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2012-08-15姜菊英

文教资料 2012年28期
关键词:作文课写作文读书

姜菊英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江西 宜春 336000)

传统的作文课,总是这几部曲:学生写作文——老师批改作文——老师评讲作文——老师布置新的作文——学生写作文——老师批改作文……周而复始。学生对这种一成不变的作文课没有兴趣、厌烦不已,一提写作文就头痛,不愿上作文课。其实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仔细想想也难怪学生,总是老一套,如同每天每餐吃同样口味的同样的菜,换谁谁都得烦!莫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不也烦吗?可是光烦没有用,身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尝试着去改变这种现状才对。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近几年的作文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学生和我感觉都不错,在此特提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走出课堂,实地观察,感受生活。

学生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生活,没有机会去融入社会,更不用说去观察生活、体验大自然了。所以许多学生只能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而那些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往往让我们看后感到很生硬,缺乏真实、自然、流畅之感。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平时讲课时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比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秋天(正好是秋季)景物的特点,要求他们双休日时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吹吹秋风,摸摸秋叶,看看秋天的田野;引导他们去对比春天和秋天的不同,感受秋天的魅力,再让他们写出自己眼中的秋。另外我还把学生带出课堂,去实地观察、感受生活。比如写《我的母亲河》这篇作文时,我就事先安排一个课外时间,与学生们一起来到母亲河沿岸,对它的水色、水质、水源以及两岸的景色进行实地观察。而到作文课时,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次课外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师生一起理清思路,确定写作方向。这样一来,一篇作文的雏形就出来了,再让学生动笔写就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写出来的作文内容自然更充实,语言也更流畅了。

二、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切身体会。

我们常说某篇文章写得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感叹学生的写作水平低。可回过头来想想,学生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根本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写不出这样的好作文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这种机会。比如,在上一节作文活动课时,我就先安排了一个情景训练“寻宝”,告诉学生老师在他们熟悉的司令台里放了一件宝物,要求他们在五分钟之内找出来,找出者有奖。待学生冲出教室后,我快速地将教室里一把扫帚横放在学生必经的走廊上,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只白色塑料袋、一些废纸、一把教室的铁锁放在教室进门的地方(显眼处),故意将两张凳子打翻在走道上,一盒粉笔打翻在讲台边上…‥几分钟后,学生陆陆续续回到教室,我就站在一边,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看是否有同学注意到这些物品,看是否有人将它们捡起。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寻宝”上,没人注意到这些东西。随后我为学生讲了《考试》、《一地白纸》等几个相关故事,让学生知道,一个真正的好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还要品行好,让学生明白:“宝”不仅指那些价值贵重的东西,品德的高尚才是无价之宝,在这堂课中,每一位同学都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加之事先已通知要写作文,所以每一位同学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如此一来,活动课的经过,同学的表现(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尽收眼中,自己又有切身的感受,再让他们动笔写这篇作文,当然是胸有成竹,不在话下了。

三、设置情境,体验角色,增强感受。

一位好演员,他总是先体验角色,再去扮演角色;一位好作家,他总是先体验生活,再去反映生活。学生写作文时有时也可借鉴这种方法。比如,开完家长会后,我就要求以此内容写篇作文。可学生总是不能真实地描写出家长当时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不是过于夸张,就是有失偏颇;至于家长的心情,感受他们更是无法体验,倒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来指责家长。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训练:一对下岗夫妻,整日为生活辛苦奔波,唯一的希望就在独生儿子身上,也一直认为儿子懂事,相信他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所以和老师联系甚少;没成想家长会一开,才知道儿子由于上网玩游戏,成绩早已一落千丈。我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扮演父亲、母亲、儿子的角色,要求真实地表演出这一家人家长会后的情景。同学们对这个情景训练很有兴趣,跃跃欲试,都争着想表演一番;而那些未参与表演的同学点评也非常热烈、非常到位。几轮表演后,我再因势利导,要求同学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站在自己父母的位置上换位思考,体会一下为父母者的心情、感受。如此这般,学生们再写作文,内容就真实、客观多了。

四、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构建写作平台。

现在的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既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又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我就充分利用每一堂综合性学习课,为学生构建起开放创新、充满生机活力的写作平台。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首先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人读书的经验等。然后,在课堂上,我用精心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分版块讲出来和大家共享,同时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第三步,师生共同赏析名人所写关于读书的好文章,如冰心的《忆读书》、培根的《谈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个好习惯,读好书能使人怡情,使人高雅,使人明智。最后,我再布置学生写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因为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了很多资料,加上在这堂综合性学习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这时写作文,学生已不再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而是水到渠成,作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说身边事,道心中情,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觉学生并非每次作文都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是他们难把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心中的话写出来,即使写了也缺乏真实情感,内容空洞,好像编出来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课中,我就会结合这次的作文内容,把自己生活中相关的小事、趣事、感受讲给学生听,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比如写“童年之乐”这个话题作文时,尽管刚学完沈复的《童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学生们还是叫嚷着“童年的事早就不记得了”,“无东西可写”。于是我就把我儿子童年的那些调皮的事、有趣的事讲给他们听,引起他们的共鸣,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果不其然,学生们越听越有劲。这时我再让他们分小组互相说自己的趣事、乐事,一节课说下来,大家还兴犹未尽。到第二节课写作文时,我再问学生:有事可写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确实如此,作文写出来后,那些真实的事、真挚的情证明说的功夫没有白费,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学生评改,寻找优点,淡化缺点。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往往优点发现不多,缺点却是一大堆,诸如“中心不明确”、“不能围绕中心选材”、“语句不通顺”等等。学生听了老师的评讲,更是灰心丧气,原本有的一点写作热情也降到了冰点。针对这一现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有时就特意安排学生分小组互相对改作文,强调要寻找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并且各小组要推荐出一篇最好的作文,当场宣读并说出推荐的理由;最后,我再和同学一起来评点此次作文中闪光之处,强调值得同学学习的地方,并对被推荐作文的同学实行奖励。至于作文中的缺点我只是点到为止。结果发现,这类作文课很受学生欢迎。原因就在于学生评改作文,他们的起点低,更容易找出作文中的优点;而那些原本以为写作文是高不可攀的同学看到自己作文也有这么多的优点,信心又回来了,写作的兴趣也有了,再让他们写一篇新作文,积极性很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教会他们写作的技巧,谙熟写作的门径,让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我坚信:有我们的努力,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乐于上作文课的日子不会太远。

猜你喜欢

作文课写作文读书
写作文的烦恼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马老师上作文课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