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分析
2012-08-15孟珍伟
孟珍伟
(长江大学 东校区 团委,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以自己的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途径之一,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既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避免单纯地灌输,又要强调知行结合,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谓德育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集体、个体等的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崇高精神[1]和接受社会教育的锻炼形式,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
差别于校园内说教动员式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在公益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与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首先,提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培养了与社会公众的深厚感情,又深入了解和认识了社会。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荣誉感,这种价值体验会进一步升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向上的动力,形成品德教育的良性循环。其次,与德育工作目标相一致。从本质上讲,志愿者服务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利他主义行为的集中体现,而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趋于一致,积极利用社会提供的德育资源,努力形成全面的德育工作视角。
1.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空间
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生活气息。在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历练,激发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实践证明,志愿者活动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教育的单向传道”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同时也改变了过去人才一培养的模式,由培养“传统型人才”变为培养“有现代意识的人才”,由培养“服从型的人才”变为培养“自主型的人才”,由培养“片面发展型人才”变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2]
1.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志愿者行动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3],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队伍,通过服务社会和他人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能够更深入地接触现实社会、了解国情,体悟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处理好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自觉以“和谐”定位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在大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4],检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达到双赢的结果。
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堂
2.1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5]。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宗旨和内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献的精神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引导大学生摒弃金钱至上和贪图享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抵御唯利是图、以权谋私等个人主义思想腐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注重实践,面向社会,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远大理想。由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既是付出的过程,又是收获的过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真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能够帮助别人,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和幸福的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定位在服从社会需要,强化自我约束、自动多做奉献上来,有效地升华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
2.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材离不开智力的发展,而智力发展依赖于智力的运作和潜能的挖掘[6]。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列宁说:“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包括常规活动、专项活动及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7]。从扶贫攻坚到抢险救灾,从支教扫盲到医疗服务,从环境保护到大型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对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和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促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志愿者检验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知识能力缺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由学校到学校,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因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引导,感性思维并没有上升为理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化迟滞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高校教育进入社会现实生活,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磨合”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一条新渠道,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据权威调查显示:有61.3%的同学认同志愿者行动是“青年自身主动进行社会参与的新形式”。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社区建设、扫除文盲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8]。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从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会和理解了很多原来陌生的东西,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许多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之后都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支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生力量,青年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了解了国情,塑造了人格,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既是广大受教育者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觉成才的一条途径。它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9],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同时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扬。
[1]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2]吴映强.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徐中振.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背景和社会意义.当代青年研究,1998.
[4]夏义敬.志愿者服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视点.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0.
[5]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0.
[6]戴卫义,闪茜青.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沈东华.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8]王伦.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大做强[N].中国青年报,20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