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推进作用
2012-08-15赖艳艳
赖艳艳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推进作用
赖艳艳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1)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将自我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解决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强化个体自我教育、实现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大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增强其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重视和期冀有效解决的问题。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由于理论知识远离生活现实,与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着重培养其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难以发挥主体性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在于自我教育,其归宿也在于自我教育。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平台,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志愿服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实现社会化、现代化和人文化,需要家庭、社区、群体、社团、大众传媒和教育机构等社会团体的良好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注重挖掘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贴近实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人间”。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也需要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有组织的志愿服务业已蓬勃兴起,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自我教育在志愿服务推动下走向实践化
志愿服务通过为特定的人群奉献爱心,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切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就社会关系的成长、个体融入社会的体验、个人专业特长的学习发挥以及意志磨练等全方位全身心地得以实践,发挥个体的潜能,使大学生的“个体性”得以全面显示。2009年7月,国家教育部思政司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见》强调“要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育人的作用。
2.德育自我教育方式注重社会实践,德育内容贴近生活
这是对传统德育的拓展和推进,也是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有益尝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是一种自我体验,而道德教育若要丰富个体的生命内涵、提升生命层次,就不能不借助体验。道德教育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道德规范的认知学习和具体道德行为过程中对道德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它以高尚情感的生成和坚定道德信念的形成为目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一个个体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过程。大学生深入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关爱、帮助智障人士、残疾人、孤儿、老人,在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和不幸、面对弱势群体与健康自我之间的差异时,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活着的真谛,涌起内心最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在生活中,尤其在社会实践中,道德教育才能发挥较高的道德价值。
3.将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成长的历练融入志愿服务中
在多元化选择的社会大背景下,在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年代里,大学生对人生追求感到迷茫,对今后的生涯规划也不清晰,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处于强烈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的他们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需要有一个具有极大感召力的“偶像”性质的东西引导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就是这样的“偶像”,它帮助当今大学生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激励其奉献社会,加强意志锻炼和品格培养,是其实现人生价值、人生成长的优质平台。在志愿服务中,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志愿者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在这样的服务性实践行为当中,大学生志愿者会逐步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的使命感,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到敢于担当、负责,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自发”与“自觉”“是反映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标志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否具有思想觉悟及觉悟程度的一对范畴。”[2]对“自发”与“自觉”关系问题的探讨则会引发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自发性行为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自觉性行为体现了个体道德行为的常态化。个体道德行为表现有时候并不体现其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一个人道德认识水平高,其道德行为不一定高尚。只有发展到自觉性行为时,才能使个体真正养成正确的、反映其道德意识水平的行为。
“自我教育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矛盾运动和发展。”[3]自我教育起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映来达到对自我的认识;二是通过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对比来实现对自我的认识;三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省察和“慎独”来实现对自我的认识。通过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个体发挥自身的自觉性和自控力,实现“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达到“自觉”的层次,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即从“自发”的此岸达到“自觉”的彼岸,最终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大学生自我教育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1.志愿服务以外部形式的力量推动大学生在思想上发生自觉转变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后,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意识的培养,从而清晰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评价自我;有效地激励自己,深化情感体验;在合理有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下,自我个性及自我形象发生极大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要求、高标准使得大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4]大学生志愿者正是在服务当中得到深刻体验,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志愿服务内化为自觉行为,自觉贯彻在日常生活中
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就是自我教育过程。在活动中,大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活动中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发展,进而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完整的人而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在平常生活中,也时时以志愿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自我教育通过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社会实践—自我发展”过程达到自我升华,志愿服务将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与奉献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的自觉,使得自我发展不再成为外在他律而是一种内在自律。
三、志愿者活动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根据自我需要,秉承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我们感叹当今教育:教师尽心教学,学生努力学习,家长辛苦配合,但教育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让人大失所望。其关键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有给自我教育留出一席之地,没有给受教育者进行选择与自我认识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没能让教育客体充分参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完善的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5]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可以说,自我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基础,是教育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关键,能充分激励大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志愿服务遵循的一个不同于其他教育和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自觉自愿”的原则。大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主动地参加志愿者组织,自主选择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体验,得到自我认识,历练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它体现了大学生对“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自觉性、主体性的表现。大学生能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印证自身价值,自我表现意识得到满足,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得到实现,大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得到完善和升华。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与自我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没有重视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偏向于外部教育而缺乏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平时强调理论灌输和强迫式教育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知行脱节,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不足。大学生不愿接受呆板、空洞的理论原则,而希望成为教育过程中的活动主体,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一般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却未必有相应增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教育机会,而志愿服务则不仅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而且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获得自主、自立、自治、自理的机会,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和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向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高。
高校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而言,通过志愿服务这个载体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效果能够得到保证,自我教育的力度也能够得到增强。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方式注重群体教育
从自我教育的主体来看,自我教育可以分为群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是指群体内部成员的互帮互教,是群体内部成员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其自我教育的主体是群体,而相对于群体内的每个个体来说则属于彼此间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是否丰满,即智力、思想、道德、审美、创造性、情感、公民意识方面是否丰满,是由个人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丰满决定的;而周围世界,首先是指人们及人们之间的交往与联系。”[6]一个人在帮助和教育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受到教育,而且这是一种广泛性的经常性的自我教育,因而群体自我教育对于群众中的个体来说,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
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团体就是一个能够体现群体自我教育优势的集体,是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群体自我教育的有效组织。现代化的志愿服务往往更注重集体行为,借助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网络,以规模化的优势体现社会活动的特点。一是志愿者组织是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组成,在这样的组织中,个人能够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与他人对比来认识自我等,从而实现全面认识自己的可能性。二是在志愿者组织中,大学生志愿者有一个自主的活动空间,从而可以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在团队中遇到困难、挫折时,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去化解;遇到机会和挑战,需要他们自己去把握和跨越;群体本身的管理和建设,也需要他们自己去选择、去创造。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活动历练,正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应该而且是必须经历和实现的。三是一个团结而又高效的志愿者组织能够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过程中去,从整体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志愿者心灵得到成长、人格得到完善,能够成为更加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更有效能、更有创意、更富合作精神、更能与他人联结、更有人文情怀,从而实现生活上和个性品质上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途径倾向群体性。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影响越来越深。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如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内容选择;网络交流方式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网络中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满足了大学生的独特需要,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的动力增强。当前志愿者组织符合时代潮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可以拓展志愿者培训的新空间。一是加强各院校、各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站的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如在网站中设立协会简介、协会动态、精彩视频、服务项目介绍、志愿学堂、志愿风采、下载中心、互动中心等版块,全面满足志愿者的自我学习、自我交流、自我培训的需要。二是开通微博、创建QQ群等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交流手段,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的载体。因此,志愿者组织借助这些“网络新宠”,为大学生志愿者网络自我教育、自我培训提供一种开放、平等、自由选择、宽松的网络互动环境,让他们在网络群体沟通与交流中表达自我、教育自我,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其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确立其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既真正有效地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又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L].(2009-07-18)[2011-10-26].http://edu.qq.com/a/20090718/000014.htm.
[2]骆郁廷.自发与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J].思想教育研究,2007(5):8-11.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211.
[4]王涵.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2.
[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吴福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10.
Role of Volunteer Service to Promotion of Self-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I Yanyan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Schoo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1, China)
Self-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ligh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inevitable in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Volunteer service is a new model of promoting self-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integrating the self-education with volunteer service will perfe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t is proved that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ducting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elf-education of them.
Volunteer service;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1-4326(2012)01-0084-03
2011-11-02
赖艳艳(1987—),女,江西南康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