区产业群。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三线建设就是这种集群模式下的产物。虽然说这些集群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计划体制,但政府在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包办一切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最终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低效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因此,总体来看,这一模式的绩效并不高。

(二)集群模式绩效及其比较

科学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发挥集群发展因素中的正面影响,消除因素发挥作用的障碍,又可以使因素之间能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及集群绩效的提升。为此,有效的集群模式应该至少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使产业群中的企业、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对话和合作;另一方面使产业群外的企业看到集群的效应,从而理性决定是否进入产业群内,最终促使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高效发展及集群绩效的明显提升。比较以上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集群发展模式选择也不一致。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是企业通过集群利益的追求自发而成的,如果外在经济发展条件不存在或存在阻力较小因素时,集群就很容易自发形成,而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产生累计效应,这种效应引起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强化,进而引发很强的路径依赖,获得较高的集群绩效。然而,在集群过程中,相关企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容易招致各方面的阻碍,因此理论上可以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形成集群,但时常受到来自“上”的影响。相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认为,正是由于存在集群的各种阻力,因此需要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发展产业集群。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一定要结合特定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特色以及地区产业发展的特征,找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才能获得集群的较高绩效。

三、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

企业的简单“扎堆”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我国不少地区,众多企业“形聚而神散”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识别中部地区六省(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和山西)的产业集群?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重新探索。

(一)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中部六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集群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从整体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于低层次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产业集群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竞争性不强

中部地区各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因此资源产业型集群在中部地区占据较大比重。调查发现,在中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除了少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产业集群是依托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而集群的,如湖北随州三里岗香菇的产业集群与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等;湖南化学类的产业集群;江西的铜业、陶瓷矿产等产业集群;河南纺织产业集群;安徽矿产品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采选业、金属冶炼业、炼焦产业集群等。这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价格和低成本生产制作上,处于价值链低端,竞争力不强足,极易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冲击。

2.集群创新惰性大,动力不足

只有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地区产业集群内竞相创新的氛围,才能维持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地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中部地区多数产业集群虽具备创新资源,但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服务网络,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简单,劳动密集产业比重过大的缺陷,实际表现为集群产品档次低,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落后等。集群内很多企业为回避创新投资的高风险与外部性,往往减少研发创新投资,偏向简单的技术模仿。集群创新惰性制约着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削弱产业集群的地区竞争力。

3.产业集群的关联性不高,产业链不完整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至今没能形成完整的链条,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没有发挥真正的“羊群效应”。以中部地区的湖北省钢铁产业为例,该地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一些关键的型板、型材多产自外地。这一特征在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也同样存在,该地区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也缺乏完整的配套与横向整合,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影响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最终影响了产业集群绩效。

4.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薄弱

由于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低层次阶段,集群成长升级的支撑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例如,在中部大多省份,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活跃,导致集群内企业融资发生困难;中间商缺乏,使产业集群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的正常运转。另外,中部地区地方政府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不足、不及时,协会等行会组织及其活动不活跃,集群内企业之间协调性也不够。除此之外,为集群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信用担保体系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分析

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众多影响因素“合力”的结果。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发展作用的机制和途径又如何?我们将从企业因素、行业因素、地区内因素、地区外因素、政府因素等五个层次上展开分析。

1.企业因素

企业是产业集群内的基本单元,相关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为获得专业化优势、特定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等而群集到一起。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就是企业的聚集,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企业聚集,并且保持这种聚集的状态。因此,企业间的聚集必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要发展也势必要考虑如何促使企业的聚集,进而扩大集群的规模。一般而言,扩大集群规模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吸引更多外部的企业加入到集群,另一个途径是促使集群内的企业派生出更多的企业。一个产业集群能够衍生出新的企业既是产业集群良好发展的表现,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力。因此,作为企业因素的集聚与衍生是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

2.行业因素

行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行业内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分工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规模,而协作能力的提高促进了集群内部的高效运行;最后,行业内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只有发挥集群内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并把分散的关联企业带动起来,才能带动整个产业水平的提高及集群绩效的提高。

3.地区内因素

产业集群在特定地区得以形成并发展,必然与该地区的内在条件相关。Elhson和Glaeser(1999)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来自当地资源禀赋。中部六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另外,中部地区的历史、经济和风俗观念对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

4.地区外因素

特定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如果能够吸引特定地区外的要素流入该地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特定地区外的产业集群同样也可能抢夺该地区的要素,如带来该地区内的企业迁出以及高人力资本与人才的流失,最终导致该地区内的产业集群不具竞争力。

5.政府因素

大多学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升目标产业集群的绩效。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规范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政府主要扮演促进产业集群演进的角色。彼特(1998)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对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并明确指出,政府的作用影响主要是间接的,旨在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例如,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问题、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运行环境问题等需要地区政府的参与。因此,政府也是影响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模式与路径选择

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问题,只要寻找到适合特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其他问题将变得相对容易。反之,如果发展模式不正确,不是有效的集群无法形成,就是造成地区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发展的低效。然而,我国各地区(例如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企业集聚与衍生、地区产业基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策、地方风俗观念等基准条件以及地区要素禀赋(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相应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也就不一致。不同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条件,要根据特定地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择适合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实现该地区产业集群绩效较高的发展轨迹。中部地区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基于前文对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绩效问题的梳理与比较,结合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应选择以下发展模式与路径:

1.创新推动型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推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主要依靠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的知识外溢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充分依托该地区丰富的科技与人力资源,发挥中部地区人才培养与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功能;完善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专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该地区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密集、工业基础雄厚的先天优势,加强产业和技术联盟建设,建立适宜科技成果萌芽、转化的自主创新环境,使中部地区成为高科技技术、人才、资金等的汇集地,为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准备基础。

2.基于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发展

这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龙头企业(或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关联性企业(或关联性产业)组成产业链,形成地区产业的集群。因此,一方面必须根据中部地区的产业特征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的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的选择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扶持上下游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的绩效。在我国中部地区,有一批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湖北、山西等老工业基地,存在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都可以成为龙头企业网络的核心,经过龙头企业网络发展为产业集群。

3.政府引导扶持型产业集群发展

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企业集聚和产业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引导扶持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中部地区由于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和产业群的快速发展,需要依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扶持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引导扶持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不排斥企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是“包罗万象”,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般而言,在市场机制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集群产生和形成的初期应以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主,而在我国中部地区,市场经济已初具规模,部分省市产业集群也在逐步形成,此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应以政府引导扶持型为主。当然,随着中部地区市场经济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可以逐步转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即在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以集群自主发展为主导,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引导,通过对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控和集群发展模式的改进,确立实现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因此,我们在制定选择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时,模式与路径不但要具有前瞻性,更为重要的是符合中部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最终促使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效运行及集群绩效的明显提升,与中部崛起战略相得益彰。

[1]Porter M.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2]J.Vernon Henderson,Zmarak Shalizi,Anthony J.Venables.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2000.

[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4]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科学出版社,2003.

[5]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6]陈继海.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月研究[J].经济纵横,2003,(6).

[7]马建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8]李静芳.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J].企业经济,2008,(1).

[9]王素芹.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经纬,2008,(2).

[10]陆小成、罗新星.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2007,(2).

[11]冯翠平.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模式研究[Z].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

[13]杨树旺、易明、王文成.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6).

[14]李文清.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及模式研究[Z].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

[15]池仁勇等.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J].软科学,2005,(5).

猜你喜欢

集群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