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中找到必然——我在“止水”、“七感—七罪”影像作品探索中的思考
2012-08-15徐静琪
徐静琪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1.引言
艺术的源泉是共同的,它需要发现,更贵在发现后的再创造。在图形探索中也是这样,首先需要在元素中去发现,再进行新的创造;今天的有些图形创作命题已由从前的自然模仿,趋向于现代主观抽象的“图像转换”,艺术探索也随之走上了一个更新的台阶。这其中,物象的演绎被高度符号化、秩序化地化为具有内在关系的纯抽象图形。采用绘画或用摄影的方式去提炼其元素,使之成为画面的最亮点,在我的此次设计创作中,就是尝试以抽象摄影为起点,试图将自然物象瞬息的趣味抽象形,通过电脑技术转换为一种有境界联想的主观图像,将图像符号与精神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展现一种想象宇宙本源的美。
自然物形象是图形设计中艺术形象的源泉之一,如果将生活中的微观偶然的、瞬息万变的形象,以视觉冲击力强的新图形进行创作探究,就可以拓展一个崭新的空间。
2.图形创意与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是抽象艺术,是部分艺术摄影家从传统的纪实性为主的摄影中解放出来,将可审视的艺术形象作为表现自己艺术主张与审美趣味的独特形式。
对视觉艺术创造来说,摄影和绘画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工具,摄影的工具是相机而非画笔。摄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功能上裂变,有理由和机会表现非现实的原创画面,表现纯粹的非理性的视觉形式。
图形作为视觉传达中符号的表达方式,“图”能清晰准确地传达出意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图形创意思维的基本方式。表现手法有异形同构、异质同形、空间错视等。图形创意设计借由视觉形态来表达具有创造性的意念,把设计意图通过对图形元素概括、提炼、升华后,进行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分析,适当的创意表现,转化为信息传达的载体。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对于形象思维的精准概括。此种创意手段不仅能展现艺术家的生活态度,而且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图形的视觉表象力不但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而且具有与艺术作品相似的欣赏性,生动有力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使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
抽象摄影中的图形元素相对于传统摄影的单纯记录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真实信息的保留和重现,图形的元素虽源自于自然,更在于设计者对于本身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偶然图形发现,又要对创作主题以及相关意象、情境具有一定的构想与期待,即形见意,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创意下,借形寓意,通过平面设计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关注。我从抽象摄影提炼独特的图像元素,以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为切入点,巧妙地运用于图形创意设计中。
3.我的抽象实验摄影
抽象是大自然中永恒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杰作。抽象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形式本质。抽象艺术就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每一种现象都可能以两种方式进行体验,外在的——内在的。纯粹的视觉形式就是以色彩、线条、构成、肌理和空间的不同组合。这个形式的视觉意义是能够唤起人的注意,吸引人的眼球。其意义,也是超越我们平常的生活理性和思维逻辑的。
我的设计创作的理论立意点在于原研哉先生所说的“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一个真正设计师能够丰富设计这一个概念。”这促使我的思维世界急速地转换思考的位置。
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摄影的纪实性深深地吸引我,时间的瞬间性,被转换为摄影中的色与线、光与影。摄影是一种捕捉的经验累积,牵引着一个变幻莫测的庞大领域。在抽象摄影中,我可以看见一个内在截然不同的世界,片刻不停地变化,迫切的浮光掠影的知觉,一切都在反逻辑地进行着。
起初,至于我,这不过是一个水痕迹的游戏。尔后,水变的形态魅力让我意识到这自然的美与视觉传达中的图像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将视觉重点放在了变化莫测的水态与不同密度液体的相融上,轨迹,状态,特殊材质间碰撞产生的独特视觉现象。在瞬息之间,我不断发展出记录它的方法与表达它的可能,加入色彩,开始丰富奇幻视觉感官的知觉领域,不再漫无目的地搜集引发我兴趣的蛛丝马迹,而细微谨慎地探寻这个被遗忘的图像世界。
实验的区域不断拓展,“摄影之后的摄影”,不止于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更多地尝试于成像之前和之后、在图像与图像之间展开。
在创作过程中,所触动我的是从一种无限大的图像领域中慢慢分解成富有意味的局部,呈现出更神秘与爆发性的吸引力。随即完成《七感-七罪》和《梦——宋词》系列。
4.抽象摄影元素在视觉传达中图像元素中的表达
4.1 从摄影实验到设计作品《止水》图像的创作
在不断改进拍摄条件的基础上,我好奇的是,这种意外的细节在我的摄影中,却会发生在周围不起眼的意象中,触发我的内在思索。
图形从产生机制来说是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以创作为主体来说,从偶然图像的发现与选择,用人为方式制作,在偶然的表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自然天成的偶然图形,本身具有的节奏、韵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是独立的、自在自为的,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观察、发现、选择、欣赏。加以改造使之日趋完美,并注入寄托使之成为寓意的载体。
在设计过程中,内容主题是有意识的,构思的过程中,常常是有意与无意之间相互交替进行的,根据设计思维本身,想象,潜意识心理,联想机制等对设计状态的联想。从自然的形态中激发创作的灵感。
抽象摄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逐渐更多地表现艺术家自我精神与思维,面向当代,寻找新的可能性。
我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资源——水墨为题,吸取传统绘画观念、构图等元素,水墨在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已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在设计创作《止水》中,以中国画元素的角度为新的切入点,以水墨与新图像的关系为线索,思维上“重新洗牌”,实验中逐步融入墨元素,墨线舒展、墨光飘逸、墨团绚烂,相机捕捉时间与瞬间,在我的思维内形成了一个感受的网,我开始放弃了书本上或者是某种特定的权威所下的文化定义,而进一步在每一个瞬间的细节中,找寻信息的原点,他们互相的关系与渊源,感受生活的变异及新的文化信息,切中现实的文化图像和符号。我尝试借由水墨的独特中国身份,从传统写意文化中寻找资源——瀑布,将当代观念寄予影像语言去表达。在与传统文脉一致的基础上,不重复过去的文化价值,而创造符合现代新文化价值的寓意,不止步于对传统的无畏膜拜,而是尝试新的技术手段,演绎似水墨而非水墨的新图像力量,实为纳入当代的趣味的新瀑布,追求水墨在现代文化中的新生命力。
4.2 抽象摄影元素作为视觉传达的新的创作方式
设计始终将赋予内容以形式作为理性的宗旨,抽象摄影的非理性特征是使得审美者在欣赏作品时直接地审美,用视觉直接地触摸画面,用本能的辨别能力直接和作品交流,“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交流比语言能说明白的交流更有想象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抽象艺术亦是在这个意义上得以确立。
作品《水异》便以此为依托,超现实的构思画面,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构成,使用电脑技术加强原始图形的线条感,运用超现实主义中的美学观念,表现图像的独特才智,在随意的变形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荒诞怪异的图像元素成为视觉的中心。选用了水、油等的材质肌理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新的影像置换,创造近乎摄影的梦幻形象,从有意地拼合中反映了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使得不可能的事情似乎成为可能,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图形。触发人的某种情感,用摄影媒介所创作的画面有了“灵魂”,构建起了所有事物内在的不可名状的东西,也就是人们一种直觉或者理解思想传达的过程,唤醒人们怪异的梦幻体验。
由此不难确信,抽象摄影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广泛,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结合高技术,从日常的生活中提炼抽象的元素,高度概括凝练,表现和刻画人类生活世界中或灵魂所周游的领域中的美的形态,新奇而不流于俗的形态,拓展了图形创意的实验领域,对于日后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上,在创造性的启迪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结语
我的作品是捕捉人与自然的生命力,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很美,但对我来说每一幅都有独特的意义和拍摄目的。
平面即是要求适合于艺术作品内容的物质平面。从抽象元素到平面设计中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再创造和升华的过程。
发现美是创作来源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是孕育优美意识的温床。抽象摄影形象被人们所常见但并不关注,其实,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线里尽管是具象的,但是所有构成具象的局部或者细节都是抽象的。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抽象美。抽象因素无所不在,水的波动、烟的飘散、影的变幻、光的明暗、墙的斑驳、云的聚散、建筑的线条等,所有能够隐去原来物象面貌的局部和细节,都可以构成抽象图案。当摄影发现并选择攫取画面后,由光与影、明与暗、点和线、块面和构成、色彩和肌理所组成的画面,发现,选择。
将偶然的抽象图形元素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看似偶然,实则具有相当的必然性,自然,奇特,灵动,个性的偶然图形,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创作背景和环境,将各种设计因素创造性地进行编排,达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设计语言和方法,展现设计师的审美体验。抽象图形常常会引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其他熟知的图形的联想,突破人们习惯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实则探讨的偶然抽象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强化个性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电脑后期技术运用,探究新的设计形式,活在当下,注重观念的表达。
附注:《止水》作品获得第八届澳门设计双年展学生组图像类铜奖,《七感-七罪》作品获得第八届澳门设计双年展学生组图像类铜奖,《七宗罪(又名七感-七罪)》作品获得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作品专业组二等奖。
[1]作为重要文化资源与身份的水墨——关于“与水墨有关”展览的对话.鲁虹,卢缓.艺术 生活,2008年第一期,总第141期.
[2]盂祥芸.论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6):204.
[3][俄]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