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线索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
2012-08-15
(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1 引言
写作过程是意义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有其独特的建构规律。英语写作研究成果证明,写作困难的原因大体上一为语言知识层面上的问题,二为文章修辞结构问题。前者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逐渐消失,后者因原因复杂,提高往往更困难。本文基于语境线索模式理论[1]的启示,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提出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 (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理论)[2],以及van Dijk[3]的宏观结构理论,探讨语境线索模式之于英语写作教学,尤其是针对当前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语篇能力薄弱问题的指导意义。
2 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英语写作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强调的一个核心技能,多年来我国英语写作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概括说来,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层面和宏观结构层面两大类问题。前者主要体现为文体上书面语倾向于口语化[4][5];词汇层面上表现为多使用高频词;单词使用缺乏区分性与多样性[4];语法层面上显示简单句的使用占多数[6]等。但有研究者发现,这些现象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失[4][7]。相比之下,两种语境文化影响下生成的思维方式却相对较难改变,因为语境文化具有固性[8]。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折射在写作上便是后一类问题。中国学生语篇建构和作文最具代表性的语篇思维模式是直线型,大部分作文使用了汉语式的“灵活型”语篇思维模式,只有少部分使用了英语语篇最常见的“文首型”语篇思维模式[9][10];丁言仁和胡瑞云[11]从对比修辞的角度研究发现,无论在用汉语还是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学生并不考虑所谓特定文化(语言)决定的语篇结构模式,而采用相似的修辞格式;而蔡慧萍和方琰[12]的研究则明确指出,我国师生体裁意识的薄弱和体裁特征的教学训练缺乏是造成英语写作能力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于此同时,国外学者的写作研究也发现,写作者多将注意力放到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方面,……既不注意对学生写作整体规划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对写作技巧诸如起草、编辑的训练[13]。这里的整体规划能力实际上也是指根据不同体裁对整体语篇结构的谋篇布局能力,也就是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方面急需提高的薄弱点在于语篇宏观结构的把握上。正如我国一些学者发现“不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内容以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要求,因此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或写什么”[12]是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难之一,并强调一开始就应该从语篇入手,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体裁,特别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体裁意识训练,以便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内容结构有明确的认识。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学者的观点所达成的共识与语境线索模式理论[1]关于语篇整体意义实现过程中,宏观语境线索作用的描述存在着某种契合,是以我们尝试从语境线索模式所揭示的意义建构规律中寻求启示,并结合Hasan的GSP理—论、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来探讨结合体裁知识、探索一条从语篇宏观结构入手,提高学生体裁意识和整体语篇把握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之路。
3 语境线索模式之于英语写作指导意义的理据
语境线索模式[1]认为,语篇的意义是由诸多语境线索所构成的线索链共同建构的。这一线索链既可指构成整体语篇结构框架的宏观语境线索链,如语篇文本的题目就是重要的宏观语境线索,它可提示文本体裁、可能内容以及文本的可能结构等信息,它与语篇文本中常见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过渡句(transition)、预告句(forecasting statement)等宏观语境线索相互关联,构成宏观的语境线索链,共同勾勒出语篇框架和整体意义;也可指微观上的衔接和句子(话语)或段落内部帮助提示和确定词汇或句子确切意义的语境线索链。语篇外的语境与语篇中有形的语境线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生成连贯、完整的语篇意义。笔者尝试运用语境线索模式来解释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并寻求对英语写作的指导作用,这一思路源于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带来的启示,如Gumperz[14]的语境线索理论,van Dijk[3]的宏观结构理论,Halliday和Hasan[2]的GSP理论,以及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3.1 语境线索理论
人类学家Gumperz为研究不同文化间交际的不同特征,提出了“语境线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理论,它们包括:语码转换、语体转换、词汇、句法形式的变化、程式化表达方式、开始、结束会话的策略以及重音及语调模式等话语的表面特征[14]171,他认为在交际中交谈双方都要根据话语的这一系列表面特征来理解正在进行的会话。Gumperz提出该理论目的是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交际提供策略性的指导,但这一理论无意间却为语言学界的意义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Verschueren指出,Gumperz的语境线索概念“可以毫不费力地推广到语境化过程的任一语言印迹,这样的印迹有可能涉及到任何一个语言结构层面上”[15]112。他们的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给笔者的启示是:它们提示了文本语篇整体意义的建构机制,即可以通过语篇中某些具体的语言形式来触发和框定文本的意义。这些分散在语篇结构层面上的各种语言形式,也即“宏观语境线索”,它们互相呼应,框定语篇的整体意义,可以帮助作者实现创作目的。
3.2 宏观结构理论
笔者的思路和观点在van 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亦找到了相关的理据。宏观结构理论是van Dijk基于“话题”这个概念的探究提出的理论,是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他认为一个语篇都有一个话题,在整体语篇中会有多个话题和多次的话题改变的情况,但这些话题在整体上都蕴含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结构,即宏观结构中,这个宏观结构反映的就是语篇话语的宏观意义(van Dijk,1977)[3]130-142,它抽象地体现了话语整体意义的结构。正是这个宏观结构为整体语篇提供了一个主题,同时也为意义诠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语境框架和语篇语境。这种意义建构方式和语境线索模式所描述的意义建构机制基本一致,它们都间接地肯定了语篇文本建构过程中框架建构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这个宏观结构的勾勒,正是通过分散在语篇文本中的各种语言形式的提示来实现的,这种语言形式构成的宏观语境线索在英语语篇中尤为显著,它们也是作者为实现创作目的而采用的各种谋篇布局的手段。
3.3 体裁结构潜势理论
另一个给笔者带来重要启示的理论是Halliday和Hasan的GSP理论。GSP理论中所包含的一个关键观点是 “体裁是由结构的必要成分来定义”[3]62,也就是每一种体裁都有体裁结构潜势,包括语篇的必要成分 (obligatory elements),非必要成分 (optional elements),以及规范的排列顺序,同一体裁的语篇结构都应是从这个体裁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一结构潜势与他们提出的语境三变量 (即语场、语旨、语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Halliday和Hasan[2]的GSP理论中构成语境配置(context configuration),是决定体裁的关键变量。这一理论提示,语篇的结构成分及其排列顺序是受语境制约的,在写作中则具体表现为作者应根据的创作目的、读者对象以及文章的体裁等语境因素来决定采用相应的篇章结构。不同的成分排列顺序会决定语篇的体裁,并相应体现作者的创作目的。GSP理论提示了不同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成分及排列方式,这些结构成分和排列顺序分散在语篇文本中,并以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示它们的存在和对语篇整体意义实现的作用。这些语言形式也就是语篇中的宏观语境线索,它们勾勒了语篇文本的篇章结构。我国学者陈思坤[16]曾指出“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想意义的线索”,这一观点也与笔者提出的语篇整体意义的建构是通过宏观语境线索来实现的观点不谋而合。而我们很多英语写作者,在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忽视的恰恰是这一谋篇布局的关键步骤。
3.4 其他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者[17][12]将GSP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研究中,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如一些学者认识到“体裁结构潜势是一个体裁中所有语篇产生的源泉和系统,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而必要成分和顺序决定了语篇的体裁”[12]。可见我国英语教学者已经认识到,不同的体裁在组成内容和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上会有不同的特征,体裁意识逐步清晰。这是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性认识,也正是这些认识促使笔者尝试从描述意义建构过程的语境线索模式中,寻求克服英语写作过程难题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语篇的建构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裁具备相应的内容和结构特征,这些内容由诸多语篇表面具体的语言形式特征引导,其排列顺序则构成特定的结构特征,是读者获得语篇整体意义的语境框架和语篇语境。这些具体的语言形式提示着语篇各部分在整体语篇中的作用和角色,服务并共同构成整体语篇的宏观结构,即文章的主题。这符合笔者[1]提出的语境线索模式所解释的意义建构的基本过程,特别是宏观语境线索所描述的语篇整体意义实现的基本模式。因此,本研究将利用语境线索模式,针对目前英语写作的薄弱点,着力探讨其对英语写作中篇章结构能力提高的指导意义。
4 语境线索模式对英语写作的指导意义
根据语境线索模式对意义建构过程的解释,我们了解到英语写作并非仅仅是组词造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语言知识层面上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并非如许多英语学习者所感觉的那么茫然无序、无章可循,而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意义建构过程。针对我们在英语写作中的薄弱环节,结合前文的讨论,笔者认为语境线索模式可以在如下方面给我们的英语写作实践以启示和指导。
4.1 认识到篇章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提高
语境线索模式提示,写作过程涉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宏观语境线索可以勾勒出语篇的整体意义框架和创作文本的结构特征,而微观语境线索的使用则可使意义表达准确。前者体现作者的篇章能力,后者显示作者的语言知识水平,它们都是成功写作不可或缺的能力。宏观语境线索链在文本语篇层面上可以是可见的有形语言形式,因此其建构具有可操作性。据此,我们认为语篇框架的建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而不是茫然无序、无从入手的。可以从培养学生写作开始前谋篇布局的意识入手,训练培养学生罗列提纲、确定语篇框架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整体的语篇能力。此外,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主题句、预告句和过渡句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语境线索的架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篇结构能力。
4.2 根据语境确定语篇的结构模式
根据语境线索模式的启示,语篇文本中勾勒语篇宏观结构的线索与语篇外的语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此英语写作者应根据语境需要选择恰当的语篇结构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作者应根据创作目的、读者对象等语境因素,确定语篇的体裁及宏观结构。不同的创作目的和语境会决定语篇的语类结构(genre structure),也即语篇的体裁,以及语篇的内容和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另一方面,作者必须意识到不同的文化语境还会制约和生成不同的语篇结构模式,这与该文化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国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要认识到体裁知识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可以提示不同体裁所必须具备的内容及排列顺序,这些相关内容和排列顺序建构了的语篇宏观语境线索,是确保语篇意义连贯、完整和实现作者创作目的的保证。另一方面,适当教授汉英对比修辞的知识也是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内容。正如我国写作研究者所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往往来自于其母语修辞结构的干扰”[11],一直以来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常常体现出明显的母语思维倾向,即延用汉语的篇章结构组织形式。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修辞特征和思维模式,还可以培养体裁意识、学习英语思维方式,同时确定不同体裁所具有的内容和其排列顺序,提高语篇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使该创作语篇更符合英语体裁的规范要求,达到更高层面上的语言水平。
4.3 提纲罗列是关键
根据语境线索的提示,语篇的宏观结构由语篇中可见的语言形式的语境线索勾勒而出,据此,写作实践中提纲的撰写是语篇整体意义是否得到合理有效实现的关键。提纲的罗列正是宏观语境线索链的布设,也是语篇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的体现。因此在培养体裁意识、教授体裁知识和对比修辞理论的基础上,训练并培养学生写作开始前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确定语篇的体裁,并根据体裁结构知识养成先列出文章提纲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整体谋篇布局能力的重要步骤。这种训练不仅让学生运用并牢固掌握所学的体裁结构知识,也使他们的创作语篇符合该语境文化中的语篇意义建构的基本模式。具体操作可以是,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体裁知识,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出发,思考并确定语篇的创作目的和语篇体裁类型,再根据语篇的体裁类型确定其语类结构潜势,即确定在写作中具体应用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从中选择并确定文章的组成内容,同时根据体裁结构规律合理安排它们在语篇中的排列顺序。整个过程涉及:体裁确定——内容罗列和选定——各内容在语篇中的排列顺序等几个过程,之后考虑如何用具体的语言形式,如主题句、预告句和过渡句等,将各部分内容串联成一个合符逻辑、合符体裁规范要求的语篇结构。这一过程完成的结果是勾勒出创作语篇的整体框架,也即用宏观的语境线索,为语篇搭建整体意义之网。这一语篇的框架既反映了语篇的语类,也是文章提纲要点,为文章的写作布下了叙述的轨迹,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也是文章成文后引导读者的线索。这种基于体裁知识的提纲罗列不仅使该创作语篇合符体裁的规范要求,更可以使语篇意义连贯、统一,逻辑合理清晰,这些都是最佳作文所必须具备的特点,也是我们在训练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时必须达到的要求。
4.4 范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例讲解是跨越理论和实践鸿沟的有效手段。语境线索模式提示了意义建构的规律,解释了宏观语境线索在写作中的作用。但在实践学习中,这些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变得生动并易于为学生掌握,同时体现出它们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结合实例教授不同体裁的结构知识,以及英语语篇的思维方式和谋篇布局的一般规律,让实例使理论显得更生动、更便于理解和掌握,是英语写作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语境线索模式所提示的意义建构规律的生动展示,从而使其实用性和解释力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实现语境线索模式的理论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综合英语》课程中所精选的文章往往可以成为有效的范例,它们常常是各种语类结构的经典之作,结合它们适当讲解分析该语类的典型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也可使所教授的体裁和英汉修辞比较知识生动而易于被学生所掌握。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语境线索模式所揭示的意义建构规律,结合其它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认识到,英语写作教学中适时教授汉英语境文化所具有的语篇结构特征的知识、汉英对比修辞理论知识,是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部分。此外,结合实例分析英语语篇体裁结构特征和知识,欣赏经典范例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策略,是培养学生体裁意识和提高语篇能力的重要前提;训练学生写作开始前运用所学的体裁结构知识罗列提纲的能力,是提高语篇能力的具体手段。当然以上这些教学和训练方法主要针对语篇宏观结构层面的语篇能力训练,微观层面上词汇和短语的选择和正确运用,句法结构的正确使用等微观语境线索的建构能力,也即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也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已有的写作研究中,这方面已取得丰富的成果,这里不再赘述。只有宏观语境线索和微观语境线索的合理运用和恰当调配才能建构出合符文化传统和文化思维习惯、思路清晰、逻辑分明的语篇文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周淑萍.语境线索模式探讨 [J].华侨大学学报,2011(3):118-125.
[2] Halliday,M.A.K&Haso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s: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_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1985.
[3] 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London:Longman.1977:62,130-142.
[4] 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写作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文秋芳,丁言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频率副词的特点[J].现代外语,2004(4):150-156.
[6] 杨玉晨,闻兆荣.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外语,1994(1):32-37.
[7] 王立非.我国英语写作实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外语,2005(1):50-55.
[8] 周淑萍,贾晓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境文化的固性演绎[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463-466.
[9] 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40-45.
[10] 吴婧.大学生英语论述文语篇结构特征调查[J].国外外语教学,2003(2):6-9.
[11] 丁言仁,胡瑞云.对比修辞理论对英语写作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7(2):12-16.
[12] 蔡慧萍,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21-24.
[13] Badger R.& White 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J].ELT Journal,2000(2):153-160.
[14] 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71.
[1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9:112.
[16] 陈思坤.传统训诂学与语境研究[J].云梦学刊,2003(3):106-108.
[17] 方琰,方艳华.以语类为基础的应用文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