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柘枝舞描写
2012-08-15王薇
王 薇
(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文化灿烂辉煌。作为唐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人按照乐曲的演奏风格将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优妩柔婉,节奏舒缓;健舞刚健雄强,节奏明快。柘枝舞是唐代健舞的一种,最初是由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一带)等地的艺伎表演,后来流入中原,教坊、军营及宫廷的伎人,都能舞柘枝,甚至出现了专跳柘枝舞的艺人,即柘枝妓。柘枝舞主要以鼓为伴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是刚健与婀娜兼有的舞蹈,其特点是以轻盈灵活的舞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先锋意识的唐代诗人,以他们敏锐的目光,很快捕捉到柘枝舞音乐的新奇旋律、舞蹈的美妙韵律,并通过他们的诗笔,将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异域乐舞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我们能够通过想象超越时空,领略其风采与魅力。
服饰别具一格
唐代舞柘枝的演员多为年轻女子,表演时梳着鸾凤发髻,如刘禹锡诗“鬆鬓改梳鸾凤髻”,须戴特制的绣帽,如章孝标《柘枝》诗“迎风绣帽动飘飖”。绣帽上还缀着许多珠子,如白居易《柘枝词》“绣帽珠稠缀”,许浑《赠萧炼师》“红珠络绣帽”。帽簷是卷着的,如张祜 《观杨瑷柘枝》“卷簷虚帽带交垂”。而且上面还缀着金铃,如白居易的《柘枝妓》“帽转金铃雪面回”舞起来金铃丁丁有声,如张祜《观杭州柘枝》“旁收拍拍金铃摆”。
演柘枝须穿专门的舞衣,如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小娥双换舞衣裳”。这种舞衣本来是一种胡服,如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之二“胡服何葳蕤,仙姬登绮墀”。系丝织品,如刘禹锡《和乐天柘枝》“汉透罗衣雨点花”,张祜的《李家柘枝》“金绣罗衫软著身”。很薄,有如张祜的《周员外席上观柘枝》“金丝蹇雾红衫薄”。袖子裁得很窄,如白居易《柘枝词》“香衫袖窄裁”。舞衣的颜色丰富多彩,如张祜《观杭州柘枝诗》“红罨画衬缠腕出”。有紫色,如白居易《柘枝妓》“紫罗衫动柘枝来”,张祜《观杨瑷柘枝》“紫罗衫宛蹲身处”;有红色,如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金丝蹇雾红衫薄”,还有绣着孔雀图案,如张祜《感王将军柘枝殁》“孔雀罗衫付阿谁”。舞蹈演员下身一般是着红色裙裾,如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长裾曳石榴,柘枝随画鼓”。为了适合这个舞蹈的表演,柘枝妓的舞衣上还系着腰带,如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之一“垂带复纤腰”。腰带长出的部分在演员身体前面留成很长的飘带,如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银蔓垂花紫带长”。腰带上还镶着金钿,如白居易《柘枝妓》“带垂钿胯花腰重”,章孝标《柘枝》“花钿罗衫耸细腰”,许浑《赠萧炼师》“翠钿束罗襟”。腰带上的这些饰品,一般都呈现在舞者的背部,如张祜《观杭州柘枝》:碧排方跨背腰来。”因为如果置于身前会被衣衫和腰带以及长出身体的飘带挡住了。她们穿的是红锦靴,如张祜的《观杨瑷柘枝》“红锦靴软踏节时”,章孝标的《柘枝》“移步锦靴空绰约”。
除此,舞者的面部也要经过仔细化妆,“面部涂脂抹粉,以洁白为美,如白居易《柘枝妓》‘帽转金羚雪面回’,刘禹锡《和乐天柘枝》‘玉面添娇舞态奢’”。[1]又抹红腮,如张祜《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眉毛画得很浓,如徐凝《宫中曲二首》之二:“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有的还在双眉之间贴上花钿,更显灵动。
舞蹈精彩绝伦
柘枝舞不仅是服装鲜艳别致,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舞蹈的过程更是精彩绝伦,使得诗人们不吝笔墨地描写。
柘枝舞开始是一个人跳的,后来加成两个人。表演准备时,将舞者分别藏在两朵大莲花里,等花开裂后,舞者才和观众见面,相对而舞。柘枝舞的舞蹈过程,“伴奏主要以手鼓为主并间有歌唱,鼓点变化很多”。[2]舞蹈是在鼓声中开始的,“起舞之前,先将鼓连击敲三声,称为招舞”。如白居易的《柘枝妓》“连击三声画鼓催”,章孝标《柘枝》“柘枝初出鼓声招”。[3]在演出的过程中,舞蹈也是紧随鼓点的节奏,如张祜《观杭州柘枝》“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进幻催”。舞蹈结束也是以鼓声收场的,如刘禹锡《和乐天柘枝》:“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这两句描写舞蹈将结束时,舞者衣服透汗花,还应着鼓声做下腰之类的动作。
舞蹈开始时节奏比较慢,演员移步转体,如章孝标《柘枝》云:“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凤影娇。”在转体时,帽子上的金铃也跟着响动起来,如白居易《柘枝妓》:“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柘枝舞的动作十分丰富,其舞袖的动作很多,时而袖子翘起“翘袖中繁鼓”,[4]时而袖拂地“长袖如华裀”。[5]给舞蹈带来一种柔致之美。除此还有蹲身和下腰等动作,如张祜《观杨瑷柘枝》“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软踏节时”和《感王将军柘枝殁》“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所以这要求柘枝妓的腰身腰纤细柔软,如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之一“垂带复纤腰”,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柘枝舞虽属健舞却无任何僵硬的动作。
舞蹈将完,鼓声紧催,高潮到来,如薛能《柘枝词三首》:“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这时,舞者的体力付出也达到高潮,如刘禹锡《和乐天柘枝》:“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舞毕曲终还要向观众秋波送盼,留下妩媚一瞥正是“曲尽回身处,曾波犹注人”。退场时还要“斜敛轻身”向观众一拜。
命运悲凉凄惨
唐诗中咏柘枝舞诗,也有关注柘枝妓的命运的诗。在诗中,我们也“认识”了一些著名的柘枝妓,如萧炼师。在许浑的《赠萧炼师》并序中我们知道,萧炼师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内廷里一个跳柘枝舞很出色的舞伎,她“善舞柘枝,宫中莫有伦比者。“同时她也是一个有节操的头脑清醒的艺人。有一次,她跟皇帝出游,装病留在民间,但皇帝并没有放过她,设法寻她。萧炼师并提出要去修道求仙。这在当时是神圣的事,皇帝也不好阻止,她因此得以善终。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萧炼师的命运算是不错的,而大部分柘枝妓的遭遇都是很悲凉的。诗人在诗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殷尧藩《潭州席上赠柘枝妓》:“姑苏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坐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写出柘枝妓关盼盼的辛酸与苦楚。关盼盼自己的《献李观察》:“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关盼盼本是太守之女,由于家道中落沦为柘枝妓。她寄望于父亲生前的旧交能像曹操赎蔡文姬一样将她救出苦难,可是世态炎凉,父亲的旧交都只顾自己的前程,并无人垂怜她。张祜的《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长恐舞时残拍尽,却思云雨更无因。”描绘了柘枝女的乡愁和恩怨;张祜《感王将军柘枝殁》“寂寞春风旧柘枝,舞人休舞曲停吹。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今来座上偏惆怅,曾是梨园教彻时。”通过对柘枝妓的伤悼,再现了舞伎的高超技艺与可悲的命运,充满同情与哀婉。
柘枝舞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极强的观赏性在唐朝风行全国,到了宋朝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舞蹈,而且得到了发展。宋朝宰相寇准在宴会歌舞中都会保留一个柘枝舞的节目,因此被称为“柘枝颠”。在探访柘枝舞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舞蹈之美,感受了大唐的繁华与舞者的无奈,也见证了民族融合产生的巨大辉煌。
注释:
①本文中所引用的唐诗全引自: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徐有富.唐诗中的柘枝舞[J].新乡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6(20):108.
[2]任继愈.中国古代舞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6.
[3]费乘勋.中国舞蹈奇观[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232.
[4][5]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