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观和隐喻话语的阐释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5期
关键词:含义隐喻关联

石 岩

(百色学院 外语系,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引言

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发表了《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层面进行考察,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语义学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原来单一的修辞层次发展成为哲学、认知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由此隐喻研究从修辞、哲学、语义、认知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隐喻理论,如对比论、替代论、互动论等等。于是人们逐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将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纳入语用学的研究,使语境理论与隐喻阐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首先讨论了传统语境理论对隐喻话语理解的重要作用,以及该理论对理解隐喻含义的不足之处,进而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论述和解释了隐喻话语阐释过程中传统语境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

二、传统语境观

(一)传统语境和隐喻阐释

传统的“语境”概念,几乎是一个包容力极强的范畴,它包括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的方式,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了解的程度,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等客观因素(李勇忠,李春华2001:26)。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所依赖。对于任何话语,包括于隐喻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其特定意义或者说是语用隐含意义的获得取决于具体语境。Ortony等人的实验也证实,理解具有充分语境的隐喻所花的时间比语境因素不够充分的隐喻所花的时间要少。对于前者,听读者具备更多的推断前提,较易找出隐喻的意义;而后者提供的可推断的背景知识不足以推断隐喻的含义(彭增安2006:78)。束定芳(2000:209—219)也指出,语境本身的特点、说话者特征、语境信息数量的多少、人类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交际者阐释隐喻话语的含义。例如:

(1)God,to me,it seems

is a verb

not a norm,

proper or improper.

(上帝,对我来说,似乎是个动词,

不是个名词,

专有的或不专有的。)

例(1)的意思是:上帝主要是指导人们的行动,不一定专门属于某个人。“动词”具有使动作用,用来隐喻上帝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而名词有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之分,其所指的事物也同样有分别。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宗教方面的知识,则对这个隐喻的含义的理解恐怕不会很深刻。但是该例句把语境,即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宗教知识看成一种客观存在,认为这些语境要素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这些传统的语境观虽然能帮助了解语境对理解隐喻会话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解释某一隐喻话语的含义时却无能为力。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欧美国家也经历了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协调阶段。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改革》编辑部编辑张世贵梳理了发达国家破解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的经验。

(二)传统的语境观的不足

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它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随着语境的变化,同样一句话,可以是非隐喻性话语,也可以是隐喻性话语。每个隐喻的喻义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喻义集,体现出喻义的不可穷尽性。比如,

(2)Internet is a public bathhouse.(徐章宏2007:70)

对于不同的受讯者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动态变化的语境中,同一受讯者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3a)Internet is a place which is open to all kinds of people,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s.

(3b)Internet is a place where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3c)Internet makes people thinks alike.

传统语境无法解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不足所决定的。其一,传统语境观没有对受讯者是怎样理解话语的机制作充分的论述,因而不能完全解释语境是如何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如交际者是如何利用语境因素对话语含义进行推导的,交际时为什么会造成双方的不理解现象和误解现象等。其二,传统的语境观本质上把语境看做一种客观存在,因而往往忽视语用主体的中心地位,过分强调语境在交际中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把交际双方置于被动地位,这就使交际者在言语行为中失去了选择语境的主动性。实际上,在交际过程中,施话者不仅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与交际的环境相适应,而且还会主动地利用各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为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言语环境。

三、认知语境观

(一)认识语境与关联理论

显然,认知主体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甚至心理情绪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以及认识深浅也不尽相同。既然语境是心理产物,那么不同的交际者的认知语境也是不同的。这样便可得出结论:认知语境因人而异,而同一个人的认知语境也会随着情况变化而有所调整。

认知语境的这一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传统的语境观所不能回答的交际中的误解和不理解现象。例如:

(4)A:What do you think of Tom?

B:He is another Shylock.

B所说的Shylock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此人非常吝啬,是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B将Tom比作Shylock是想要传达这样的信息:Tom这个人吝啬。如果A没有看过这部喜剧,头脑中就无法组织关于Shylock的认知语境,也就无法理解B这句话的含义了。

因而可见,认知语境对于话语理解至关重要。在交际过程中,受讯者将新信息所提供的话语假设与记忆中已有的语境假设相结合,经过推理得到新信息的语境含义,从而达到了语境效果。

(二)认知语境和隐喻阐释

认知语境是被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认知语境要求一定条件下交际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理解话语时,受讯者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刺激讯号,而且倾向于与这些话语最相关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而且,推断隐喻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否定的过程。所以说,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彭增安2006:80-81),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受讯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到的话语建立在新的语境假设上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例如:

(5)John is a lion.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隐喻。A lion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凶猛、残忍、贪婪。 但讯递者没有直说“John is brave,cruel,and greedy.”。而是用了一个隐喻来说明,这样一来,受讯者必须依靠认知语境找出其关联。

隐喻意义又有强隐含与弱隐含之分,隐喻的理解需要受话者假定施话者的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调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在互明的认知语境中,构建出语境效果,获得结论,即推导出一系列的弱隐含。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旧的语境假设会产生出一系列的新的语境假设,在不同的语境假设中,寻求隐喻的最佳语境假设也就是寻求最佳关联。隐喻意义是受话者通过关联在推理过程中补足出一系列隐含前提即语境假设而实现的。其间的补足隐含前提,就是在现有语境的基础上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以便在扩展了的语境下对话语做出关联性的解释,从而最终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例如:

(6)A:Do you like football?

B:I am a Brazilian.

例(6)中,B的回答“I am a Brazilian.”。 乍听起来跟语境毫无关联,因此A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寻找、建立关联,从而达到最佳语境效果,最后获得该话语的暗含意义。从隐喻的工作机制来看,B的明示话语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巴西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知道“巴西人爱踢足球”这个相关语境假设。这样,A就以这两个假设为前提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得出B喜欢足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隐喻的阐释跟其他话语理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此,关联理论提出隐喻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一种随意交谈,跟其他话语一样,需要受话人结合认知语境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四、结语

认知语境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起来,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揭示了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思维过程和认知状态。认知语境观把语用主体置于言语活动的中心地位,将侧重点从讯递者转移到了受讯者,视交际者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影响话语理解的认知语境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听话人根据关联原则建构而产生的(何自然,陈新仁2004:12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话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语境和情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认知语境观对隐喻话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隐喻话语理解的推理模式:认知-推理。受讯者利用逻辑知识、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不断进行选择、激活和重组,获得最佳关联,从而理解隐喻话语的含义和讯递者的真实意图。

[1]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5]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含义隐喻关联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活的隐喻》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虚荣的真正含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