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对后学的意义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28期
关键词:白石作画齐白石

赵 巍

(睢宁县高作高级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2011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夜场“大观一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白石老人的《松鹰高立图·书法四言联》以4.25亿元成交。齐白石不仅仅是一耳熟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其一幅作品能达到这样高的价值,无疑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那么,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对白石老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得到启迪。

一、爱祖国,爱和平

白石老人生前曾任北平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授予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通讯院士,1956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和平奖金,1963年100周年诞辰之际,他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是近代最知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篆刻家,书法家,文学家。

白石老人作为一代国画大师,其作品一改传统文人画的萧索意境和厌世情绪,代之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洋溢着人生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并表现出率真、烂漫、自然的审美风格。“他画的题材也和旧文人大不相同,劳动者常用的钉耙、竹筐、柴筢、瓦罐等屡屡在他笔下出现,儿时常见的各种草虫、青蛙、鱼虾、瓷器以及放牧打柴等都是他最喜爱的题材,甚至算盘、秤砣、老鼠、蚊子都可入画”。(陈传席语)这些日常生活题材的审美表现使他的绘画体现出传统文人画不曾有的鲜活生活气息和民间审美情调。

白石老人出身贫寒。早年饱尝贫穷之苦的他,当然也希望过上富裕安康、无衣食之忧的日子,但以牺牲人格去换取利禄功名被他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当年有好心的友人欲向朝廷推荐老人以画入宫谋个美差,他谢绝了。1937年,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齐白石赴宴作画。白石老人环顾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白石老人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1940年,日本人既引诱又威逼,想挟制他这“国宝”级画家去东洋。他大义凛然地宣告:“你们要齐璜,可把齐璜的头拿去!”在民族危难时期,他宁可闭门不画,也绝对不把作品卖给鬼子汉奸。

新中国成立后,白石老人亲身感受到新中国的美好,先后创作了多幅以荷花、瓷瓶、鸽子、万年青等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老人称颂新中国,讴歌新生活,期盼祖国和世界永远美好与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独具慧眼,取精用宏

白石老人书、画、印三绝。书法早年学何绍基,形神兼备,神完气足。后取法李北海、米蒂、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化古为我,自揭须眉,形成了长枪大戟风神凛然而又不乏名士气不衫不履破空横行的书法风格。①其篆刻取法《三公山天发神谶碑》,奇崛雄肆,单刀冲切,继吴昌硕之后开篆刻大写意新境。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而国画线条的成熟得益于书法入画。擅画又能书的老人深悟此理。其所作梅树,虬枝红花,生机勃勃,枝杆饱满凝重,以有力的篆隶笔法出之,宛如曲铁雄拔刚劲,充实饱满地抒写出此花不凡的精神气质。还有临风修竹、枝头玉兰、多年老藤、简笔人物,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位国画大师是如何将书法的墨笔营养巧妙地融化在他的画意画境之中的。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间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我辈以为大惭”。②明人徐渭,清人朱耷,近人吴昌硕都是白石老人取法之师。他的画构图巧妙,所画对象有时候精简至极而含义深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深刻体现其饱学修养和胆大妄为。

“我六十年来的成就,无论在刻、画、诗文各方面说来,不都是从古书中得来,有的是从现在朋友和学生中得来,我像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的,又似采百花的蜜汁,才酿造出甜蜜。我虽然辛苦一生,这一点成绩,正是很多古往今来的师友们给我的。”这一段与王森然论艺的话是白石老人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最好实践,也是老人谦虚好学的体现。

三、勤于观察,以自然为师,活到老学到老

“意由心造,趣中见妙”是白石老人艺术的灵性慧眼所在,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从人们司空见惯或不屑一顾之物上看出富有生命的情趣来。③其师心纵横挥毫写意的艺术是建立在持久刻苦的体察与写生功夫之上的。

老人多次出门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从京津到港澳的大半个中国,饱览华山、嵩山、庐山以及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等名山大川,开阔了胸襟,丰富了见识,助长了技艺。他的“借山图卷”题记中颇为自豪写道:“凡天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一个“借”字,可谓得中国艺术创造之精髓。

南方的紫藤是花和叶齐放的,北方是先花后叶,别有风趣。枇杷梗要粗大,冬瓜梗要细小。正看着东西的动物,眼睛是最难画,一定要叫它真看到才行……从老人留下的诸多画稿中可以看出他读懂了生生不息,活力无限的大自然。“观天地之造化”以致“万物富于胸中”然后“腕底有鬼神”的无上妙境,这是老人的一生追求。老人一生砚耕不辍,尽管后来已至高龄仍然不让一日闲过。“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这首八十五岁的自嘲诗是老人为艺术上下求索终其一生的充分体现。

四、胆敢独造,精益求精,成就一代大师

白石老人绝非是一个诚惶诚恐跪拜在传统教条下的无主见者。“今人摹古人,古人摹谁?”这是他借一方印文发出的疑问。勤学又善学,既虚心求教又不失主见,这是白石老人的聪明所在。为此,石壶屡屡称“白石是画史上最善学的人”。

齐白石是中国画坛历史中的又一座高峰,其作品不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都是中国特有的;在笔墨构图、空间处置、精神内涵诸方面,亦与传统相和。可以说,文人画的整套程式法则伴随他创作一生,而他的杰出,是在于他在精研传统的基础上,“下笔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反对“死拘岑法失形神”,主张“造化天工熟写真”,以独具个性又炉火纯青的审美创造丰富了传统图示,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富于笔墨个性的视觉平直感构成了齐白石艺术风格一大特色。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齐白石艺术观点的名言,亦是对前人深入研究之后,自己一生修与悟中的大智慧的体现。白石老人懂得,作画要形神兼备必须在对生活的审美提炼和审美超越中才能得以实现,唯超越形似的神似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准确精妙地传达作画者的内在情感。老人笔下的人物画《达摩》、《老当益壮》、《大涤子作画》等,以简笔大写意,略型取神深得此奥。

在齐白石的绘画创作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画的蟹与虾。其画蟹除了源于生活外,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也推动了风格样式的一变再变,历经三个阶段,其间几十年,最后达到用笔极度简练、概括出神入化,质感神态毕现。画虾是齐白石艺术中最享有盛名的,虽然浓淡几笔却神韵毕现,跃然纸上,而这恰恰是其几十年反复观察、反复写生的基础上提炼的心灵产物。六十八岁时他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之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在变的过程中大胆取舍,将虾的多条腿舍去,虾的眼睛用浓墨点就,充分拉开浓与淡的距离,这样把虾的身体质感充分表现出来,虾须用极深的书法线条功夫柔中带刚表现出来,灵动自然,观之整体妙不可言。

齐白石的花鸟画构成了其艺术创作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观天地之造化”的齐白石自然达到“万物赋予胸中”而“腕底有鬼神”的无上妙境。画家善于因势利导地以一虫一卉的描绘,删繁就简地建构出微观而真切的花鸟世界,幅幅却又全无雷同相似之感。众香国中的牡丹、芍药、紫藤、牵牛、玉兰,与昆虫世界的蜜蜂、蜻蜓、飞蝶、螳螂,被组合穿插成一个个“形神兼备”而变化多端的造化奇观。诗文、书法、篆刻、绘画,折射出白石老人的艺术气质及人生修养。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民族气节,他的艺术追求,他的胆敢独造的治学精神,他的诗书画印的巨大成就等等,无疑给后来者以无限启迪。

注释:

①姜寿田.书法导报,2007.

②齐白石.白石诗草.

③李祥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齐白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白石作画齐白石
齐白石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折段麦秆来作画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墨水作画
白石塔
红砖白石五店市
指纹来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