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012-08-15朱美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思想

朱美宁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朱美宁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引发了学界的深刻反思。面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和”的困境,要以和合学为思维武器,着力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磨合、“供求”的吻合,理论务虚与社会务实的结合,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和合文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和合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内涵,千年来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提取传统和合文化之精髓,开创了全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当代和合学。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和合学有五大原理:针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和生’化解生态危机;针对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和处’化解人文危机;针对人与人的冲突,以‘和立’化解道德危机;针对人的内心冲突,以‘和达’化解精神危机;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和爱’化解价值危机。”[2]“和合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承认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是追求不同或异质事物的有机结合。”[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网络冲击,从博客遍布到微博当道,网络信息流通方式频繁更新换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从“读字”到“读图”再到“读视频”,从看别人写到自己写,从自己写再到写自己……愈发自主、愈发自我的精神交往方式,一波接一波地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前行。面临实践挑战,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但更多的限于就事论事,被动应付,缺乏根本指导思想的突破。笔者认为,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再到教育效果的检验等都应纳入当代和合文化视野,由和合精神统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合”来解决教育中的失“和”,在和合文化视野下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以和合文化审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失“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普遍不佳,传统和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事必言政治、事必言大道理的做法,不为追求新潮、热衷新奇的当代大学生所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失“和”之处。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精神交往失“和”

从教育原理本身来看,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依据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效果不佳,首要原因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精神交往失“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走向无法对接,双方从思想意识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分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被教育者之上,认为真理在握,以强势的优越感,主观判定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时会无所适从,无力分清良莠、明辨是非,兴趣更多投向一些非正统、非主流的内容,甚至更多的兴奋点在于低俗、空泛和无聊的内容。对此,笔者自编调查问卷,共发出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有远大理想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其中,80%的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应该干一番事业;83%的大学生认为对网络合理利用有益于形成合理的价值观;45%的大学生上网是为了即时学习和交流;65%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自律很重要。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趋向理性和科学,同时他们也承认自己的思想状态更务实,认为做好自己就是对国家实实在在的贡献,唱高调、讲大道理都没有实质意义。这表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评价失衡,导致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思想长期处于失“和”状态,二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自然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养料“供求”失“和”

政治经济学中运用供求概念论证经济运行状态,供大于求会造成浪费,供不应求可能引发暴利,供求平衡才是最和谐的经济运行状态。将供求概念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说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所提供的与受众需求的精神“产品”是否吻合,同样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通过对部分高校所能给学生提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分析梳理后发现,大部分高校着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部分教师会为工作便利设有QQ群,但鲜有网络专题报告、视频授课、主题论坛、博客等形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接触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调研发现,经常点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学生仅占0.94%,而不知道有此网站的学生占近55%。可见,学校竭力打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不被学生接纳。尽管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载体进行的方式,但觉得校方向学生提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够鲜活、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他们时尚且多元的精神需求,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养料“供求”失“和”。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实”失“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在于: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的源头是鼠标,虚拟世界是平等的、自由的,且多是快乐的,当代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中,尤其喜爱网络虚拟世界。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非实体的思想理论依托于虚拟网络世界之上,是虚中之“虚”。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是现实的,其皈依同样应该是现实的。如果说虚拟世界是由鼠标点击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就是货币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业、就业、事业和家业,大学生遭遇“蜗居”演绎“蚁族”的现实冲击,更让他们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课堂上聆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之“理”,社会上却看到个别党政干部腐败变质之“实”,使学生陷入务虚的理论宣传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漩涡之中。当虚拟世界所获得精神愉悦无法抵御现实的残酷,当虚拟世界学到的思想方法无法解释现实问题时,他们世界里的“虚实”失“和”了,自然极大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如坊间编制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公式:2-5=0,即是说5天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教,不抵2天的社会现实教育。

二、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网”

教育者必须正视网络几乎覆盖大学生的全部生活的现实,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失“和”,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失“和”现象的根源,思考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磨合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占有,无力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全面的、直接的干预,更多地依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当代大学生生动活泼、主体性强,喜欢独来独往,不希望别人左右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网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势必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承认大学生的网络主人翁地位,允许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根本思路,同时也是教育者施教的思想前提。教育者必须从根本上确立这个思想立场,满足大学生的网络创作需求,尊重他们的网络主人翁地位,在网络平台中给予平等对待,更应该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从促进思考升华为自觉思考,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娱乐中去,弥补主体双方的思想失“和”,修复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感断裂,在不断的磨合中实现主体双方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对接。

主体双方的磨合,绝不是简单的相互迎合。“尽管大学生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但是在大学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真正形成,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易变性和摇摆性,需要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4]因为大学生具有这些特性,教育者决不能为“网络”而“网络”,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被网络的特性所左右,要将网络作为一个积极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供求”的吻合

人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从“读文”到“读图”再到“读视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随意性和多媒体联用性等基本特征,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层次性和时效性、一致性和连贯性。”[5]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和立体的沟通方式后,必然要求教育者为其打造一个鲜活而生动的网络教育平台,这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求”,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针对大学生的“求”,教育者应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对话、氛围的营造等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如利用QQ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视频聊天室、网络主播专题互动、微博等网络方式,构建一个可大可小、可平面可立体、刚柔并济、老传统结合新方式、长期模式与短期方式相结合的统摄于“和”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施教过程中,要让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体优势和魅力,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打造一批让大学生喜爱又信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明星,同时网链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师生在坦诚交流和心灵沟通中良性互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益,以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创造人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人、主角的民主氛围,打造大学生喜欢并依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同时以先进的文化占领这个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利用各种形式将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达成“供求”的吻合,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特别指出的是,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已进入到微博时代,微博已经不仅仅具备虚拟、互动、灵活等优势,它看似是网络大平台中的小空间,实际上它具备别的沟通方式所不具备的迅捷和细微的优点,从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到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及娱乐联系的紧密度,再到大学生的热衷程度来看,微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阵地。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消息迅速传开,举国立即行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新浪微博中关于“青海地震”的微博数量已达数万篇,微博更是成为灾区与外界的重要纽带,现场一线的记者和救援人员的微博,让公众得知了灾区真相。由中国地震局、某工兵团、武警总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搜狐微博播报地震救援情况,成为一条外界民众了解地震救援状况的快速通道之一。还有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发布将有一架包机赶赴灾区的消息,在微博上征集各类救灾物资,仅仅几个小时就筹集到远远超出了预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微博的快捷、简易、价廉、时尚等特征表明,它一定会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的一大亮点。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务虚与社会务实的结合

所谓“虚实”失“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中的社会现实时有脱节,这个问题不仅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也同样困扰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实”失“和”有以下几种路径:首先,扎根于实践的“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于实践,立足于现实,不断演进,再去指导实践。其次,坚持实情实说的“实”。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中,文化多元,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教育者应实情实说,对社会现实不掩饰、不粉饰,不拔高、不夸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将其他媒介的教育内容平移网络,而是要有创意地组合为新鲜资讯,有的放矢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就业等领域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答疑解惑的功能;同时及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实际问题面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再次,抓住实例样板的“实”。善于利用鲜活实例做教育样板才会有说服力,如全国道德模范中的大学生典范、千里献血的中国美术学院学生毛陈冰等。笔者曾把毛陈冰的事迹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引发了大学生强烈反响,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张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通过直观思维、兴趣注意和情感体验等受到熏陶和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内化机制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5]这值得借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载体虚拟而功能虚化,使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庸。相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发展,适时占领最新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最具亲和力、生命力、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J].宁波通讯,2002(4):9-11.

[2]解启扬.和谐社会与和合学:21世纪的文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07-02-07(4).

[3]刘娜.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0-132.

[4]黄娜娜,袁庆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特征及其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0(1):218-219.

[5]黄日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9-85.

Construct New Model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He He Culture

ZHU Meini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325035, China)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age of micro blog faces a new challenge, which causes a feedback in the academ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i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solved with the help of He He thought, striving to prompt the commun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oincidence of "students' need and teachers' supply",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o as to construct new mod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He He culture.

He H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1-4326(2012)01-0080-04

2011-07-21

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WSK10018)

朱美宁(1979—),女,山东昌邑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邵宪梅]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