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的直谏与躬行

2012-08-15王法贵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陆九渊孝宗荆门

王法贵,王 佩

(1.滁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滁州239000;2.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陆九渊的直谏与躬行

王法贵1,王 佩2

(1.滁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滁州239000;2.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陆九渊毕生以正人心为已任。他中年以敕局删定官身份直谏孝宗,批评朝政,议论君心之非,提出解救时弊的设想与期望;后创办象山精舍,又为政荆门,以正人心为先,努力实践自已的社会政治思想,终因过劳而卒于任所。陆九渊的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

陆九渊;直谏;躬行;荆门之政

陆九渊(1139-1193)是十二世纪中国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心即理”为核心,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勇于独树一帜,构建起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并集其大成的正宗理学相抗衡的心学思想体系,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

陆九渊不仅是一位罕见的儒家大学者,同时更是一位超乎俗儒的“行之”者。所谓“行之者,行其所学以格君心之非,引其君于当道,与其君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使斯道达乎天下也。……故少而学道,壮而行道者,士君子之职也。”[1](P26)观陆九渊平生之所“行”,最能彰显其特色者,是其中年的直谏孝宗及晚年的教育与为政活动。

一、直谏孝宗 格君心之非

淳熙十年(1183)冬,陆九渊以敕局删定官身份上殿轮对,向孝宗上札子五篇[1](P221-224):

第一篇论抗金复国。陆九渊指出,君臣之间应当相互论辩,没有任何忌讳嫌疑,能各极其意。大家如果能像李世民与魏征那样,君臣同心同德,以诚相待,国家大事定会取得成效。陆九渊希望孝宗以唐太宗为榜样,“毋以今日所进为如是足矣,而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

第二篇论任大守重,人能弘道。陆九渊认为“道在天下,固不可磨灭,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为任大守重,所以君主应当修养自身,“益致尊德乐道之诚,以遂初志,则岂惟天下之幸,千古有光矣。”

第三篇论知人、任贤、使能。陆九渊举管仲、韩信、陆逊、诸葛亮为例,反复说明明主知人、任贤、使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醒孝宗千万不可“屈凤翼于鸡鹜之群,日与琐琐者共事,信其俗耳庸目,以是非古今,臧否人物”。

第四篇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陆九渊主张改革、改善当朝的政事,但必须区分缓与急。他认为,“天下之事,有可立至者,有当驯致者”。所谓事当驯致者,就像“大冬不能一日而为大夏”一样。风俗之弊的挽救,法度之败的改正,都是不可骤然的,若骤然变更,“其祸败往往甚于前日”。若认为“后人惩之,乃谓无可变更之理,真所谓惩羹吹齑,因噎废食者也”。

第五篇论君臣各有分职,诚望孝宗不要羁身于琐事。陆九渊指出,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若天下米盐靡密之务,皆由君主过问,那么,天下大事何以处理?陆九渊提示孝宗,只有聚精会神抓好大事,“然后能遂求道之志,致知人之明”。

以上意见与建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陆九渊的主要社会政治思想与立学教人的指导思想,可视为其解救时弊的设想与期望。他在政治上的关注点与其在学术及教育上所思虑的问题是相通的。他一向强调“先立乎其大者”[1](P400)。因为南宋的形势危机主要是强敌环伺,积贫积弱,所以他认为,大敌当前应先抓大事,即正人心,这是贯穿于陆九渊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也是陆学之所以独树一帜的一个内在原因。在陆九渊看来,正人心在挽救南宋社会政治与经济危机的使命中,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大问题,更是一个重要而急切的现实问题。他希望朝廷能调节好君臣关系,皇帝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官员们能各尽所能,尽职尽责。他还主张稳健地处理朝中政治法度大事,注意吸取历史上变法的经验和教训。他相信,如果整个朝廷能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共谋大计,那么,复国兴邦是大有希望的。

陆九渊之轮对为孝宗所认可,不久,即转宣义郎,除将作监丞,但监丞之命却因为朝廷内部斗争而受到言官王信的疏驳,后改任台州崇道观主管。陆九渊遂以祠禄官还乡。

二、创办精舍 育心学之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已无为吏之兴的陆九渊仍以正人心为己任,来到贵溪应天山,就废寺故址筑精舍,名曰“象山精舍”,“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1](P501)。他以身示范,带领一帮人筚路蓝缕,开辟荒山。学子们远道而来,结庐而居,裹粮而至,携书就读。正是靠这种创业精神,象山人不仅盖起了精舍,使规山起广厦,讲庐数百间,而且后来发展成为与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同享盛名于南宋的四大书院。后来傅梦泉作《曾潭讲堂记》回忆当时情景说:“计予之从事先生也,自信而潭,播起道里,衡宇敝陋,居用草创。舍诸生者,仅三尺地。每为客子连榻居之。日则支接宾识,检讨馈饷,以资学侣,与先生任勤劳,蔬粥无时,不堪充肮。”①

陆九渊办学五年,在教育教学方面颇有自已的特色:

(一)以“辩志、明心、做人”为宗旨。其中,“辩志”、“明心”是为了“做人”,而“做人”又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符合伦理道德的“完人”;三是做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二)以“六经语孟”(《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记》、《春秋》、《论语》、《孟子》)为主课,兼设“簿学”(会计)、“吐纳”(气功)、“骑射”、“琴艺”、“弈道”等课程。

(三)不建斋舍,学员各自出资结庐而居;学员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

(四)原则上不用学规。“先生既受徒,即去今世所谓学规者,而诸生善心自兴,容体自庄,雍雍于于,后至者相观而化。”[1](P389)陆九渊云:“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会,非惟无益。今既于本上所知,可略略地顺风吹火,随时建立,但莫去起炉作灶。”[1](P457)虽无明文之规,却有约定俗成之约束,如《陆九渊集·语录》中云,“不妄言行”;读书要“整冠肃容,平心定气”;听讲要“俯首拱听,齐肃无哗”;“写字要一点是一点,一画是一画”;待人要“容体自庄,雍雍于于。”陆九渊为人师表,在这方面自律甚严,虽生活艰苦,却精神迥然;虽在酷暑季节,也十分注意衣冠整肃。一旦有人不注意自律,他必严加管教。

(五)接纳弟子,不分贵贱老少;讲学讲究升堂仪式;老师有尊严;座位有次序;课堂有氛围;讲述有要求;听着有体会。

(六)探讨引而不发的谈话式教学。其特点是,老师以某种比喻、隐语追问学生,使学生脑海造成某种形象,促使学生产生跳跃式联想,以期学生“顿悟”。

(七)注重心教。陆九渊懂得学员心理,在教育中注重心教。第一,注意把道理讲精透,“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1](P407)第二,注意情绪感染,“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1](P401)他给学生讲课,往往“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1](P443)第三,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老夫无所能,只是识病。”[1](P447)

(八)注意减轻学员负担。陆九渊教人读书必须抛开烦琐的传注,只须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以利于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他不让学者疲精神于外、于书本,力主去掉因此而造成的人为负担。其语录云;“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1](P441)

(九)强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提倡涵养德性,实现志向。

(十)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反对泛观泛从而无所用心,提倡自立自重,独立思考,亲身体验。

(十一)鼓励学员互教互学。如陆持之、傅季鲁既是学员,又为老师。

(十二)注意环境的适宜性。应天山景美,境幽,远离尘嚣,不易干扰,确系修身养性做学问的绝妙所在,故为陆九渊相中,并有终焉之意。

(十三)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野游活动。陆九渊多次率弟子畅游胜迹,饱览风光,或题名于壁,或聚餐于外,或诵经训,或赋诗词,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十四)运用强化手段,激励学生奋发努力。陆九渊很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教育学员好好学习,努力向善,奋发向上。如,他曾多次表扬过傅季鲁,将傅季鲁树为学友们的榜样,培养成自动接班人;也曾表扬和批评过曹立之,最后对他的一生予以中肯的评价。学生中,有不少人受到过他口头或书信激励。他激励学生,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人为善,通常称学员为“友”或“吾友”、“老兄”,甚至称“公”,而他则谦称“某”,从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他诲人如同促膝谈心,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焕发精神。

陆九渊培养了一批中坚分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据象山精舍登记簿记载,来学者达数千人,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仅《宋元学案》收录的就有:杨简、袁燮、舒磷、舒琥、舒琪、傅梦泉、傅子云、邓约礼、黄叔丰、张商佐、彭兴宗、詹阜民、诸葛受之、朱泰卿、严滋、严松、包扬、包恢、高商老、邵叔谊、胡大时、蒋元夫、李耆寿、黄元吉、沈焕、俞廷椿、李伯敏、邹斌、李缨、朱桴,等等。这些学者为传承老师的学业,弘扬老师的思想,维护老师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三、效命荆门 殉圣人之道

绍熙二年(1191年),陆九渊奉光宗之旨,疾速赴荆门出任知军。这对陆九渊来说,无疑是他政治命运中一次重要的转机,更是他实践其社会政治思想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陆九渊当年治荆主要有以下一些事迹:

(一)筑城治军 鼓舞人心

陆九渊赴任时,荆门已属次边之地。因长期战乱,荆门旧城早已不复存在,他深感忧虑,上书《与庙堂乞筑城札子》[1](P225-226),请求拨给筑城经费。《陆九渊年谱》记载:“先生审度决计,召集义勇,优给庸直,躬身劝督,役者乐趋,竭力功倍,二旬讫筑。初计者,拟费缗钱二十万,至是仅费五千而土工毕。”[1](P509)“此邦士女,未尝识诚,远村僻坞,携持来观,自腊至今,踵系不绝。”[1](P511)

荆门号称有义勇数千,但“军士多逃徙,视官府如传舍,不可禁止,缓急无可使者。先生病之,乃信捕获之赏,重奔窜之刑。又数阅射,中者受赏。役之后加庸直,无饥寒之忧。相与悉心弓矢,逸者绝少。他日兵官按阅,独荆门整习,他郡所无。平时按射,不止于兵伍,郡民皆得而与,中亦同赏。”[1](P510)

陆九渊之筑城与治军,使荆门“城壁一新,形势益壮,奸宄沮谋,民心有赖,实为无穷之利。”[1](P511)

(二)革弊救灾 与民同心

陆九渊上任后,发现荆门市场比较萧条,税收不景气。其原因在于荆门商税管理例行所谓“三门引”。一是入市引:派小吏日夜把守商贩来往通道,检查商品,无违禁品者方可获引入市。二是验引:持引者入市纳税时,还必须接受验引。三是复核引:如无入市引,或商品与入市引品目不相符者,一律予以处罚。这种作法,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很难达到查处违禁品的目的,反而会因贿赂而使违禁品暗中通过,不仅难以增加税收,反而因为交引费兼费时间而使得商贩偷走小道,致使官府减收。鉴此,陆九渊宣布罢“三门引”,并推出新的税收政策,结果当天就税收大增。

陆九渊致书漕使薛象先,说“某到此询访民间疾苦,但得二事:其一是税钱役钱等,令民户分纳铜钱。比年铜钱之禁日严,此地已为铁钱地分,民户难得铜钱为苦。官或出铜钱以易会子,收三分之息,而吏胥辈收其赢,故民以重困。”“至如税钱役钱纳铜钱,乃州郡与胥吏得其利,故断然因民之请而尽罢之。”[1](P199)

绍熙三年(1192年),荆门军夏初大旱,夏末大雨逾旬,水潦为灾。陆九渊虽体弱多病,仍“与佥判、教授、知县,人以一马数卒,行视田间,”[1](P206)又责成部下四出察访,核实灾情,然后从府库中支取几千石米谷,用以救济灾民。他严禁荆门地区的粮食偷运出境,防止出现天灾加人祸。他还组织人员趁时买进大量米谷,以备赈饥之用。

(三)息讼讲经 端正人心

陆九渊处理诉讼“不拘早晚接受,虽入夜未闭门时,亦有来诉者,多立遣之,压服而去。”[1](P510)他审理案件,一般根据情节轻重和查案时间长短,约定初审日期,令原告持状纸去通知被告到堂,然后依案情而断:对一般当事人注重教化;对涉及人伦者令自毁其状,促使改过;对顽固不化、无法挽救者按律惩处。陆九渊通过调查研究,明断杨汝翼、方九成等奸民污告长林县宰虐民案,又巧决某父杀死亲子案,以及某盗窃案、某为暴案,等等,老百姓因此敬之若神。

由于陆九渊勤于并且善于处理诉讼,加上申严保伍法,结果诉讼递减,次年每月不过二三纸,尤其是盗窃案件,后来渐渐绝迹。

陆九渊在荆门任上,虽只有短暂的一年零三个月,但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然坚持讲学。

《象山先生行状》对陆九渊在荆门讲学作过这样的记载:

朔望及暇日,诣学讲诲诸生。郡有故事,上元设斋醮黄堂,其说曰“为民祈福”。先生于是会吏民,讲《洪范》“敛福锡民”一章,以代醮事。发明人心之善,所以自求多福者,莫不晓然有感于中,或为之泣[1](P392)。

《陆九渊集·年谱》也有类似的记载:

正月十三日,以讲义代醮,除官员、士人、吏卒之外,百姓听讲者不过五六百人,以不曾告戒也。然人皆感动,其所以相孚信者又在言语之外也[1](P510)。

陆九渊就是这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从事教育活动,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知军的陆九渊,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著述颇丰。据研究统计,“陆九渊自诏知荆门军至赴荆前(1189.3-1191.8),著有文字98篇;赴荆后,立有文字44篇。其中,书信88篇;公文14篇;赠序、诗文29篇;其它11篇。这些文字,从篇幅数量上看,差不多占陆氏全著的1/2;从学术质量上看,确为陆氏心学体系中精髓之所在。”[3](P471)

遗憾的是,陆九渊因积劳成疾,于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1193年1月18日)病逝于任所。临终前,他因言冬暖,特安排祷雪。次日雪骤降,两天后,陆九渊奄然而卒。

陆九渊当年直谏与躬行之事迹,虽尘封已久,而他当时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分析,为解救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于今于后,应当不无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

注释:

①见《南城县志》卷九之三,同治十一年修。

[1]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王心田.陆九渊知军著作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Lu Jiu-yuan’s Frank Advice and His Practice

WANG Fa-gui1,WANG Pei2
(1.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239000,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239000,China)

Taking training others to be straightforward men upon himself,Lu Jiu-yuan offered frank advice to Emperor Song Xiaozong during his middle age,critisizing the imperial court’s policies and putting forward his assumptions that defects of that time could be eliminated.He established Xiangshan academy and held office in Jingmen to realize 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ls.Lu Jiuyuan’s ideas and practice is instructive.

Lu Jiu-yuan;frank advice;practice;hold office in Jingmen

B244.85

A

1009-9735(2012)01-0137-04

2012-02-07

王法贵(1955-),男,湖北荆州人,滁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陆九渊孝宗荆门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皇帝为何要禅位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