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度与设计五类——从语言交流谈设计师的五种类型
2012-08-15李军科张大鲁
李军科 张大鲁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人与人的交流一定藏有“智慧与艺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句普普通通的对白也好,一段认真揣摩的表述也罢,都来自于言者的“本源智慧”与“艺术修养”。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例:
A先生与B先生,他们的首次考研都没有成功,而且原因都出在复试中。于是两人又都经历了一年的苦读,并再一次闯入复试,评委们这次给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考我们学校?”A先生的回答是:“我去年考的清华大学,没考上,所以今年来考贵校。”(很诚实)再看B先生的回答:“我这是第二次来考贵校,第一次因为复试失败了,所以今年又来贵校,如果今年仍然失败,明年我还会再来。”
乍听两者的回答,很显然A先生的话缺乏些“智慧与艺术”,相反B先生所说的话,除了能给人一种坚韧不屈的感觉以外,似乎还有点“藏巧于拙”的艺术。结果自然是B先生高高中榜,而A先生却名落孙山。尽管他们虽有着相同的艰辛历程,却因为言谈中所含的“智慧水准”的高下,而收获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可见“语言”是可以将人的智慧分出个你胜我负来的。既如此,我们不妨根据生活中的语言智慧,来划分人生中的“五度境界”,再来结合设计行业的特点,去探讨一番设计师中的“五类人群”。
一度“随波逐流者”
一度者,别人说什么他会信什么,说他好时,他会“心花怒放”,真正地以为别人是在夸自己,总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说他坏时,他就“悲观叹息”,认为自己确是一文不值的,进而一并寻出些自己“坏”的理由来。甚至,这类人在遇到选择的时,缺乏基本的思维与必要的考量,时常毫无主见,而最终将随波逐流。且看如下一件小事:
一个设计师,有一次因业务差池,而遭到老板痛骂,正骂得过瘾时,因门未关严而被风刮开,老板马上对他说:“你出去把门关上再进来。”他如实地出去把门关上了,忽然又想到老板刚才还说要让他进去的,于是又打开门进来。
也许这位主人公在生活中也未必傻到如此程度,但仅此一件小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类人的“听话”与“随流”特性。
设计师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类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当然,在这类设计师的思维里只存着“听话”,而在行动上却也只留有“执行”。看下面这个小例子:
设计师A先生正在为某洗浴城设计标志。第一次会面,客户说:企业应该“稳如泰山”才好。A先生说:好的,几天后一个以泰山为原型的方案完工了。客户看后又说:企业应该财源“滚滚”才好。A先生又说:好的,几天后又一个“有山有水”的方案产生了。待到客户看后仍不满意,又说:企业应该如日中天才好。这次A先生聪明了些,一个有山有水有太阳的方案诞生了。
我们常说“客户如同上帝”,但当他碰到一度的设计师时,客户便成了“真的上帝”,他的话就自然成了“不能不完成的圣旨”,他要求用什么元素、什么色彩、如何去摆放等等,一度者都一应照办。而在旁人看来,设计的整个过程,俨然已不是设计师在工作,却更像是“上帝”自己在设计。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一度的人是做不了设计师的,因为他们只能在被动中接受,总以一副“好好好、是是是”姿态立世,而不能主观地应变。但是,由于他们的“听话”,也终将自己培养成为一流的“绘图员”,成为客户思想的直接加工者——一名真的“伪”设计师。
二度“善于发现者”
与一度的人不同,这一类人,别人说他好时,他会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夸我?是不是有求于我呀?当听到别人说自己坏时,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会骂我?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看一个二度者的例子:
陈先生一大早就发现,陈太太看他的眼神很不对劲,极不亲热,且充满着“敌意与埋怨”。开始时陈先生很是生气,发火道:“惟女人与小人难养也。”此话一出,陈太太马上回敬道:“我既是女人也是小人,看你能把我怎么样?”陈太太突如其来的无理取闹,令陈先生不解这是为什么,但他知道一定是自己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于是去查一下日期,一看不得了,因为今天正是“太太的生日”。于是,陈悄悄地溜出了家门,不一会后又回到家中,手里却多了一束硕大的鲜花,之后是太太的笑声。(原来如此)
文中的陈先生就属于生活中的二度者,可见,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问为什么”,然而,喜欢问“为什么”的人,实际上也恰恰是善于发现的人。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王同学想设计一张“拒绝暴力”的招贴,他左思右想无从突破,某天与同学一起聚餐,桌上端来一盘璀璨金黄的大闸蟹。其中有位曾被螃蟹夹过的同学,说道:厨师真是个好人,先把这平时伤人的家伙捆绑起来,再对它处以“蒸刑”,真是大快人心呀。此话一出,小王的注意力马上被集中到螃蟹被捆绑的大夹子上面,他发现,螃蟹的夹子就像是实施暴力的凶器,而捆绑的绳索也正好体现着“拒绝暴力”。
这个故事虽短小,却能够说明创意来自于发现,发现与创意本来就是一对亲密的“情侣”,彼此间相互的依存与互动。而设计师则正是促成这对婚姻的“媒人”,他们是善于发现的能者,常常活跃于“发现美、捕捉美,进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成为设计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发现力。
二度者便是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一类人,也是可以被时代塑造成设计师的人。他们既善于在交流中“探寻”客户的意图,又能在设计过程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构思出解决之道。这种善于发现的天性,使得他们的设计作品,总能够蕴涵着一些创新与收获。
三度“预测未来者”
可以说,三度者“如同技艺高超的棋手”,往往能摸清对方的路线和规律,并可“提前”做出应对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翘尾巴就知道你要往哪飞”的那种人。在古代,这类人有着高雅与睿智的风范,“从世有谋事之才智,悟道得通天之性情。”即便是在现代,这类人也能遇事做到先知先觉,并巧而化之。我的朋友“李”就是此类人:
一次同事“张”打电话给他,一接电话张某好赌的性格与为人便迅速令他锁定,他马上做出判断“张打电话的原因一定是向自己借钱”,于是还没等“张”开口,“李”早已编好几个理由来拒绝他了。
“李”的反应是在谈话之间完成的,这需要有一定的思维速度。此外三度这还有一个能力是“未雨绸缪”,举一个例子说明:
某总监“李”接到了一个设计某“爱心活动”标识的项目。决定用“三颗心”来作为设计元素,他事先已知道,所面对的客户将是吹毛求疵的类型,于是事先准备好了种种解释的预想,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客户问道:“三颗心是不是会让人想到三心二意呀?”他回答道:“不会的,因为一颗心代表是孤单,两颗代表是伴侣、三颗心则代表是集体。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三’本身就有帮助的含义,所以,这也跟本次的‘爱心活动’是相符合的。”听到解释以后,客户的顾虑很快便被打消了,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方案。
这位总监就是典型的“未雨绸缪者”。我们常说,设计行为的本身,即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活动”,因此如让三度者去做设计的话,他们预测未来的本性,能使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创造出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事实上,也只有三度者才是称得上是真正合格的设计师。
四度“追求完美者”
四度的人不但具有三度者的智慧,还能在谈话之前,对谈话的效果做出预测和评估,并且能够随时使自己达到一种谈话的最佳状态。如果让他觉察到对方对自己的话题,已不再感兴趣时,他还能做到“灵魂出窍”,即将自己置身于第三者的身份,不失时机地提醒自己该换个话题了。且看下面这段话:
王编辑、吴医生与孙小姐在一起谈话,不爱看文学书的吴先生很喜欢孙小姐,所以想借个文学方面话题,来令王编辑出丑,以消灭情敌。于是说道:“小王你看了那么多文学书,有什么用呀?”小王说:“当然有用,你知道吗?书有这么几类,一类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如佛、儒、道之书,说白了是将‘狼变成羊的书’,第二类是有利于个人完善的书,如名人传、厚黑学、博弈论之书,说白了是将‘羊变成狼’的书,第三类那,是有利于人民的书,如列宁、鲁迅之书,应该是……‘将狼变成公狼的书’。第四类吗?……我想想……”小王明知自己的话说得太啰唆了,可能已经引得人家不耐烦了,但一时又找不到台阶可下。正在此时,孙小姐不耐烦地说:“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的,你还是别想了。”小王略微停顿之后,就借此话题说道:“如果真像孙小姐说的那样,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的话,那么我们要经常地思考一下才对,也好借此机会去讨好上帝呀。”
文中的这位王编辑,就能看出别人眼中的自己,并能在略微停顿之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谈话状态。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常是说给一般人听的,而四度者的“角色”是可以自我掌控与借机转换的,他们时而是当事者,时而又能跳出当局“冷眼旁观”,其善于觉察的品格与及时调整的心态,成就了四度者的“不断完善之精神”,所以我称他们是“追求完美”的人。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去做设计,应是设计界的幸事。他心中装的是完美,就一定有机会去收获“完美”。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方面,设计活动本身就是“追求完美”的结果,这既体现在创意过程的精进与升华方面,又体现于做设计项目的波动与调整之中,一个设计项目做下来,要经历诸多的变化。如作品到了提案阶段,突然仍有提出新要求的可能,遇到了就得重新“回炉修炼”,而这些变化,都离不开设计师的及时调节。
另一方面,“追求完美”还应是性格使然,如果没有“终身学习与不断超越”的性格引导,就无法达到“追求完美”的境界,学习常被看做是“寂寞的”,所以有“寂寞之道”的说法,但对于四度者来说,学习就如同吸烟,尽管开始的几根能呛得“扁桃体发炎”,但是挺过来了,却也让他们上了瘾。记得李可染大师,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白发学童”四字,如将之与“寂寞之道”并在一起的话,四度的设计师就应该是那种“敢为寂寞之道,愿作白发学童”的人。
五度“随机应变者”
如果说四度者还是普通人的话,那么五度者就该是伟大的人了,不同时代都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爱因斯坦,围绕他有着很多经典的对白,有一例最能说明他超人的智慧:
当爱因斯坦还在大学教书时,“一次爱因斯坦给他的学生出试卷,他的助教说:您出的题目和去年的一样啊。爱因斯坦说:对啊。助教说:怎么同一个班今年、去年的考试题目是一样的呢?爱因斯坦笑了:题目是一样的,但是答案已经变了。 ”[2]
再如,周恩来总理:“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3]
上述两例,都是久经传诵的伟人对白,如果说四度者是“善谈者”的话,那么五度的伟人们就一定是“美谈家”了,所谓“历史传美谈”。我们会发现,伟人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随机应变”。当今世界可谓“光速发展”,设计师相对于其他职业的人来说,所面临的挑战经常是严峻的,将设计者称为“创造世界的人”似乎也不为过。而这种挑战与创造对于五度的设计师来说,都是兴趣之所在。他们有的是不孚众望的信心,扭转乾坤的实力,引领潮流的个性,以及为峰之巅的精神。待到光阴流转,历史如漆黑之夜,他们就是那几颗耀眼的星辰。
综上所述,关于“人生五度”与“设计五类”的概念,只是相对的一种较为笼统的提法。如果说这种提法还有一点意义的话,那就在于它能方便人们或设计者们去从中对映出自身的不足。当然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一种状态而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多元的世界、丰富的人生,再加上经历与年龄的增长,人的智慧与境界也会随之不断的攀升。这就使得人们的外在表象与反应,有时是“一度”,有时是“二度”,有时则会是“五度”。更甚者,“大智若愚”型的人又该是几度?或者他们是“披着一度的皮,里面却有五度的瓤子”也未可知。所以,并不适合观者去对号入座。然而,我们都有一颗上进与追求完美的心。如果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了,希望,此文能给悲观者以“骄傲中的自信”,令骄傲者在“悲观中成长”。
[1] 中国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 中国美术史.三联书店,2011.
[3] 语言沟通艺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 文学与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