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5期
关键词:习惯课文家长

徐 谦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总目标。

魏书生曾说:“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孩子进入高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此时,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果抓住这个时机,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高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求知欲,尤其是对新鲜的内容。开学初,新书一发下来,很多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这篇课文读读,那篇课文看看。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预习,是习惯养成的良好基础,但离习惯养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教师要专门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培养重要意义的教育,利用鲜活的案例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可以有效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前学习课文,梳理出疑难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对课文进行深度探究,拓展学习内容。

学生对预习的好处有了深刻的认识,就能自觉地投入预习过程中,享受预习的乐趣,积极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形成学习习惯养成的内部驱动力。

二、教给方法,确立规范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预习呢?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于课文,笔者尝试教学生运用“五读预习法”:一读,了解大意;二读,扫除障碍;三读,正确流利;四读,质疑问难;五读,查找资料。

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建议使用的方法。一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是写什么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可以就文题猜文体,大致内容,在有所期待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验证性或探究性阅读。读后即进行反思,获得初步认知。至于生字读音,新词意思,只要不对大体了解产生障碍,都可以不去深究。这次阅读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也可以轻声读。这样的初读,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也适应孩子初读课文的心理需求。

二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查字典等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对生字表中的一类字,还要求查工具书,进行扩词练习,同时运用方法巧记字形。这次阅读,要求使用工具书、动笔做记录。只有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三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这似乎不算高要求,但对很多孩子来讲却很难做到。学生必须大声、反复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要停下来反复练习,直到达标:不错、不破、不漏、不回。不计遍数、不论时间,不达目标不止。有的孩子要读好一句话,甚至要反复读八到十遍。朗读是一种技能,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让学生在预习时,过正确流利关,为感情朗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读课文,要求采用默读方法,边读边思,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梳理质疑问难的角度:1.字词方面,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仍然没有认准的读音、弄懂的意思,词语的表达效果等;2.句子方面,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感情,运用的方法,表达的效果等;3.段落方面,大概意思,结构方法,在全文中的作用等;4.篇章方面,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谋篇布局的思路等。可以就文题质疑,内容质疑,也可以就表达方法质疑。学生在反复阅读与思考中学会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五读课文,要求学生敏锐地发现需要查找资料的地方。如,关于作者创作背景资料,关于文中人物经历的背景资料,关天事件前后资料,名言警句出处的相关资料,等等。这种发现,需要智慧,学生要根据自己阅读理解时的需要去确定查找什么资料。起步时,要求要低,只要能有意识地搜集资料,便给予鼓励,以后逐步提高要求。

清晰的步骤,严格的规范,详尽的讲析,标准的示范,使预习方法深入每个学生的心坎里,为学生自主预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知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什么目标,学生才能学会预习。

三、及时反馈,持久训练

每天上课前段时间,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反馈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预习案反馈法,即教师根据预习要求编写预习案,学生在预习时完成预习案,教师上课前进行检查;家长签字反馈法,即教师将预习内容与要求明确告知家长,请家长协助检查,并签字证明,课前进行普查;课堂交流反馈法,即教师基于学生预习要求,在课堂设计相关环节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在反馈时,要及时鼓励充分预习达到标准的学生,尤其对他们预习的态度给予大力宣扬,发扬他们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对于字词预习的反馈,可以采用听写过关的方式进行,起初阶段用表扬、加星、加分的方式鼓励优秀学生,还可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书本上记录情况。对于课文朗读,则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检查。个人自荐、他荐,集体朗读,他人、教师抽检,根据朗读情况记分,评选优胜小组。这样一来,预习没有,预习效果怎样,就不再只是学生个人行为,而与集体荣誉关系紧密。一个学生预习态度不好、质量差,在检查中很容易就会被暴露出来,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集体舆论的压力下,会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小组同学会主动出击,督促他认真预习。

每学习必预习,从课文到练习,到习作,乃至复习,都布置学生预先进行。持久地严格训练,预习的意识就会扎根于学生心田,预习的方法就会逐步被学生掌握,学生预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只有学校教师的倡导与要求,没有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是不利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学期初,就要召开家长会,以生动的实例使每个家长认识到良好学习惯培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配合工作的积极性。继而,对于本班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进行介绍,特别是预习习惯。孩子预习时,要做什么,每一步达到什么目标,让家长知晓。家长怎样督促检查,教师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在进行预习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校信通及时向每位家长通报检查情况,表扬做得好的孩子,提醒家长关注做得差的孩子。必要时,还要做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预习的时间、方法、投入程度等。只要有老师的高度关注,及时反馈,就能带动家长的高度关注,以保证孩子的长期坚持。

学期中,要召开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会议,对班级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孩子与家长进行表扬,注意搜集典型事例。还可以挑选做得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挑选做得好的孩子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优秀典型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全体学生提高预习能力。

家校携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预习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监督考评,奖惩强化

预习要成为孩子自动化行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预习方法,且在老师要求、家长督促下已能够坚持不懈地预习的时候,就是老师家长可以渐渐放手的时候了。这个阶段,老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指导孩子自我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教师每周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一次汇总,利用班会进行小结,奖励优胜小组和优秀学生,奖励形式要适合学生需要,富有创造性,如小组集体活动、免除一天值日等。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依然是很关键的环节,一旦发现孩子预习不充分的现象,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个别交流,必要时适当批评教育,以强化预习行为。

六、尊重差异,讲究策略

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孩子也有着千差万别。在习惯养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家庭特殊,家长没有条件督促孩子完成富有弹性的预习任务;有的孩子底子薄,能力差,完成既定预习任务有困难;有的孩子头脑灵活,意志力差,会投机取巧;有的孩子善于瞅准机会,偷懒应付。面对差异,教师要承认它,并且熟知孩子禀性,因材施教。家庭情况特殊的,起初教师要辛苦些,把这样的孩子留下来,代替家长督促指导孩子预习,或发挥小干部作用对其进行帮扶,以后逐步放手,鼓励自觉。底子差的,要特别联系家长关注,最初适当降低要求,但要保证质量,课堂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以增强学习信心。意志差的,要以名人伟人事迹、身边榜样感染教育,教给他们自控的方法。偷懒应付的,高度关注,及时奖惩。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际,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们要注意对学生预习习惯的指导,不只是说教,而要家校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预习习惯转化为孩子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就让我们积极行动,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1]陈峰.好习惯好人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习惯课文家长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