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因素探析锅庄舞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2012-08-15牛金花
牛金花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从文化因素探析锅庄舞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牛金花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锅庄舞不但具有现代体育健身、竞技、娱乐等一般的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锅庄舞在全民健身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从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探寻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实践的原因。
锅庄舞;文化因素;全民健身;原因
锅庄舞由藏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滋养而成,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纵观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史,它不但具有现代体育健身、竞技、娱乐等一般的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属性。在现代社会,不论藏区还是非藏区,藏族锅庄舞引起人们健身娱乐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究其原因可以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著名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文化变迁主要由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文化变迁的内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内因;二是人们在与自然的依存与自身的发展中对于自然及自身认识的提高与改变,也就是人类认知的进步。人的这种认知的提高就会直接地影响到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外部环境的改变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传播两个方面。锅庄舞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实践的原因也可以从上述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中探寻。
一、藏区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锅庄舞的内容、形式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几年,藏族传统的农牧粗放式生产方式得到迅速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发展。比如以西藏为例,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比2000年(117.46亿元)增长了近5倍,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130余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1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3.92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5.41亿元,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19元,增长11.2%。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3.4%,32.3%和54.3%。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到2000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482家,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7.21亿元。五十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的变迁,与此相应,藏族锅庄舞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内容方面来看,由最初的祭祀礼仪歌舞转变为娱乐健身的重要手段。无论对锅庄舞产生渊源有何不同学说,但总体上认为,锅庄舞在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中举行,其主要内容表现为歌颂本民族英雄、创业祖先、道德高尚的人物;传授狩猎、农业生产技能;歌颂父母、培养传统美德以及珍惜友谊、明辨善恶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藏羌锅庄仍然继承和发扬传统锅庄舞的内容之外,有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丰富内容,比如歌颂新时代、新制度、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裕等方面的内容。从表现形式来看,藏族锅庄在动作形态上,有上身的前俯后拧、下肢的前靠后蹲,双膝下颤、开关胯部以及双脚点踏、小腿内外划圈、前后悠动,身体各环节有节奏、有规律的变化。既有身体运动幅度大的跨、跳,也有相对幅度较小的小跳、碎步,还有立、走、跑、转、蹲、的变化和髋关节、四肢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运动。除保留这些基本表现形式之外,还加进了诸多新的因素。如歌舞表现形式从边唱边跳到放录音带,到目前的CD伴奏;从传统节假日或祭祀活动时的民族服装到目前的各式服装混杂一起;从农牧家庭庭院到乡县、大都市的广场;从全民参与到目前的早晚中老年妇女为主的跳舞群体;从民间娱乐形式到被引进到学校体育课程中。
二、藏区物质技术的提高影响锅庄舞向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人类文化变迁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当今世界由于交通及文化传播手段发展的影响,人类文化交往的频率是过去所不能相比的,文化变迁的速度之快,内容之繁杂广泛,亦是过去的学者们所不能想象的。现代藏区的交通状况与民主改革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从人扛马驮到汽车、火车、飞机的转变,不仅转变了交通运输和出行的方式,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全面扩大了通外外界的路径,加强了交流。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西藏为例,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53634.3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2320.42公里。其中,国道5618.20公里,省道 6269.11 公里,县道 11081.12 公里,乡道14564.77公里,专用公路2345.92公里,村道 13755.24公里。除建立了区内发达的交通网络之外,通往外界的有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还有青藏铁路和飞机。交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极大发展。旅游业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30年来,西藏旅游业实现了旅游客源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最初的接待事业型到一般经济产业型再到基本确定支柱产业型的跨越。据介绍,30年间,西藏旅游接待人次由1980年的1059人次增长到2009年年接待561万人次,增长了5297倍;旅游总收入由1980年225万元增长到2009年年收入56亿元人民币。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的结果是对外交流极大扩展,世界各国游客到藏区旅游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也把包括锅庄舞在内的藏族文化带向了世界各地,当然这种频繁的交流更多地发生在藏区和非藏区、藏区和内地之间,加快了广大内地民众对锅庄舞的认知和接受。
此外,录音、录像技术的提高和音乐、影视作品播放形式的改进也对锅庄舞的快速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过去学会舞的同时还得学会唱,这对人们的艺术素养的要求颇高,然而,随着上述技术的发展,伴舞音乐方式的革新和影像播放的发展,扩大了舞蹈的受众,甚至在家里,可以看着视频资料学习舞姿。
三、藏族文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锅庄舞功能的变迁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国家文化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更,政权归属的变化,政策、法令的影响,其它邻近民族社会的变化、战争等等因素都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藏区民主改革,藏族社会原有的制度、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革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藏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商品贸易规模空前,人员流动加剧,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锅庄舞功能方面的变迁。
从传统的主要表现为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转向强调娱乐和健身的功能。藏区民众非常重视社会生活的群体意识。锅庄舞属于群舞,群起而舞之的社会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合群倾向,强化社会整体意识。跳舞者的内在情绪,与舞蹈所具有的外在节奏造型的形式美在舞蹈过程中产生相呼应的情绪模式,这在舞蹈进程中将浸染进所有参与者,包括观众。通过跳舞,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心理得到满足,精神获得共振,从而使人们获得了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而跳舞能调整社会秩序和联结泛散的农牧生活。现代社会,藏区和藏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锅庄舞原有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有所弱化,代之而起的是注重它的娱乐和健身功能。锅庄舞的舞蹈形式是圆圈舞,传统锅庄是围着火堆跳圆圈舞,相互手拉手紧紧挤在一起的“连臂踏地”,很有力地跺脚踏地起舞。围着火跳舞,强劲的踏地声可吓跑野兽、增添温暖,这是藏区先民所生活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今,吓跑野兽、围火取暖等功能不再必要,随之而来的是节假日时众人围圈跳舞,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凸显了其娱乐功能。据调查,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民生活改善,公路四通八达,商业网点遍布农、牧区,跳锅庄已成为城镇居民日常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晚饭后身着现代衣饰的人们围聚一起,在音乐中悠然起舞。然而这些跳锅庄人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数只能模仿几下动作,唱词都不会;跳锅庄传统的祭祀意义和禁忌早已烟消云散;锅庄舞和内地城市跳的老年迪斯科一样,都经简化改造成为适合城镇居民生活特点的娱乐休闲方式。在旅游风景区和度假区,跳锅庄己成为现代化的旅游度假与历史、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娱乐健身方式。在乡间庭院、县市广场、省城社区、学校操场,在早晨或傍晚,人们围起来手拉手跳起锅庄舞,注重的是增强身体的功能。
从传统的传承民族民间知识和文化的功能,转向宣传、表达藏文化的功能。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积淀着藏区原始先民的心理意识,通过跳锅庄把有关生育、食、衣、住、行等人类生存必需的最简单、最原始的物质生产知识保存下来,传承至今,起到了传承民间生产、生活知识的作用;锅庄舞还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等精神生产方面的知识的功能。锅庄调式丰富多样,歌词没有重复,容量巨大,在人们跳锅庄时所吟唱的歌词中,讲述着藏族古老的历史、歌颂活佛、英雄的伟大事迹;赞颂着山川流域、大地物产、日月星辰、神山神水、宇宙乾坤;表达着男女爱情、美好愿望、天地长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家乡昌盛、社会和平、人人幸福;贬斥着不正、虚伪、恶行;引导着善良、正义等。如今,社会大环境急剧变化情况下,藏族锅庄舞更多地发挥着向外界宣传、表达藏文化的功能。就如佛珠等从佛教用品成为如今的时尚,或者成为装饰品。锅庄舞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宣传、表达藏族文化的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符号。
四、藏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大众对锅庄舞的认知、接受和学习
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双向的,在外来文化全方位影响藏族文化的内容、形式、功能等的同时,藏文化也走出青藏高原、走出农牧社区,走向世界,也在对外界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交通、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加快了人的交往频率,扩大了人的交际地域和范围。从而给外界了解、认识、接受藏族文化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为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互相学习扫清了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选择性是文化传播中固有的特征,社会对新的文化的相容性、传播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本身的类型和形式等都决走着文化要素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环境下,人们对藏族、藏族文化不再神秘,藏族文化以其他民族同胞接受的内容、形式得以传播,其中锅庄舞就是较具有典型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锅庄舞是植根于藏族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基于广泛认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们接受了锅庄舞。在此过程中,藏族文化诸形式与其他文化的大规模、快频率的交流是前提,了解和认识是基础,认知和选择是关键。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么被历史遗忘,要么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和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冲击下被淡忘或被赋予新的社会价值,得到广泛传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锅庄舞就属于后者,它并没有因年代久远而失传,相反,在当今社会不仅被广泛关注而且被积极实践,成为一项被广大群众所推崇的大众健身运动,究其原因,锅庄舞在流传过程中,其所内涵的文化因素不断变迁,更好地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使其长久存在并被广泛应用于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最重要原因。
[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统计.2010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的现代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据报道西北各地正在积极研究推行藏族锅庄舞进学校体育课程中,出现了万名学生同舞锅庄的壮观景象.
[4]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网站.2009年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S].2011-03-01.
[5]周瑾.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D].成都:四川大学,2002.
[6]应马来西亚慧文化中心邀请,经国家文化部批准,2001年1月,迪庆“锅庄”飘洋过海,曾到马来西亚参加农历春节文化活动和访问演出[EB/OL].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23/176/850/200101/19/31964.html.
2012-05-04
牛金花(1978-),女,藏族,甘肃舟曲人,硕士,讲师。